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之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文帝之传说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奇案之说,即传国玉玺和氏璧下落、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宋太祖之死、明建文帝之谜。建文帝生死之谜与出亡传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神秘而有趣的议题。它既是历史,也是传奇,兼具史料、传说与舆论的三重性质。然而,在严密的考证与推理过程中,它是繁杂的甚至是枯燥的。从古至今,已有众多学者提出若干观点企图解开这个谜题,不过在找到有力的证据之前,争论还将继续。

首先是宫内自焚说。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如果真如永乐帝朱棣所言“阖宫自焚”,为何他登基十数年之后仍然苦苦追寻这位逊国皇侄?在朱棣授意编成的《奉天靖难记》中,记载了朱棣生时“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的祥瑞及“燕地有天子气”的“望气者言”,为其提供了符瑞依据。种种神迹、祥瑞,都是后来累加的。显然,朱棣急于通过这些神秘符号,为其篡逆做出“顺天应命”的解释,为此煞费苦心进行编造。明嘉靖、万历以后,神秘的建文传说广为流布,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正史对此所记载的并不能使人信服。事实上,明清以来的大多数史书,都持建文出亡说,这些神秘内容遂大量掺入历史载记之中,使史实与传说混淆不清。如果建文帝未死而出逃了,他又是如何躲开锦衣卫的追捕?建文帝逃出皇宫之后去了哪里?这将是诸多历史学家考证和论述的重点。

有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从地道逃出了皇宫,流落西南楚雄武定狮山为僧。1在边陲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狮子山正续禅寺大雄宝殿之后,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别出心裁地建筑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惠帝祠阁,庄严的大殿佛龛内,供奉着慈眉善目、面含悲苦而又佛态俨然的明惠帝,惠帝祠阁门口有幅流传最广的1米切若张《大明皇帝也为僧——建文帝隐居狮山史略》

楹联是: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靖难之役时,金川门失守,建文帝“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程济说:“不如出亡,以图后计。”少监王钺走来,跪进一箧说:高皇帝(朱元璋)临终时留下一个红箧子,吩咐我在皇上危难的时候打开。这个四周被固以铁、被两把大锁密封的箧子端来,见皇祖遗物,建文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马皇后赴火自焚。铁箧打开了,内中有度牒三张,并分别署名:应文、应能、应贤。袈裟、鞋帽、剃刀一应俱全,还有白金十锭。一封朱红遗书赫然显目:“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清康熙)《武定府志·流寓》:“靖难兵破南京,帝以被火闻。实得太祖遗命,落发,从水关出传言帝崩。帝乃先入蜀,未几,入滇,虽往来广西、贵州诸寺,止于狮山正续寺者数十年。”作者米切若张论述的建文流落西南出家为僧的事迹,主要来源于(清)《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与(清康熙)《武定府志》及民间口头文学。这样的传说读来精彩完整,更有编造、猎奇之嫌。《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建文逊国》一卷几乎照抄了伪书《致身录》中的神秘纪事,其踵袭者已经破产,《致身录》已由钱谦益力证为伪书,则此卷亦成朽木,不可视之为信史。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惠帝祠阁。这座建筑物似乎比文字记载真实可靠一点,其实不然,“遗迹”并非只此一处。同样持削发为僧说的也并非只此一家。有学者提出关于建文帝的逃藏之所,传说最多、史载最全、物证也最多的,当属广西横县的宝华山应天寺。2据明朝同代一些史志及名人传记、笔记记载,建文帝不仅在宝华山销声匿迹隐藏了15年之久,还留下了题匾、题诗、题联等手迹……建文帝在宝华山应天寺隐居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任横州判官王济的记述,以及邓国材,志载“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进士,海州知州,籍宦归,与客登宝华山,觐寿佛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朝烟阁。”竣工后为之作《应天禅寺记》,记文肯定了建文帝隐居应天寺的历史和后人修筑建文帝庙、龙隐殿,并有建文帝题字刻匾的经过。这些碑文石刻,除州县志有记外,现应天寺亦留有部分完整碑刻或可辨残碑。自王、邓的记述之后,从此建文帝隐居宝华山之说便史志不绝。有学者据此说,进一步挖掘相关材料,认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见闻和民间传说可以佐证。随着建文出亡故事的文本越来越丰富和具体,在明代晚期,西南等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建文遗迹”。这些遗迹是否可信,暂且不论,但是其中多见神迹。崇祯年间,徐霞客在云贵等地考察时,就发现这些建文遗迹多具神奇性,如贵州白云

2岑沫《明建文帝南逃与隐匿广西宝山寺之谜》

山罗永庵有“跪井”,取水时必屈膝下跪;又传此处原本无水,建文来后,乃神龙涌波,数百年不盈不涸。又有“流米洞”“流盐洞”,皆忽然天生,“流以供帝者”,等等。徐霞客说: “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他查阅了天顺年间的《一统志》,发现那时还“不载建文遗迹”。学者如此运用材料不免是断章取义了,用半截子材料来论证,便是自相矛盾的。这些所谓的遗迹,多是明末才开始出现,入清后,又在地方官绅的努力下,接续增益,使得这些地方的“建文遗迹”越来越多。这就类似于如今地方上力争“名人故里”的效应。建文遗迹在西南边远地区大量出现的原因,显然是试图借助历史传说重建地方“集体记忆”的一种持续性努力,值得深入探究。然而这些神奇化了的传说与故事,无疑是符合大众心理的,它运用神秘化的手法来附会古人古事,体现出类似“民间传说”的一些基本特点。3以上说法都是根据文史记载和建筑遗迹进行调查考证的,还有学者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出发,从建文帝的后人追溯到建文出亡之地。以湘潭涓水中下游居住的三个何姓家族为切入点与落脚点,主要依据族谱,解析这三支何姓的来源,涉及了湘潭五大宗族。4他并没有直接将朱允炆的特征与之附会,而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定位,在朱元璋的子孙中层层筛选,最后将朱允炆与何必华(字汝川)相匹配。文中笔者认为,建文帝在明朝大将何福的掩护下,隐居于湘潭碧泉,“因燕王篡位,屠戮宗藩,故从妻改姓何氏”,为锦石何氏的始祖。其论证严密,但是主要依据族谱考证仍有待于更有力的证据说明。经诸多史学家的研究,族谱有“扬善弃恶”甚至刻意附会名人之嫌,可信度并不高。

3胡丹《神奇其说——建文帝传说的神秘性探析》

4何歌劲《明建文帝朱允炆改名何必华落籍湘潭详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