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做片如做人”
参考书目: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三联书店
背景材料:
一、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的诞生:
1936年11月2日,BBC于伦敦区亚历山大宫播出电视节目。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于纽约世博会展示电视技术,实况播放罗斯福总统世博会讲话,是世界公认最早有声音和图像的电视新闻。
二、当今电视新闻呈现出的几个突出特点:
1、个性化;
2、深度化;
3、现场化:例,记者出镜率上升;
4、立体化。
小技巧:
1、对角线构图:上方景物对下放的景物有压迫作用。例:《快饿死的小女孩》
2、仰拍人物:塑造崇高、庄严的形象;以简洁的天空作为背景,突出主体,同时更好地烘托崇高的形象。
3、电视解说词:字要响——多用平声字;词要双——多用双音节词,这样观众容易听得明白(例:仍=仍然)。
上篇:电视报道意识
☆专题一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一、时空意识
1、追踪热点空间
(1)上层热点:会议、政府信息等;下层热点:社会新闻
(2)创意来源于生活的热情和积累。
(3)“加热”新闻(吃透两头)的能力:找关联性;注重趣味性(细节,eg:《常委挥手见个性》)
2、第一线的空间意识(勇于任事)
例:“自我反射”的拍摄方法。
3、开拓新空间(前卫意识)
(1)卓越的新闻敏感
①快而准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大背景)。
②快而准地判断新闻事实能否引起观众的广泛兴趣。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抓住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③快而准地判断新闻事实是否新鲜,是否能对全局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④快而准地判断同一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些重要,哪些次要。
(2)出众的超前性
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的发展趋势。
4、记者的个人空间
二、三种精神、四种知识、五种意识
1、勤业精神、敬业精神、协作精神;
2、新闻知识、专业知识、科技知识、理论知识;
3、质量意识、廉政意识、忧患意识、更新意识、超前意识。
三、记者与现场
1、现场报道:
概念: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和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报道。要求:短、快、准。
2、对现场的把握:
例:纪录片《沙与海》中的临时镜头;纪录片《迷的十一秒》中的11秒黑幕。
3、现场的困惑:
平衡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摆正报道重点,了解报道规则。
专题二:摄像机的位置
一、试图隐藏起来的摄像机
新闻记者、摄像、编导需明确要把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件展现出来,切忌反常补拍。
1、丝路上的“疑问”:
《丝绸之路》(1979.8-1981.5):共17集我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一部中外合作拍摄的电视纪录片。
2、一个关于蛮荒大陆的疑问?
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 (1918-1958)[法]:《电影是什么》
尤里斯·伊文思Joris Lvens (1898-1989):
《摄影机与我》:“我用摄影机抓住那关键性的一瞬间——也就是我找到恰当拍摄位置的那一瞬间。”
3、登月球的启示:1969.7.21 一句话,一次直播。
小结:
让·米特里:“为了显得客观恰恰需要强烈的主观性。”
安德烈·巴赞:“为了真实总是要牺牲掉一些真实。”
——在拍摄时要考虑摄影师自己:要告诉观众拍摄的主管意图或完善拍摄方法。
二、故意显露的摄像机:
使用方法:
1、把摄像机的存在告诉观众,对疑问主动地给予观众回答。
Eg:《潜伏行动》;《带摄影机的人》(维尔托夫[苏联])
2、不要回避被拍摄对象看镜头。
三、自然隐去的摄像机(长时间与拍摄对象磨合)
1、用真诚和热情,在新闻人物生活中去表现。
2、掌握报道本领,抓住巧题材,了解相关背景。
Eg:《沙与海》、《远在
的家》、《迁徙的鸟》、《望子五岁》、《49未知天命》……
两点启示:
1、记者要用深深地关切和巨大地热情去表现人;
2、要以高超的拍摄技巧、相关知识,切实地深入生活。
四、以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为例:第三十六届亚广联广播电视节目特别奖多元文化贡献奖。
1、选题考虑故事性:
(1)选题有故事、有冲突、有悬念、有情感。
(2)选题的难度:
①准备时间紧张(不到一周);②采访对象“不可爱”(情感波动小,表情单一);
③采访对象的拒绝。
2、多元性、开放式主题结构:亲情、科学。
强调事件的多义性
3、控制好全篇的情感节奏:
(1)叙事节奏(新闻性作品的冷静与公正要求):
情节点设计、插画面作用、同期声编辑、片花制作
(2)情感节奏:(保证记者的客观平衡性以及收视的情绪理性)
①镜头选取与捕捉;②片花缓冲;③中景为主,减少流泪画面。
4、景别与角色身份一致:
(1)记者、非关键采访对象——中景(七分像、交流景别、中立景别)
(2)故事主角——近景、特写——景别与像势表明态度和地位、凸显情绪的细腻变化。
5、适时保持静场:
情节本身的表现力可以达到表意要求的要适时保持住静场。
6、拍摄两者交流注意“轴线”规律:
(1)采访新闻人物尽量保证交流的方向和位置一致:
——A ——B ——关系轴线
(2)景别(field of view):“远取其势,中取其形,近取其神。”
指被摄体在画框中所呈现出的视野范围,决定观众将看到多少主题内容,或者说被摄体表现出离观众的距离。
①远景extreme long shot / ELS:人物在画幅中的大小通常不超过画幅高度的一般——表现整体气氛。
②全景long shot / LS:全身/全貌——“定位镜头”——分切镜头的依据(总-分)。
③中景medium shot / MS:膝盖以上/大部分。
④近景:胸部以上/局部。
⑤特写close-up / CU:肩部以上/细节——分割物与环境间的关系;“转场镜头”(eg:现在-眼睛-过去)。
“(特写镜头)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贝拉·拉巴兹
7、采访中的构图要点:
(1)保证适当的头顶空间、鼻前空间。
(2)拍运动的人或物时,保证一定的朝向空间。
(3)过肩镜头要保证人物的清晰。
8、画面强调冲突性:前期采访的设计
发挥片花的作用:延宕设疑缓冲
9、间接展现手术过程
10、机位选择需谨慎:画面信息量最大化
☆专题三:事件的表现
一、情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