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方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2期满族研究№2,2009(总第95期)MANCHU MINORITY RESEARCH(Gereral№.95)
端方研究综述
闫长丽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有才干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在清末政坛显赫一时。
迄今研究端方的论著约有论文二十余篇,研究专著一本,主要围绕通论研究、改革实践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四个方面。
虽然,端方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总体上,学界对于端方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与同时代地方大员的研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领域乏人问津,研究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端方;通论研究;改革实践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9)02-0037-07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与那桐、荣庆被时人并称为“北京旗下三才子”。
①端方一生历仕南北,在清末政坛显赫一时,历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湖广总督、江苏巡抚、湖南巡抚等职,其任职地方大员时所致力的各项实践活动,推动了清末的政治、经济、教育及社会风俗改革,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有才干的封疆大吏。
此外,作为清末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端方在中国宪政史和中外交流史上亦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就目前所看到的端方研究论著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推进端方研究的深入发展。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学界对端方并未予以充分关注,对其研究近乎空白。
这一时期对端方的关注,多为时人的评价,尚不属于严格的学术研究。
端方幕府是清末时期幕主为满族人的较重要幕府。
因端方敬礼文士,延揽了众多幕宾。
端方的幕僚劳乃宣曾对其赞赏不已:“昼则接宾客,见僚属;夕则治文书。
其治事也,幕僚数人执案牍以次进,旋阅旋判,有疑义随考核加谘取焉。
谋虑即得,当机立断,未尝见其有所濡滞,亦未闻其事之有遗误也。
”②邵镜人亦认为端方办事机敏老练,“尤有政治才,在满人中亦不多见”③。
端方一生仕途中的辉煌时期是出任地方督抚,推行各项革新措施。
对此,严复称其为“近时之贤督抚”④。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称赞其“性通侻,不拘小节。
笃嗜金石书画,尤好客,建节江、鄂,燕集无虚日,一时文采上希毕、阮云”、“三十二年,移督两江,设学堂,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定长江巡缉章程,声闻益著。
”⑤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将端方视为“逮捕志士”,称其“新授三品卿衔,督办农工商局新政。
今销衔撤差,后因其为满洲人,复升任陕西按察使。
”⑥与此同时,郑孝胥曾评论清末时人“岑春煊不学无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但曾与端方任职于同城湖北的张之洞对其则颇有些许微辞。
张之洞指出:“至谓端有学有术,则未免阿其所好,学问之道无穷,谈何容易,彼不过搜罗假碑版、假字画、假铜器,谬附风雅,此乌足于言学耶。
”⑦费行简也认为,端方“佻薄奸险,以新政涂饰朝野而已,乘间取贿,所藏金石书画值三百万”⑧等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学术风气的转变,端方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研究端方的论著大致有论文二十余篇,研究专著一本,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通论研究、改革实
践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等。
一、通论研究
张海林教授的新著《端方与清末新政》⑨一书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详细考察了端方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实践活动,从“初任方面大员”、“署理苏抚”、“实任湘抚”、至“出任两江总督”、最终“客死资州”,全书展示了端方“绚丽而悲壮的”一生,论著主要侧重于评述端方出任两江总督时的政治改良、经济举措及在文化事业上的建树,多从政治层面关注端方在新政时期锐意革新的措施,侧重其改革实践,而从思想社会文化层面关注颇少,对于其文化思想、心态研究、与同时代的人物比较研究、人脉关系涉及较少。
此外,全书较注重叙述史实,而评述不尽详,如在出洋考察宪政一章,笔墨更多着眼于叙述端方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而未深入剖析西学对久处闭塞之境的满族权贵思想的影响。
张海林认为端方“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论者。
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推崇一点也不比当时的资产阶级人物来得逊色”,并称赞其“是一个带有中庸精神的稳健主义者,坚持一种折中中外、综观古今、务求至当的路线。
”笔者认为,仅从端方在清末新政时期的实践活动此一点,便给予其较高的评价,尚有斟酌商榷之余地,只有从各个方面对端方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才能给予比较恰当的历史定位。
季鹏在《回归历史的真实——
—读张海林教授新著〈端方与清末新政〉》一文中对此书给予较高的评价,从关于端方的历史地位问题、关于端方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实践活动、关于端方与中国社会诸群体的关系、关于保路运动与端方之死、关于端方淡出史家视野的原因五个方面论述了该书的学术价值,指出张海林对于端方是一位渐进主义改革者的历史定位,澄清了人们对于端方的错误认识,为研究清末新政提供了新的角度与视野。
同时,指出该书理应强化学术史的研究回顾,对端方改革的局限性及与近代各群体关系都有待继续深入透析。
⑩
范铁权、潘崇在《端方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4年期间端方研究做了较为详备的评述,主要从端方与清末文化教育、端方与清末政治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指出学界开始逐渐关注相对薄弱的端方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一些领域如端方的历史地位、端方的社会关系、端方与文物收藏等乏人问津,研究空间需进一步拓展延伸。
輥輯訛
何永忠从端方的政治面貌、经济思想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建树三个方面,论证了久被误解的端方并非“一无是处”,肯定他在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中的变革思想。
輥輰訛阿雅在《褒贬端方》一文中主要颂扬了端方在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作用,并叙述了其所收藏的文物毛公鼎。
輥輱訛
二、端方的改革实践研究
(一)端方的教育改革实践
端方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建树颇多,大多论者认为其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夏泉从端方的主要教育活动、“知本原所在教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奏请废除科举、积极倡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端方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所做的贡献,并指出端方虽作为“旧教育的改革者”与“近代新式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但其教育思想仍局限于“中体西用”的范畴。
輥輲訛夏泉还撰文探讨了端方对创办暨南大学所做的贡献。
文章指出,在二十世纪兴学热潮的兴起及海外华侨求知心切等背景下,端方积极奏办暨南学堂,并积极探索适合华侨子弟的教育管理方法。
作为暨南学堂的创办者,端方在学校校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华侨事业的开拓者。
輥輳訛刘高葆从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方面考察了端方在近代教育文化上的建树,认为端方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积极倡办者,不能因其政治上反动而抹杀在文化教育的成就。
輥輴訛翟海涛、王建华在《端
方与清末教育现代化》輥輵訛一文中,通过对端方在两江总督任内积极主张废科举、改革教育行政体系、重视学堂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论述,肯定了端方作为教育改革的热心支持者,在清末教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但端方对留学教育“仅凭一时意兴”,且留学生所学科目并不均衡,重“师范和军事”,轻“工科和金融”,最后指出端方的教育思想“新旧杂陈,且不成体系”。
程新国在《端方“西天取经”办教育》一文中主要对端方所致力于的留学生教育、庶民教育及文教建设给予赞赏。
輥輶訛董宝良、熊贤君提出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兴办学堂,是与端方、蔡锡勇、黄绍箕、梁鼎芬等的支持分不开的”,端方等一大批清末官吏作为侧重推行的“内圈实力派”,与张之洞默契配合,对“湖北教育近代化事业的铺成与展开”有着至关重大的关系。
该书着重阐述了端方在普及教育、派遣留学生、开办图书馆等方面的思想与实践。
輥輷訛
江庆柏撰文指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出国考察的经历,使端方逐渐认识到私人藏书楼的缺点,该文从端方考察欧美诸国图书馆、聘请缪荃孙担任总办、经费支持图书馆筹建、从理论上阐明图书馆的重要意义、购买私人藏书楼等方面探讨了端方在江南图书馆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輦輮訛同样以江南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付金柱认为端方创建江南图书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且开创了地方督抚创办图书馆的风气,称其“可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开风气者和发起人”。
輦輯訛
(二)端方的经济改革实践
朱英探讨了端方在创设第一次南洋劝业会的过程中,从支持商家、奏准召开并积极宣传、组织直至劝业会开办的所作所为,认为南洋劝业会得以举行并产生令人瞩目的社会影响,与端方的几番努力密不可分。
輦輰訛
张海林从支持工商企业、筹建现代交通通讯、筹办南洋劝业会和提倡农工商协调发展四个方面论述了端方在两江地区的经济举措,他一系列的市政建设措施,使得“两江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级”。
輦輱訛
崔志海通过论述1901底至1902年初茂生洋行与元昌钱庄的业主端方之间的经济官司,最终因美国官方的不支持,茂生洋行未能将端方诉诸公堂,主要以此经济纠纷为切入点,分析了庚子之役后,美国政府与清廷之间的微妙关系。
輦輲訛
(三)端方与清末地方现代化
翟海涛的硕士论文以端方为例论述了地方督抚在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主要从端方与时人之关系、教育现代化、经济思想及政治变革四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指出在现代化中督抚的两难处境。
輦輳訛张海林在《端方与早期湖南现代化》一文中指出端方在湘开办新式学堂、发展地方矿业、开埠通商、建立现代军队等,是湖南早期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人物,推动了湖南的现代化。
輦輴訛同时,他肯定了端方在江苏的改革实践,指出端方任职江苏的四年是江苏现代政治、经济、教育全面启动全面发展的四年,而且“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方针国策”与“长江流域现代化的运动实践”,都拴着浓重的“端方情结”。
该文认为“兴学以启民智”是端方在江苏施政重点,集中体现了其改革的渐进主义思想。
輦輵訛
(四)宪政思想
端方作为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其积极倡导立宪。
侯宜杰在所著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一书中提及,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中只有李盛铎思想比较先进,其余四人皆未出过国门。
端方最初曾是立宪派拉拢的对象,积极倡导宪政。
然而在得悉留日学生要求归政、立宪时,却电告日本出使大臣“密加防范,勿为所惑”,其是否真正赞成立宪的态度不免令人生疑。
此外,因五大臣在各国家所逗留时间均较短,所以对国家宪政考察的并不详备透彻,较多是从表象上感受,但他们“长期禁锢的头脑为之开化,认识空前提高”,回国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立宪运动的发展。
輦輶訛
高放、韦庆远等著《清末宪政史》的一书探讨了端方被选为考察宪政大臣核心的原因。
该著认为,端方出洋考察宪政捞到了熟悉外情的政治资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其改革主张无疑会影响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为他们考虑大政方针提供抉择。
輦輷訛
刘高葆总结了端方立宪思想的三个来源:在戊戌变法期间,督办农工商局的经历;与梁启超、张謇、郑孝胥等人交往甚密;考察宪政的经历使其政治眼界大开。
该文还分析了端方对于宪政所包涵的君权、民权、内阁和议会的理解,指出端方立宪思想的核心是“在中国建立与当时德、日类似的二元君主制的立宪政体”,目的在于维护君权,此是其立宪观的局限所在。
但文章同时认为端方鼓吹立宪并非仅为消弭革命,顺应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运动的趋向,而且端方和其他新派人物积极活动于立宪运动的舞台,站在了有利革命的一方,为中国最终埋葬封建制度有掘墓之功。
輧輮訛迟云飞以端方为中心,探讨了主张立宪官员对宪政的体认。
以端方为代表的立宪派官员认识到专制体制是造成中国求强求富不成的原因,专制因君主裁决无法可依,而立宪国则认法不认人。
“专制常造成国家的动乱,立宪则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中国除立宪外别无他途。
端方等主张立宪的官员希望通过立宪这一体制,使国家从政治危机转趋稳定和平衡,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輧輯訛同时,他在《端方与清末宪政》一文指出端方是清廷立宪派的代表人物,积极倡导立宪运动。
但其宪法与三权分立的二元君主制立宪政体思想,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观念和注重现实政治的色彩,端方倡导立宪的动机在于强国御侮与消弭革命。
该文还简单考察了端方与立宪派的关系,并将其放入清末政争中评述。
该文最后将端方定位为一个“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但因现实未给予其从容演变的时间,在他未完成转化之时,清王朝便在革命浪潮中被击垮了。
輧輰訛
三、文化研究
就笔者目前所搜集的资料,尚未见专门研究端方文化思想的论著。
但有些学者开始关注端方作为收藏家的地位。
作为一位金石书画收藏家,他珍藏了大量文物,为近代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民国政府成立后,政府曾经发公文收购端方所藏文物,“前清端忠敏公所藏古石甚多”,“此项石刻国粹攸关”,应“估价收购”,其作为收藏家的地位可见一斑。
輧輱訛赵瑞云指出端方是三秦度政实物收藏第一人,热爱传统文化、建立藏书馆等为弘扬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輧輲訛铁波乐主要以轶闻趣事的形式讲述了端方所搜集的金石、藏品。
輧輳訛陈秀则专门撰文详细介绍了《陶斋评权图》此张照片。
輧輴訛
四、社会关系研究
尚小明的《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选择清代的幕府做个案研究,以学术活动为主线对端方幕府进行了论述。
该书指出,端方在政治上是“比较开明的”,在文化上“重视发展学术文化事业,敬礼文士,在当时学界有很高的威望”,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方面有一定贡献。
该书认为端方对金石、书画的搜集不遗余力,“寄情金石,用意颇深。
观其一生所为,文事、政事两不废”。
正因为个人的威望,端方能够延揽到大批幕宾。
在幕宾的帮助下,端方收集到大量的古物,并刊行了数种收藏目录,对近代文化传承贡献尤大。
作者指出“政与学的结合成为清末幕府的主要特点”,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幕府,端方幕府在学术上的影响要大一些。
輧輵訛
张海林主要论述了端方与近代商绅、留学生、在华外人维持着融洽的关系,从而肯定了作为趋新求变的改革进步之士,端方理应受到重视。
輧輶訛
杨天石、王学庄考析了章太炎与端方的关系。
章太炎由于与孙中山发生深刻分歧,欲意赴印度剃度皈依佛门。
但因无经费,章太炎曾通过刘师培、何震夫妇间接向端方谋款。
该文认为,章太炎
的确向端方谋款,并得到了一部分款项,但并不认为章太炎是端方的密探。
由于章、端未达成协议,二人关系最终破裂。
輧輷訛曾业英对此观点曾撰文进一步补证,他引用《越铎日报》1912年6月6日上章太炎复浙江统一党支部的一封信,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更确凿的证据,证明章太炎并不是端方的密探,并认为章太炎是否接受了端方的款项仍需重新探讨斟酌。
輨輮訛
翟海涛、王建华撰文指出,端方较早认识到仅靠暴力手段不能消弭革命,因此他建议民族杂居,耕作与共。
为促成满汉通婚,端方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袁世凯的儿子。
輨輯訛同时指出他的建议只能换取暂时的安定,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满汉矛盾。
迟云飞也指出,端方的满汉政策是以消弭革命和保持大清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的。
輨輰訛
五、其他方面
对于端方在戊戌变法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是“帝党”还是“后党”,汤志钧在《戊戌变法史》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时期帝党为了防治后党的掣肘,任用后党试行新政,如委任端方筹办农工商总局,将端方划入后党的范围。
輨輱訛尚小明探讨了端方在戊戌变法前后的表现,认为端方在变法前基本是“生活在帝党人物的圈子里”,他虽曾加入保国会,但并未与维新派建立密切的联系。
戊戌变法时期是端方在清末政坛产生重要影响的起步时期。
变法失败后,端方虽千方百计设法逃避惩处,但其主张立宪、推行新式教育、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等举措,与他在维新期间的表现具有思想的一贯性。
輨輲訛康式昭叙述了辛亥年间端方被杀的过程,贬损之意行文中可显见。
輨輳訛彭易芬撰文考证了鄂军资州杀害端方的确切时间,他根据端方之子继先的呈文、其弟端绪致内阁的呈文及四川提督田振邦的奏折,论证了端方被害的日期应是1911年11月27日。
輨輴訛江路通过端方赠新军第九军折扇,叙述了端方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輨輵訛叶秀云介绍了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公布的五件端方关于防范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情况的密札。
輨輶訛
从以上综述可见,近二十几年以来,学界已开始关注满族权贵中的改革人物,满族权贵研究渐渐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而不再局限于汉族统治阶层实力派的研究。
端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端方在新政时期所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举措,许多学者进行了详实地探讨研究。
而且端方与近代教育、端方与立宪运动是研究中的热点。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几乎近一半的论文是论述端方对于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从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端方与立宪运动,多数学者肯定了端方对于近代立宪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顺应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运动的趋势。
然而,总体而言,学界对于端方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与同时代地方大员的研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领域乏人问津,研究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
其一,对于端方的历史地位尚需进一步研究思考。
有些研究者过高地估价了端方在清末的历史地位,抑或尚需进一步斟酌考察研究。
此外,尽管学界对端方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多数研究仍局限于某一侧面,尚未有综合的、整体全面的研究论著问世。
笔者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呈现一个全方位的端方,客观分析其在清末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二,对于端方社会关系的研究颇为薄弱,端方既是清廷满族权贵中的要员,又是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多年任职两江、直隶等重镇,一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混迹,其与同时期的满族权贵如荣庆、那桐的关系及与同僚如张之洞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戊戌变法时期,端方主持农工商总局,积极推行新政,其与维新派的关系,及预备立宪时期其与立宪派的关系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而且,对于端方幕府研究亦处于初始。
其三,对于端方文化思想的研究近乎空白。
端方并非具有系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思想家,但他与大多数满族贵族并不同。
身临欧风美雨的特殊经历,其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
击,使得他摆脱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传统。
关注端方的中西文化观念,将有助于揭示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下满族权贵群体心态的变化。
此外,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清末时期,端方出洋考察,亲临西方国家,切身体会到西方文化。
对于西学、儒家思想对于端方文化思想的影响,鲜有论著言及。
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满族官员,端方如何处理传统儒学与西学的关系,以及其日常生活的态度、价值取向的变化,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
端方作为清末满族权贵中的能臣,从多维度了解端方的政治生涯、文化思想及社会关系,对端方进行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为研究满族上层社会开拓一定的空间,有助于提供清末满学研究的新思路,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展,给予后世更多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①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附录那桐亲书履历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079;刘垣.张謇传记[M].134-13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M].第12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②劳乃宣.端忠敏公奏稿序,端忠敏公奏稿[M](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第9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1.
③邵镜人.同光风云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M](第9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103.
④王栻编.严复集[M](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736.
⑤赵尔巽.端方传[M](清史稿·卷469).北京:中华书局,1977:12787-12788.
⑥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1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54.
⑦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北京:中华书局,2006:58.
⑧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207.
⑨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⑩季鹏.回归历史的真实——
—读张海林教授新著<端方与清末新政>[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輥輯訛范铁权,潘崇.端方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7).
輥輰訛何永忠.百年沧桑沃端方[J].文史天地,2005,(9).
輥輱訛阿雅.褒贬端方[J].温州:瞭望,2007(13).
輥輲訛夏泉.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J].暨南学报,1998(1).
輥輳訛夏泉.端方与暨南学堂[J].暨南学报,1995(2).
輥輴訛刘高葆.端方与我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J].文史杂志,1996(4).
輥輵訛翟海涛,王建华.端方与清末教育现代化[J].苏州大学学报,2002(3).
輥輶訛程新国.端方“西天取经”办教育[J].世纪,2006(1).
輥輷訛董宝良,熊贤君.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輦輮訛江庆柏.端方与江南图书馆的建设[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3).
輦輯訛付金柱.端方与江南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
輦輰訛朱英.端方与南洋劝业会[J].史学月刊,1988(1).
輦輱訛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4-329.
輦輲訛崔志海.端方与美商一桩未予诉讼的经济官司[J].历史研究,2007(3).
輦輳訛翟海涛.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
—以端方为例研究[D].苏州大学2003级硕士论文.
輦輴訛张海林.端方与早期湖南现代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輦輵訛张海林.论端方的渐进主义思想及其在江苏的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
輦輶訛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輦輷訛高放,韦庆远.清末宪政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輧輮訛刘高葆.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J].学术研究,1996(6).
輧輯訛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之官员对宪政的体认[J].清史研究,2000(1).
輧輰訛迟云飞.端方与清末宪政[J].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
輧輱訛北洋政府收购端方所藏文物有关文件[R].民国档案,1995(2).
輧輲訛赵瑞云.三秦度政实物收藏第一人——
—记端方酷爱金石文化二三事[R].文博,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