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体育新课标教学思路探究
--太极拳教学
【摘要】:中学体育健康新课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新课标改革推进过程中,把太极拳纳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对太极拳引入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太极拳中学课堂教法的初步探索来阐述对中学体育普及太极拳几点思考。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问题文化内涵教学方法
一、中学生体育教学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校学生的形态机能水平(如身高、体重等指标)近年都有所提高,但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降也成为必须面对的事实,通过调研,中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方面:不懂得怎样通过体育锻炼来全面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对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缺乏了解。

而运动项目单一化,缺乏娱乐和趣味性,也使学生把体育锻炼理解为片面的跑、跳。

现在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学校的主要群体,学生从小怕苦怕累,不愿从事耐力性的体育锻炼。

2、学校方面: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这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等教学时,不能实现按分组各组一球,这就不能够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思想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育体,轻育心,忽视思想教育,忽略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的普遍问题。

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实践表明在中学体育中开展太
极拳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些主要问题。

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短、长跑等对速度、力量耐力的训练,也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放松引导。

而太极是一种心理节奏的调节,引导学生不急不乱,刚柔协调。

中学生进行太极拳练习,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进行心理教育,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太极推广在中学体育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1、从课堂教学体验来说: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学应尽最大可能活泼教学内容,并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条件及气候特征选择学生喜爱的运动,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

将太极文化精髓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由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穿插对太极文化精髓、太极锻炼目的的着重讲解,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2、从太极拳自身特点看:太极拳动作特点主要是软、慢、连贯等,运动量相对较小,但要求全身动作协调,具有全面锻炼的优点。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

太极拳动作中包含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识作用,能使用在学习压力繁重的中学生容易出现的情绪急躁在无形中受到影响,矫正原有习惯。

3、符合新大纲改革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而太极拳正是集健身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养分,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丰富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也最强。

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并长期的练习,建立学校体育资源与家庭、社会互动的新型学校体育文化互动模式,营造科学、和谐的运动文化氛围,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效应,将对他们一生体质、心理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三、中学太极拳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1、循序渐进是太极拳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方法和合理手段,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先快后慢法,在教学太极拳的动作时根据中学生性格急的特点,在速度上采用先快后慢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动作后再按时间上的要求进行慢动作的规范性练习,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先高后低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刚开始学习时很难低重心地蹲下来,可先高重心地学习,再进行低重心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循序渐进法也能有效引导学生感知训练,靠本体运动感知觉,去学习运动技能,通过体育运动提高本体运动感知觉。

初学者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身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加快初学者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度。

并通过身体各部缓慢均匀的动作练习,让学生体会太极动作中刚柔相济的用力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2、在中学教学中,应采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

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是一个独立体。

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

如果仅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会感觉难度较大,动作难以成形。

因此应再将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

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

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

3、初学时主要注意整套结构架式,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如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基本方位,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争取能姿势柔软、顺随。

对于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做深究。

4、突出理论讲解,以文化内涵引领学生的求知欲望。

太极拳运动不同于球类、
田径等项目,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常规教学的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中华
武术的好奇会更容易切入。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深层
次把握。

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
命力,突出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也能避免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只注重于技术
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5、重视学生内心体验。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在示范动作时,
学生某一动作较为标准或取得进步,都应合理评价并做适当的赞扬,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肯定的同时,还可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
向,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总结
从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些困境以及新课标改革的目标出发,以学生的身
体、心理需求为基础,在实践中调研考察,已经具备了在我市中学普及太极拳教
学的客观及主观条件,同时与中华精深文化相契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
强健学生体质,更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以求教法精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达
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甘毅;关于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酉杰峰;由简化太极拳教学引发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王素强;浅谈太极拳教学的几种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4 陈宏;周文来;提高中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浅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0期
5 张建秋;谈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