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原型阐释_何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r.,2007总第157期 第4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 ria lNo .157 No .4

[收稿日期]2007-01-10

[作者简介]何书(1969-),女,四川仪陇人,博士生,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从事古汉语研究。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原型阐释

何 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认知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

古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事件”和“事物”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即“概念原型”

、“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导向下获得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有着

不同的关系。

[关键词]词义引申;认知参照点;概念原型;事件原型;事物原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4-0158-04

“原型”是认知语言学有关范畴化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含义是作为范畴核心的图示化的心理表征(m ental representation ),或说是一种认知参照点,有时被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1]69

。目前“原型”理论主要用于范畴分类。本文从多义范畴形成的角度,研究作为词义引申过程中联想的认知参照点、联想扩展基础和依据的认知原型的类别和作用以及基于不同认知原型而形成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从思维和联想的角度对古汉语词义引申已经作过许多探讨,但一般是就词义引申方式和联想思维之间的关系而进行宏观和静态的分类。从目前的研究可知,从思维角度来说,词义的引申序列和意义体系能反映出人类的一些认知特点,而词义的引申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的联想等认知操作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发生在词义引申过程中的认知原型以及联想机制作进一步研究。例如:“文”从“纹理”之义引申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如礼乐仪制、法令条文、文字、文辞、文章、乐声节奏和谐诸义,“樵”从“薪柴”义引申出“砍柴”、“砍柴的人”、“焚烧”等义。我们将这两个词所形成的意义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文”所形成的意义系统内部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关系,构成了一组与“文”有着相似特点的并列概念。而“樵”所形成的意义系统内部各个意义之间则并非这种并列关系,而是各个意义加合起来表示与“砍柴”有关的完整事件,每个意义分别表示这个完整事件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即主体(砍柴的人)+动作(砍柴)+对象(薪柴)+目的(焚烧)。从句法结构上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句法结构,对应着人类认知状态下客观世界的一个完整的事件(“砍柴事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两个词引申过程中的联想参照点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联想认知操作。“文”产生上述引申义的联想参照点是“纹理”这个原型概念,其认知操作过程是在原型概念的导向下将“纹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通过联想扩展到与之有着相似特点的概念上,故形成了一组与“纹理”有着相似特点的并列概念,而“樵”产生上述意义的联想操作却是以“砍柴”这一原型事件作为联想的参照点,在这一参照点的导向下,联想触角延伸到了这个原型事件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故引申出的意义和本义能一同构成“砍柴”这一完整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词义引申过程中联想的参照点即原型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词具有不同的引申方向和引申序列以及意义系统中各个意义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这种在词义引申中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认知原型有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

158

159

160

外储说右上》:“故市木之价不加贵于山。”(4)“物价”。《周礼地官司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

(5)“掌管市场的官吏”。《礼记王制》:“命市纳贾。”郑玄注:“市,典市者。”引申诸义均为“商业交易框架”的一部分。“市”词义引申进行的认知基础正是基于这一框架,也就是说人类主观认知状态中的“商业交易”这一事件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联想认知的参照点。

三、事物原型

“事物原型”指词义引申过程中认知联想把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事物作为认知原型,词义引申过程的认知操作即在这个原型事物的导向下,由事物的某一特点或某一部分而联想到事物的全体或事物的其他组成部分。通过这种联想而形成的一组引申义,和本义共同表示一个完整的事物。例如:“城”本义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墙垣。《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引申指:(1)具有这种防守墙垣的古代王朝国都、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采邑。《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2)引申为城垣以内的地方。如:东城、西城、内城、外城。由于国都、封地或采邑是由四周防守的城墙和城垣以内的地方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城”的本义和引申义共同构成“都邑”这个完整的事物。这类引申之所以能够进行,从思维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词义引申过程中,认知联想的原型是一个完整的事物。联想的过程是从事物的某一个部分联想到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外的部分。

“廊”本义指中堂两旁的墙。《说文新附》:“廊,东西序也。”引申指:(1)堂下四周的廊屋。《玉篇》:“廊,庑下也。”(2)走廊。王维《谒上人》:“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3)廊檐,廊顶空出在柱子外边的部分。李誡《营造法式总释下檐》:“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布檐谓之廊。”“廊”的本义和引申义共同构成了古代堂两边的建筑物的整体:墙+四周的廊屋+走廊+廊檐。

这种以事物作为认知原型的认知模式的实现过程,可以同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联系起来。“转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是用“凸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6]。实际上,从认知操作的基础和依据来说,“转喻”得以实现的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认知过程中“事物原型”在发挥着导向性作用。

我们从认知原型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古汉语多义范畴的形成过程。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即认知参照点的导向下,词义引申所获得的引申序列和词义系统内部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这可作为对原型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虽然认知语言学研究者指出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模式理论在处理多义范畴方面较之传统的路子具有明显的优势。多义范畴常常难以用某个共同的语义特征或特征集束来概括,其数个子范畴(Subcatego r y)中虽存在着一个核心子范畴,但其他子范畴往往不是通过上下位关系与它相联系,而是通过家族相似关系与之相连,形成一个意义链条,链上相邻的节点之间因语义扩展的关系(往往通过隐喻或转喻映射)而共有某些属性,但不相邻的节点却不一定有共同的属性。这样形成的范畴Lakoff(1987)称之为“辐射状范畴”(radia l category),Tay lor(1989)称之为“家族相似范畴”[1]69。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粗梳,实际上通过我们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多义范畴中,基于不同的认知原型所形成的多义范畴聚合体的性质和聚合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别,按照三种不同的认知原型,可将多义聚合体分为三种类型。仅仅笼统地称为“辐射状范畴”、“家族相似范畴”并不能揭示多义范畴内部的这种区别。

[参 考 文 献]

[1]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名词短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朱淑华.今文《尚书》词义引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5] 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6]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责任编辑:曹金钟〕

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