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对比翻译

合集下载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汉英比较与翻译chapter 4

汉英比较与翻译chapter 4
如果说她早已失掉了那蔚蓝色眼睛的、花儿般的魅力, 也失掉了她脸儿和身段的那种玉洁冰清、苗条多姿的 气质和那苹果花似的颜色——二十六年前这种花容月 貌曾那样迅速而奇妙地影响过艾舍斯特——那么在四 十三岁的今天,她依旧是个好看而忠实的伴侣,不过 两颊淡淡地有点儿斑驳,而灰蓝色的眼睛也有了岁月 的沉淀。
17
English: right-extending heavy-tailed like a peacock
This is the ca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麦芽).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was built by Jack. …
英语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 范的语词系统。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 与思维系统是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 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 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结构中,思想肯定 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思想是没有 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 背景之下形成的。
与之相反,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 只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 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 和逻辑关系常隐藏在字里行间。正所 谓‚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 公》)。(The master said, in official speeches, all that matters is to get one’s meaning through.)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28 ・
维普资讯

有 时人 们需 要从 语篇 之外 来 寻找某 一指 代成 分 的所
指 对 象 , 时人 们则 需 要 从 语 篇 内部 来 寻找 指 代 成 有 分 的所指 对象 。从 语 用 功 能 的 角 度 来 看 , 应可 以 照
分 为两种 :外指 ( xp oa 和 内指 ( n o h r) eoh r ) ed p oa 。外

照应
指 照应指 的是语篇 中某 个 成分 的参 照点 不在语 篇 本 身 内部 , 是存 在 于语 境 中 。 内指 照 应指 的是语 言 而 成 分 的 参 照 点 存 在 于 语 篇 上 下 文 中 。H ld ya d a ia n l
H sn 17 3 ) 出 , 论是 外 指 照 应 还 是 内指 照 aa ( 9 6:3 指 无
语 篇理 论对 翻 译 的 影 响 一 直 是个 热 门话 题 , 这
案 , 就 产生 了照 应关 系 ( ldyad H sn 17 这 Ha ia n aa ,9 6: l 3) 1 。更 确 切 地 说 , 是 语 篇 中 的 指 代 成 分 (e r 它 rf . e ec e 与指称 或 所 指 对象 (e rn) 间 的相 互 n ei m) t r ee t 之 f 解 释关 系 。照应指 用代 词等 语法 手段 来表 示 的语义 关 系 , 语篇 中某 一 语 言 成 分 和 另一 语 言 成 分之 间 是 在指 称 意义 上 的相 互解 释 的关 系 , 即 以一 个成 分 也
此衔 接 。 衔接 是语 篇 的一个 重要 特 征 。语 篇 是 自然语 言 语 义上 的一 个 统 一 体 , “ 何 不 完 全 受 句 子 语 法 是 任 约 束 的在 一 定 语 境 下 表 示 完 整 语 义 的 自然 语 言 ” ( 壮 麟 ) H ldy等 认 为 :衔 接 是 一 个 语 义 概 胡 。 a ia l 念, 指语 篇语 言 成分 之 间的语 义联 系 , 当语 篇 中的某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
民族 会有不 同 的思维 方式 , 反 映思维 的语 言 表 现方 式也 故
有 差异 , 正如 不 同文 化 有不 同 的语 用 原 则 。但 是 英 、 汉语 言在 社交应 酬 和人际关 系 方面 的语 用差 异 , 恰 是我 们 高 恰 职 高专学生 在外语 学 习 中应 该 掌握 的基 本社 交 知识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诸 多 的策 略 。 关 键 词 : 汉 对 比及 翻 译 ; 篇 意识 ; 语 学 习 英 语 英 中图 分 类 号 : 7 2 G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4 2 1 ) 1 0 7— 3 10 6 1 (0 0 0 —0 8 0
语 篇 意识是 指在 翻译 过 程 中学 生 能够 利 用 语 篇分 析 的方 法准 确地传 达英 汉语 原 文 中原 作 者 欲 表 达 的 完整 意
教 学研 究。
问来 人有何 事 。这 就 是一 个 结 构 完 整 、 能 明确 、 义 清 功 语
晰 的语篇 。
是一条 重要 的经验 和准 则 。
3 探讨英 汉对 比语 用学 的应 用前 景
的。其研究 不但 可 以 完 善 和 丰富 对 比语 言 学 、 用 学 、 语 跨
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其研究实践 , 而且可以增强 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减少跨文化
4 结语
[] 1 邓炎 昌. iee csi ut [ ] 英语学习 9 1 ( ) Df rn e ncs msJ . f o , 8 ,4 . 1 [] 2 胡文仲. 文化差异种 种 [ ] 教学研究 ,95,3 . J. 18 ()
交 际 中的语 用 失误 ; 进 跨 文 化 人 际交 流 、 文 化组 织交 促 跨

英汉句式对比与翻译

英汉句式对比与翻译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
-- Jimmy Carter
Trunk line: S + V + (O) Branches and sub-branches : Adverbials and attributes
• 这样的英语句子,结构显得过于松散了,变成汉式英语而非典型地道的英语句子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 英汉句子的差异:形合与意合 •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给译者带来一定的障碍。将一个重形合的
语篇译成重意合的语篇,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迁 移(transfer)到重意合的语言中。 • 翻译中译者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句型结构的迁移是最大的障 碍。现在不少译者的译文充斥着英语的句法结构,甚至还美 其名曰“忠实于原文”,这种观念实在有害。
• 英语的结构性就很明显,如:
• It is a curious fact, of which I can think of no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that enthusiasm for country life and love of
• Because there is a great distance and there are not enough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rural world is isolated. This isolation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information media.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Chinese: Paratactic (意合), Implicit coherence (隐性连贯), coordination of clauses,etc. in succession without connectives(不借助词语或句子 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
这是一篇报刊文章,译文风格不宜太口语化, 还要掌握政治用语的分寸,使译文尽量符合汉 语的习惯。同时,原文中划底线语句的译文也 要 根据上文语境和大语篇的提示 准确理解后 才能译出来
狭义语篇语境 ( 即上下文 ) 明确了原文中 “ it ” 、 “ these & men ” 的实际所指: “ guarantee Ronald Reagan's resounding
more healthy.(虚拟条件)
英语的意合
C.形式词被简约后构成的意合句 I don’t know exactly (that) he is a professor. How many students (whom) do you think will
succeed in this test? There is no breeze (which) came through the
译例
It should have been easy . These were battle-tested veterans with long ties to Reagan and even longer ones to the Republican Party, men who understood presidential polities as well as any in the country. The backdrop of the campaign was hospitable , with lots of good news to work with : America was at peace , and the nation's economy, a key factor in any election, was rebounding vigorously after recession. Further more, the campaign itself was lavishly finaced , with plenty of money for a topflight staff , travel , and television commercials . And, most important, their candidate was Ronald Reagan, a president of tremendous personal popularity and dazzl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 Reagan has succeeded more than any president since John F. Kennedy in projecting a broad vision of America ---a nation of renewed military strength , individual initiative , and smaller federal government.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模 式差异 的基 础上 论 述对 翻译 的 影响 。 关键 词 : 汉语 篇 ; 英 思维模 式 ; 翻译
中图分类 号 : 1 . 章 编 号 :09—28 (06 0 10 0 020 )4—08 —0 01 3
点, 然后逐渐地 、 有层次地展开 阐述。非常重组 织 , 重理 性 , 层 例 1( )I iit t n o a i n o e n pe :A tsne e gt nt t tc i r dkol r r rd o e h o co ye —
英语就其本质来说是 属于海洋文化 。人们 的生 活主要靠 二行 , 庄稼人 头一行” “ 种不 耕 , ,不 终身 落空 ” “ 田不纳履 , ,瓜 海洋 , 只要 出海 就能活下 去 。从 下面 的 常用表 达 中我们很 容 李下不整冠” “ 人种树 , 人乘 凉” “ 禾 日当午 , ,前 后 ,锄 汗滴 禾下
化与语篇结构对 比分析 , 以期 有效地 帮助 英语 学 习者说 出或 pr t gt( at l h.叙事时先果后 因) ya n si
写 出地道 的英语 , 使跨文化语篇 交际得 以顺利进行 。
2 英语语篇思维模 式
3 汉语语篇 思维模式
汉语就其本质来说 是 扎根 于农 耕文 化之 中的。如 “ 十 七
的重视 。从 丰富多彩 的语 言 的表层 结构 上 , 我们 可 以看 出英 le B o xm l, a Ⅲ ol cna oef t e w c a .( )Fr a pe am pw n ot nt s a s h h t e y i h e u i r
汉 民族 的思维方式 的差异 。 重要课题 , 是社会文 化透过 语 言的集 中反映 。它 已超 出 了语
很 明显 , 在上面 的段落 中 ,A) ( 句为 概括性说 明 ; B 句为 ()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2004年8级测试汉译英】①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

②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

③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

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

⑤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

⑥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

⑦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

⑧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⑨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Cohesive devices 衔接手段1. reference 照应2. substitution 替代3. ellipsis 省略4. conjunction 连接5.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 Halliday &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重复与替代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有所偏重,汉语更常使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更多使用照应和替代。

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

汉语不喜欢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因为会使精神分散;也不喜欢使用代词,因为容易变得所指不明。

结果由于强调重复,反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形合”。

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在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and when you are in hunger chaff tastes as honey…(学生译文)…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when chaff tastes sweet as honey…(参考译文)他这时来了,而这时我根本想不到他会来。

He came at a time when I least expected him.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待在家里。

英汉语言对比(精编课件).ppt

英汉语言对比(精编课件).ppt
例子: (1)A: I’ll have a cup of black coffee with sugar, please.
B: Give me the same, please.(语法功能性名词替代) 译文: A:劳驾,我要一杯加糖的清咖啡。 B:请给我也来一杯。(词汇衔接中的重复)
(2)A:Do you think he was too serious? B: Yes, I think so.(替代一个完整的陈述分句)
精品课件
重分析
她们或许是我们的奶奶,满头银丝,满脸皱纹,世人多用“慈 祥”去形容她们,但很少有人能品味皱纹背后那岁月与历史 浮过的幽香。她们无须再用铅华刻意雕饰,我却分明看见她 和她的老伴共同演出那首动人的歌—《牵手》。 眼泪是上苍对一切感情动物的馈赠,爱为心之声,泪因爱而凝, 留泪是女人爱的宣泄,情的倾诉,女人流泪时最美。 (“女人什么时候最美”《英语沙龙》1999/8,19)
together , 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 • 分析: • 交替性同构只在第1、2句,第3句主要靠词汇重复和指称实现衔接。而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一句虽仍与前两句同构,但其衔接作用已大大降低了。
精品课件
2. 词汇连接的差异
•词汇连接指的是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 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据此, 应明确把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种种关系统称为语义 的重复同现,并把各种指称关系(属于语义上的同一性的前 后照应和上下指等)归入词汇连接。在此基础上,下面就从 语义的重复同现(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相似、分类 等)和指称照应两方面来探讨英汉语篇词汇连接的差异。
语言的连贯与其语言特色往往是同一语言的两面。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形合意合视角下的英汉语篇衔接转换对比及翻译——以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

形合意合视角下的英汉语篇衔接转换对比及翻译——以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

形合意合视角下的英汉语篇衔接转换对比及翻译———以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张学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摘 要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由于形合意合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也有所不同。

在简单介绍语篇衔接手段之后,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对比分析了Before Adam与廖美珍教授译本在语篇衔接的转换及翻译。

关键词 形合;意合;语篇衔接;廖美珍;在亚当之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9)01-0045-03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张学津(1982~),女,笔译硕士,讲师.E-mail:zhxj@wgxy.net1 形合与意合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属于汉藏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也给译者带来了诸多阻碍。

要成功地做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形合与意合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

形合(Hypotaxis)是指语篇衔接借助连词、关系词或词汇形态变换等手段来实现或梳理词语与句子甚至整个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

英语重形合即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其特点是有着丰富的语言形态、鲜明的词语分类、严明的主谓机制、分句沿着主句不断延伸,句子之间通过连接词、关系词层层叠叠的形成树状结构。

意合(Parataxis)是指语篇衔接通过助词或语句本身的意义与内在逻辑关系来实现。

汉语重意合即着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重语感变通、组合句子的自由度很大,汉语句子不像英文句子那样层层叠叠,它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不刻意寻求形式的整齐,借助助词将事情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逐层铺开,像竹子形状一节一节的接下去。

例如:英文:An 60-year-old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speak Chinese and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China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这是一个典型的树状结构的英语形合句,An60-year-old Englishman was once traveling inChina是主句,用who关系代词将整个句子衔接起来,结构严明。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 代词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 代词

• 在表示属于某人的衣物或身体部分时,英语前面常加物主代 词,但同样意思以汉语表示时,“我的”、 “你的 ”之类 词语却往往可省略。 • Hand in your exercises, please. • 请把练习交出来。 • Don’t put your hands in your pocket. • 别把手搁在口袋里。 • I put my hand into my pocket. 我把手放进口袋。 • She listened to me with her rounded eyes. 她睁大双眼,听我说话。
• 4. 在学术报告中,指代作者本人或说话者的第一人称 “我”往往用复数we。
• Now, let’s move to the next points. • 现在,我来谈下一点。
• 5. 当用来指代国家、地球、月亮、船等名词,“它”翻 译成“she”。 •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又大又美。 • We live on the earth. She is very big and beautiful.
人称代词的习惯表达法
• 1. 电话用语中的习惯表达。
• (1)电话中介绍“我是......”时不能用“I’m ... ”, 而是用“This is ... speaking.”;询问对方时不能用 “Are you ... ?”,而要用“Is that ... speaking?”。 • (2)电话用语中用第三人称代词指说话人自己。 • --Is that you, Lingling? --是你吗,玲玲? • --Yes, she’s speaking. –是我。
• A relative pronoun is a word such as "who", "that", or "which" that is used to introduce a relative clause. "Whose", "when", "where", and "why" are generally called relative pronouns, though they are actually adverbs.关系代词

英汉语篇照应衔接对比与语篇等效翻译

英汉语篇照应衔接对比与语篇等效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 【2004年8级测试汉译英】
? ①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②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③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⑤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⑥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⑦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⑧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⑨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 You will be not only favorably impressed with the first dish or cold dishes, but also profuse in praise of the first two courses. However, the more you have, the more sober you become until the dinner ends up with all the flaws exposed. Consequently, your joy would give way to anger; your praises to criticism or even fault-finding; and your nodding in agreement to shaking the head.
他们忘记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
? They forget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in which the minority is subordinate to the majority, the lower level to the higher level, the part to the whole and the entire membership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

英汉语篇中连贯衔接的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中连贯衔接的对比与翻译
td a d h d ls teg if srce x rsin i e n a ot h re -tik n e p eso t
翻译 是涉 及 两种 文 化 的 交 际 。文 化 有历 时 性 ,
也有 共 时性 。当两种 文化 现象相 同 , 实现 交 际不难 ; 若 两种文化 现 象 发生 冲突 , 际会 受 到 阻碍 。英 语 交
He a lw ,d r - n e a et a oJ d a f i rs lo a kt g d f c h tl 『 s t i k
( )() 都 是作定 语 的关 系过 程 。第 () 中用 了 2 、3句 2句

个定 语从 句来 描 写 祥林 嫂 5年前 的发 式 , 容 词 形
[ 作者简介] 田小丽, , 女 重庆 大学外 语学院在凄硕士 , 々业 英语教学法和教育技术 l 王靖 , ,重庆大学研究, 专业 英语教 育技 术。 女 £,
下 面 我们 来 看 一段译 文 , 段 译 文 出 自鲁 迅 的 这
《 祝福 》 是杨 宪益 、 , 戴乃 迭翻译 的 。 ( ) o l tep o l Jh d se u ig ti 1 “ fal h ep e a end rn hs
vii o Luz n,n eh h s tt he on ad c ange O mu h ass d S c he
语法、 语篇 的连贯与衔接方面来分析汉译英 的文本. 出英语和汉语语篇 中连贯衔接的不 同之处厦 成 因。 指
[ 关键词 ] 语篇; 连贯; 衔接
[ 中图分 类号]H0 9 5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编 号]17 6 02 0 )20 1-3 文 628 1 (06 0—0 10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共49页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共49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

(3)幽默(humor)、引擎(engine)
(4)保健(health protection)支部




(branch) 5.术语: 整数、分数、元素 6.特殊用语(1)敬语:“令”、“贵”、 (2)谦辞:敝、愚、小、拙 7.简称(1)抽取法:支部书记- 书记;科学 技术——科技
(2)标数法
英语表示人的后缀按附加的语义可分为这几类:

1,表示人的某种职业 -an historian -ant merchant -ar scholar -eer engineer -ist pianist -or author 2,表示具有某种职务 -ain captain -al principal -arch monarch -ary secretary 3,表示来自某个地方的人 -er villager -ese Chinese
汉语的字和词有区别:
单音节语素:实语素和虚语素 多音节语素
汉语词汇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词汇的核心部分,发展过程中变


化最稳定、应用最广泛、构成新词能力最强 的那些词:天、地、山、水、年、门等。 一般词汇:1.古语词:天子、诸侯、尚书 2.新语词:克隆、计算机、网络 3.方言:二流子、母猪 4.外来词(1)咖啡coffee、尼龙nylon (2)卡宾枪(carbine)香槟酒 (Champagne)
4,表示信奉或信仰某种主义者 -an repulican -crat bureaucrat 5,表示做某种动作对人 -al rival


-ant/ent agent -ard laggard 6,表示感情色彩 -aster 带有“小、臭、丑”等轻蔑意味 Poetaster (大油诗人) criticaster 低劣的批评家 7,表阴性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 代词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 代词

• 在照应这一手段中,英汉语篇最显著的差别是:英 语有关系代词,而且使用频率很高;而汉语没有关 系代词,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在 译文中常常可以用英语中的关系代词表示。如:
• 这张条子是安娜留的,她刚才到这儿来过。 • This note was left by Anna, who was here a moment ago.
•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it; you are the student who impressed me deeply. (cataphora) 下指/后指
• According to their meanings, adverbial clauses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kinds. (cataphora) 下指/后指
• 2. 询问敲门人“你是谁”时,由于不明对方身份, 用it。 • --Bang bang bang! (Knocking at the door) • --Who is it? (“it”指“你”) • 3. 劝吃东西时用自身代词。例如: • 请你随便吃些蛋糕吧。 • Help yourself to the cakes.
• 代词可以代替短语、句子,甚至一大段话语表达的意思。 它 能指代人物、时间、地点、数量、程度和事件。 • Your spoken English is excellent; I will not forget it. (anaphora) 前指 • I gave my wife a fur coat for her birthday, which pleased her a lot. (anaphora) 前指
• 3. 在成人和孩童、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话中,成人、 医生常用we来称呼孩童、病人,表示“你”。 • (幼儿园阿姨对小朋友)How are we this morning? 今天早晨你好吗? • (医生对病人) Can ’ t we open our mouth a little wider? 你嘴巴再张大一点好吗? • (琴师对学生) Shall we play the tune once more? 你再弹一下这个调好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作者简介:瞿颖,女,湖北黄梅人,讲师,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在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在交际形式上,它既可以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上,既可为一句,一首诗,又可为一篇一卷。

总之,语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过程是语际转换过程。

在转换过程中,双语对比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

通过对比,掌握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掌握话语转换的规律,在翻译交际活动中充分表达原语的不同层次的意义。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确定两种语言的表达法是否对应,翻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在翻译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特点,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

翻译的对象是语篇。

孤立的字,词,句脱离语境,仅含潜在的或普遍的意义。

只有具体的语境才能赋予字,词,句具体的含义。

所以,具有完整信息的语篇才是翻译的对象。

因此,进行两种语言的语篇对比分析,无疑竟有助于提高英汉翻译质量,有助于语言交际。

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原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螺旋式与直线形总体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式。

而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形。

这从根本上讲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的思维习惯的表现。

所谓直线形,就是先表达中心意思,点明主题,再由此展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即英文所说的develop,后面的意思都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

而中国的螺旋式,多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

“起”就是先开头,宣称主题的重要性或介绍主题产生的背景。

接着“承”和“转”,也就是进一步发展主题,最后“合”,回归到主题,是语篇的高潮。

例1:the village of marlott lay amid the northeastern undulations of the beautiful vale of blakemore or blackmore aforesaid,an engirdled and secluded region,for the most part untrodden as yet by tourists or landscape-painter,though within a four hours’ journey from london.(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前面说过的那个美丽的布雷谷或布莱谷,是一处群山环抱,幽静偏僻的地方。

虽然离伦敦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但是它的大部分不曾有过游历家和风景画家的足迹。

马勒村就在它东北部那块起伏地带的中间。

这是英汉语篇不同模式的典型例子。

英文开篇直截了当以主题“马勒村”为重心,说明它所处的位置,即而提及布雷谷,并由此展开,向外进一步扩展,指出布雷谷与伦敦相距不过四小时路程。

有全文中心“马勒村”逐渐向其它散开,让读者一开始便明了全文要叙述的中心;而中文译文则以先以与“马勒村”有关联的布雷谷为切入点,以此已知信息为背景着重介绍,渲染它的美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再到伦敦,最后才归入重心,回到近旁的“马勒村”,指出它就在布雷谷中间,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二. 衔接与连贯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特征。

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

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内的直接组合,在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

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语义是连贯的;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

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列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上严谨,语义上脉络清晰,一意贯穿直到篇末。

1. 连接词(1)英语在句法形式上多使用连接词将句子(或分句)衔接起来。

而汉语多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以来连接词语。

因此,译者在将汉语译入英语时,可相应地增补连接词以更符合英语的习惯,避免翻译腔。

例2:放下屠刀,血债血还译1:put down your evil arms,blood for blood.译2:put down your evil arms,or blood for blood.译文1为通顺的英文,但一经推敲,则可知它是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翻版,句与句直接组合,中间没有任何衔接手段。

语义含蓄而不太显露,而译文2句间结合处使用or一词为显形的逻辑连接手段,语义转折明显透彻,更符合英语语篇结构,英文味更浓。

例3: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伙食之正也,饥渴之害也。

the hungry think any food sweet,and the thirsty think the same of any drink,and thus they do not get the right tasteof what they eat and drink.the hunger and thirst,in fact,injure their palate.这两句的比较使我们发现,汉语除了一个“是”字和前两句语法同构,全靠语义逻辑成篇。

英译中必不可少地增添了and ,and thus,they,in fact,their等,才能使语义连贯起来。

(2)英语中运用连接词来表明句与句之间语义上的联系。

这些连接词从形式上可分为词,短语和分句;从意义上看,又分为表示列举,增补,转折等不同类别。

但仅仅看连接词,有时还难以确定逻辑联系,因为有的连接词可以表示好几种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正确理解连接词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逻辑关系。

例4:once upon a time angel had been so unlucky as to say to his father,in a moment of irritation,that it might have resulted far better for mankind if greece had been the source of the relig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and not palestine;and his father’s grief was of that blank description which could not realize that there might lurk a thousandth part of a truth,much less a half truth or a whole truth in such a proposition.有一回,安琪不幸在一气之下,对父亲说,假若现代文明的宗教起源于希腊,而不是根源于巴勒斯坦,那对人类来说,结果也许会好得多。

做父亲的一听这话,真是痛苦得难以形容,想象不出这种看法还会含有千分之一的真理,更不用说百分之五十或百分之百的真理了。

这里,两个and所表示的都不是其最常用的并列关系。

第一个and 在这里表示的是转折关系,第二个则表示结果。

要确定这几句话的逻辑联系,只能通过对各句意义的分析。

译文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点,把第一个and译成“而不是”,把各句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了。

2. 指称词汉语主题显著。

而英语主语显著。

在汉语语篇中,如果主题十分明确的话,并不一定要在形式上体现出来,或者可以采用无指称的照应方式。

而在相应的英语语篇中,则需要重复使用一些代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

例5:柯灵,生于1909年,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作家,1926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妇人》。

1930年任《儿童时代》编辑,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并积极投入电影,话剧运动。

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总编辑。

现任上海电影局顾问。

ke ling was born in shaoxing,zhejiang province in 1909.he is a modern chinese writer.his first writing,a narrative poem the woman weaver appeared in 1926.he was one of the editors of children times from 1930 onwards.before 1949 he was allalong engaged in editorial work in newspaper offices and took an active part in activities of film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after liberation he filled the post of deputy editor in chief of wenhuibao for a period.he is at present adviser of shanghai film bureau.(许佘龙,1992)这是一段作者介绍。

由于整段文字都是关于同一位作家的,因此汉语在第一句中点出了主题“柯零”之后,以后每句话中的主题都省略了,或者说都采用了无指前的照应手法。

而在英语中,却要反复使用人称代词he来指称第一句中的ke ling。

综上所述,将英汉语篇为基本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差异,能更好地知道译者进行翻译活动。

语篇对比与翻译之间的联系,目前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话题,有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只是浅略谈到英汉语篇上的几点不同,以表明语篇对比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2] 许佘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5] 韩小满,“浅析语篇分析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1997(4)[6] 黄俊彦,“论诗歌翻译中英汉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云南师范大学》,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