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分层和流动角度分析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分层和流动角度分析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打工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表现,但流

动儿童的受教育现状仍旧面临着诸多困境,实现教育平等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城镇

化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另外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人们越来越意

识到教育对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影响。本文将从社会分层和流动角度出发,探讨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分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一、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

(一)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是影响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问题开始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开始出台相应的政策来

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受教育问题。

1.义务教育阶段

从1996年《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强调“流入

地政府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提出在城市全日制中小学借读为主要就学方式,并允许以多种办学形式兴办打工子弟学校”到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

行办法》着重增加了对流出地政府严格控制农民工子女外流的规定。国家政策更

多的是对流动儿童进行流动控制,以减轻城市教育资源和管理的压力。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城市公立学校接收为主”。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规定,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城

市教育发展规划。国家政策真正进入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阶段。

2.高中教育阶段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

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的解决随迁子女的升学工作。流动儿童

高中的教育问题开始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地政府也针对不同的教育现状和多方

利益的考虑,因地制宜地出台了具体执行方案。

(二)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义务教育阶段

虽然当前国家对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政策规定,但由于

受到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条件苛刻等因素制约,在

义务教育层次依旧没有实现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流动儿童仍旧多数在自办工农

子弟中小学校就读。大部分自办工农子弟中小学生活和学习条件十分恶劣,缺乏

必要的教学设备,管理混乱,教师数量少且水平较差。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着

学校生活环境差、教学质量差、学生成绩差等多重困境。

2. 高中教育阶段

在流动儿童高中受教育阶段,由于高考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以及自主命题、

高校自主招生等制度制约,只有极少数的流动儿童家长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能够

在城市中缴纳高昂的借读费用,让其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而大部分农民

工父母则选择让子女回家乡就读。但很多初中流动儿童由于无法割舍城市生活、

教育环境的变化和中高考的压力,初中毕业后便进入流动大军。流动儿童逐渐成

为城市边缘儿童,对其心理塑造、自我认同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另外,虽然政

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逐步实现异地中考和异地高考,但仍旧面临着政策标准

过于苛刻以至于流动儿童难以满足条件、政策实施过程不公以及政策效果不明显

等问题。

二、社会分层和流动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分析

在封闭型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先赋性因素”决定的,而在当今的开放

型社会,“后致性因素”即通过后天努力奋斗则成为促进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对

于处于社会下层的农民工和流动儿童来说,教育无疑是其实现阶层流动最容易且

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以及流动儿童自身社会

下层的地位使其实现平等的教育仍旧十分困难。2

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治理模式,户籍制度仍旧是我国进行人口管理的重要制度模式。但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城乡二元结构遭受着严重冲击。但城市和

农村、本地人和打工者之间的户籍鸿沟,仍旧是传统社会分层的表现。它将农民

工及其子女隔绝在城市人口所能享有的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资源之外。户籍

制度成为决定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先赋性因素”,成为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中难

以跨越的障碍。

虽然异地中高考政策试图改变当前流动儿童在初中后的教育困境,但其过高

的准入标准仍旧划分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贫困家庭流动儿童来说,其仍旧无

法通过受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他们仍旧会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劳动

力资源,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另外,由于农民工家庭处于社会阶层的底端,其不

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而且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和关注度有所缺失,这都是造成流

动儿童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流动儿童无法通过“后致性因素”来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

三、结论

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需要借助社区或者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提高流动儿

童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提供更加优质的受教育环境和资源,从而保证流

动儿童实现阶层流动“后致性因素”的完善。并持续加强对于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读书的机会,鼓励他们进行专

业技能的学习。另外,在异地中高考政策渐进性开展的过程中,政府要综合考虑

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来真正实现底层流动儿童

的受教育公平。

四、参考文献

[1] 肖庆华.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0-57

[2] 邵凯祺,余卫华.社会分层和流动视角下中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J].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6(2).95-97

[3]吴晓燕,吴瑞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难点分析——基于上海市的专题调研[J].教育导刊,2008(12):25-26

[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导言1-2

[5]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