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主题研究性阅读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主题研究性阅读的

探索与实践

孙林

2005年获:西城区教科研论文二等奖。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论文评比三等奖。

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上海市已经将这个数字提升

到4000万字,而现在美国全面启动的全民读书计划一年就是50本,差不多是

我们课标的十几倍。

一、对小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

据一项对某些学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对

自己的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但不能有意识、有目地的阅读。在问到喜欢读什么

书时,47%的学生选择“什么有趣读什么”,而一大部分学生只读卡通书。阅读

的数量与质量,与阅读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造成积累不足、词汇不够、作文内容

乏味。

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缺少阅读动机和阅读方法,在阅读时,很少有情绪的

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对阅读内容感受肤浅,影响阅读兴趣,更

影响阅读质量。二是阅读速度过慢,影响阅读数量。

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让课内带动课外,课

外促进课内,“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

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实践,我认识到主题研究性阅读,

是一种很好的提高阅读质量与数量的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对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主题研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学

生针对文本广泛质疑、大量阅读;再回到文本,确定主题,深入研读;最后读写结合,展示评价。

1.特征与理念

主题研究性阅读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以课文为范本,以问题为载体,依靠图书馆、网络等媒体,围绕问题展开的一种“超文本”的阅读方式,是师生围绕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展开的一种阅读活动。

在内容上,不只是提供一篇教材,而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机整合,大量阅读;在学习方式上,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探究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点,

基本理念是以激励、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获得成果,在成果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注重培养主动的阅读、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理论依据

布鲁纳发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教育理论等,是进行研究性阅读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

3.教学过程:

大致经历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质疑,广泛阅读。

第二阶段:确定主题,研读文本。

第三阶段:展示评价,读写结合。

三、主题研究性阅读学习的实践

(一)提出问题,综合性阅读

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并提出问题,改变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由

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在浓厚的探究意识中,再带着问题有目地的阅读、浏览,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广泛质疑

主题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启发学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先有问题,才有主题。初读课文后,从课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各种问题。

(1)关键处:即对全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

(2)内容矛盾处:即看似“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可以引导读者把课文理解得更深。

(3)文句的蕴含处:有些句子含义丰富,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有些句子一目了然,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此处设疑问难,会把思维引向深入。

此外,在理清文章思路后,以人物的活动线索为疑问点,以文章的结构特点为疑问点等等,方法很多,不胜枚举。

学生提的问题大致有三种情况:直接关涉文本,间接关涉文本,与文本没有关系。而无论哪一种问题,教师都要给与热情的鼓励,在教师恰当的调控与引导中,促使学生学会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课,初读课文后,学生针对书中的重点词“杂书”“言志”“子任”,重点句“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等,提出了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涉及到时代背景、古典名著、近代中国及世界历史等许多知识。《草船借箭》一课,学生提出一系列有关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与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与所处环境、时代背景有关。

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唤起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数量,而且拓展思维,扩大知识面,为下一步的学习扫平障碍。

2.大量阅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利用各种资源,以兴趣为前提,任选问题,制定阅读计划,或以个人的形式独立完成,或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完成。以上网查寻、观看影碟、与别人交流等形式,从各种途径,用各种方法,在发现与探究、展示与交流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多方面、跨学科的阅读。

像《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课中提到的“杂书”,都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一些对名著感兴趣的学生,组成阅读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头阅读,然后一起评议内容,交流感受。

另一些学生所选的问题是“言志”,他们广泛搜集资料,阅读书籍,了解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性格、爱好、志向等。他们了解到,1893年毛泽东出生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岁时,清廷签订“辛丑条约”……。

还有一组对毛泽东读的《世界英雄豪杰传》深感兴趣,于是,他们上网查询《世界英雄豪杰传》中的人物,寻找有关书籍。

在交流时,一组用多媒体,呈现各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灾难深重的人民,一组谈中国史上的英雄,一组论世界史上的豪杰。由此对“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子任”等含义深刻的语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学习时,借助书本、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学习,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范围由单一学科扩展到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多学科,呈现方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逐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确定主题,研读文本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再针对文本,确定研究主题。衡量研究主题有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和可供探讨、阅读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确定主题

由于主题直接主导着整堂课的发生、发展方向,因此要选择能串联整篇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