数学家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洛必达(1661~1704)

洛必达(Marquis de l'Hôpital,1661-1704)法国的数学家.1661年出生于法国的贵族家庭,1704年2月2日卒于巴黎。他曾受袭侯爵衔,并在军队中担任骑兵军官,后来因为视力不佳而退出军队,转向学术方面加以研。他早年就显露出数学才能,在他15岁时就解出帕斯卡的摆线难题,以后又解出约翰·伯努利向欧洲挑战“最速降曲线”问题。稍后他放弃了炮兵的职务,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在瑞士数学家伯努利的门下学习微积分,并成为法国新解析的主要成员。洛必达的<<无限小分析>>(1696)一书是微积分学方面最早的教科书,在十八世纪时为一模范著作,书中创造一种算法(洛必达法则),用以寻找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函数之商的极限,洛必达于前言中向莱布尼兹和伯努利致谢,特别是约翰·伯努利。洛必达逝世之后,伯努利

发表声明该法则及许多的其它发现该归功于他。洛必达的著作尚盛行于18世纪的圆锥曲线的研究。他最重要的著作是《阐明曲线的无穷小于分析》〔1696〕,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微积分学教科书,他由一组定义和公理出发,全面地阐述变量、无穷小量、切线、微分等概念,这对传播新创建的微积分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书中第九章记载著约翰‧伯努利在1694年7月22日告诉他的一个著名定理:「洛必达法则,则求一个分式当分子和分母都趋于零时的极限的法则。后人误以为是他的发明,故「洛必达法则」之名沿用至今。洛必达还写作过几何,代数及力学方面的文章。他亦计划写作一本关于积分学的教科书,但由于他过早去逝,因此这本积分学教科书未能完成。而遗留的手稿于1720年巴黎出版,名为《圆锥曲线分析论》。

2、罗尔(Michel Rolle,1652年4月21日生于昂贝尔特-1719年11月8日卒于巴黎)是法国数学家。出生于小店家庭,只受过初等教育,且过早结婚,年轻时贫困潦倒,靠充当公证人与律师抄录员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代数与丢番图的著作,并很有心得。1719年因中风去世。

1682年,他解决了数学家奥扎南提出一个数论难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从而名声鹊起,也使他的生活有了转机,此后担任初等数学教师和陆军部行征官员。1685年进入法国科学院,担任低级职务,到1690年才获得科学院发给的固定薪水。此后他一直在科学院供职,1719年因中风去世。

罗尔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在代数方面,专长于丢番图方程的研究。1690年他的专著《代数学讲义》问世,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仿射方程组,并使用欧几里得法则系统地解决了丢番图的线性方程问题.罗尔已掌握了方程组的消元法,并提出了用所谓"级联"(cascades)法则分离代数方程的根.他还研究了有关最大公约数的某些问题。

罗尔于1691年在题为《任意次方程的一个解法的证明》的论文中指出了:在多项式方程的两个相邻的实根之间,方程至少有一个根。一百多年后,即1846年,尤斯托.伯拉维提斯将这一定理推广到可微函数,并把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

罗尔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在代数方面,专长于丢番图方程的研究。罗尔于1691年在题为《任意次方程的一个解法的证明》的论文中指出了:在多项式方程的两个相邻的实根之间,方程至少有一个根。在一百多年后,1846年尤斯托(Giusto Bellavitis)将这一定理推广到可微函数,尤斯托还把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

罗尔还研究并得到了与现在相一致的实数集的序的概念.他促成了目前所采用的负数大小顺序性的建立,而在他之前,笛卡儿及同时代的许多人都认为-2<-5,罗尔自1691年就已采用了现在的负数的大小排列顺序.他明确说:"我认为-2a是一比-5a大的量."(其中是一个正实数)另外,罗尔在《代数学讲义》一书中设计了一个数a的n次方根的符号为 (而在他之前,则是用符号来表示a的n次方根),他的这个符号立刻被普遍地接受,并沿用直今。

罗尔所处的时代正当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诞生不久,由于这一新生事物存在逻辑上的缺陷,从而遭受多方面的非议,其中也包括罗尔,并且他是反对派中最直言不

讳的一员。1700年,在法国科学院发生了一场有关无穷小方法是否真实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罗尔认为无穷小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将导致谬误,并说:"微积分是巧妙的谬论的汇集"。瓦里格农、索弗尔等人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论。约翰.贝努利还讽刺罗尔不懂微积分。由于罗尔对此问题表现得异常激动,致使科学院不得不屡次出面干预。直到1706年秋天,罗尔才向瓦里格农、索弗尔等人承认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充分认识到无穷小分析新方法价值。

3、约瑟夫·拉格朗日伯爵(Joseph Lagrange,1736年1月25日-1813年4月10日),法国籍意大利裔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拉格朗日曾为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工作了20年,被腓特烈大帝称做“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后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邀请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拉格朗日一生才华横溢,在数学、物理和天文等领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了拉格朗日力学等等。

拉格朗日是18世纪一位十分重要的科学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而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在使天文学力学化、力学分析化上也起了历史性作用,促使力学和天文学(天体力学)更深入发展。在他的时代,分析学等分支刚刚起步,欠缺严密性和标准形式,但这不足以妨碍他取得大量的成果。

拉格朗日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重大历史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研究力学和天文学的目的是表明数学分析的威力。全部著作、论文、学术报告记录、学术通讯超过500篇。

拉格朗日的学术生涯主要在18世纪后半期。当对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主体,数学的主流是由微积分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以欧洲大陆为中心;物理学的

主流是力学;天文学的主流是天体力学,数学分析的发展使力学和天体力学深化,而力学和天体力学的课题又成为数学分析发展的动力,当时的自然科学代表人物都在此三个学科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拉格朗日总结了18世纪的数学成果,同时又为19世拉格朗日点[1]纪的数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堪称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大师。同时,他的关于月球运动(三体问题)、行星运动、轨道计算、两个不动中心问题、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成果,在使天文学力学化、力学分析化上,也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促进了力学和天体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些领域的开创性或奠基性研究。

在柏林工作的前十年,拉格朗日把大量时间花在代数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上,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他提交给柏林科学院两篇著名的论文:《关于解数值方程》和《关于方程的代数解法的研究》。把前人解三、四次代数方程的各种解法,总结为一套标准方法,即把方程化拉格朗日点[2]为低一次的方程(称辅助方程或预解式)以求解。

他试图寻找五次方程的预解函数,希望这个函数是低于五次的方程的解,但未获得成功。然而,他的思想已蕴含着置换群概念,对后来阿贝尔和伽罗华起到启发性作用,最终解决了高于四次的一般方程为何不能用代数方法求解的问题。因而也可以说拉格朗日是群论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