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检验工作中,影响临床结果准确性的有很多因素,其中以溶血最常见,了解标本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溶血后的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检验工作,并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溶血对不同检测项目结果的干扰机制不同,主要包括:
1.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当标本溶血时,细胞内含量高的物质顺浓度差溢出,使测定结果明显偏高,如ALT、AST、LDH、
K+、CK 等。
2.溶血时,血细胞中浓度低的物质稀释血浆标本,使测定结果偏低,如ALP、GGT 等。
3.细胞内、外液成分之间存在干扰。
4.有色物质对某些项目化学反应前后颜色变化的吸收光谱产生干扰,如血红蛋白干扰对TP、TBIL 等的测定,由于血红蛋白的颜色影响
原实验最佳波长的选择。
5.溶血还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检测结果。
标本溶血是指在采集、运送、分离和保存血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操作不当引起的红细胞在体外破裂,红细胞的破裂会造成大量的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以及血清稀释等系列变化,而造成的溶血现象。
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有:
1.真空采血管负压太大,血液进入采血管后由于血细胞之间的激烈碰撞,导致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2.因为试管质量不过关,真空采血管在制造过程中,试管内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