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共生的25个要点(原著第二版)_

建筑与环境共生的25个要点(原著第二版)_
建筑与环境共生的25个要点(原著第二版)_

转自: 专筑网 建筑与环境共生的25个要点(原著第二版)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对“与环境共生的建筑”做一番概览。第一章以“环境建筑的视点”为题,在建筑产业界的相关环节上,捕捉对地球环境的破坏、热岛现象、二恶英、环境激素等现实问题,提出节能、循环利用等建筑活动中应把握的方向。第二章以“环境建筑的手法”为题,主要介绍在建筑物形态和使用材料上所下的功夫,通过用绿色覆盖建筑物谋求节能的方法以及防止家庭装修污染的手段。第三章以“与环境共生的技术”为题,介绍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及水利等尚未完全利用的能源和相关能源技术,雨水的利用及地下渗透,江河的模拟自然施工法及生物圈等与水相关的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以从第一章开始通读为宜,而认为有趣的章节也可以随意选读。利用索引取代环境建筑词典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25个关键词都是很深入的话题。所以,期待着以本书为契机能引发更深的内容。本书愿为肩负着21世纪——“环境世纪”的年轻建筑技术人员做一块脚下基石。

目录

前言

第1章环境建筑的视点1 被破坏的地球环境

无可替代的地球

地球变暖

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热带雨林减少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 热岛效应

越来越热的大城市

热岛现象的起因

城市气温的上升能否得到抑制3 城市的水环境

水的循环

水环境的污染

饮用水的水质恶化

排水方式及存在问题

对区域水循环的思考

开创亲水空间

4 二恶英类

什么是二恶英

二恶英类事件

二恶英类的毒性

二恶英类的安全标准

二恶英类的产生

以二恶英类的零排放为目标

5 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会使人类灭绝吗

环境激素是怎样发生反应的

内分泌紊乱会导致哪些后果

什么是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的查验是当务之急

6 房屋装修综合症

什么是房屋装修综合症

什么是化学物质过敏症

引起房屋装修综合症的化学物质及其发生源

房屋装修综合症的预防

7 循环型社会的建筑废弃物

向循环型社会发展

建筑废弃物的数量

零排放和建筑材料再利用法

建筑混合废弃物、废木料、模板

混凝土块的再生建筑弃土和建筑污泥

8 节能标准

节能法的修订

建筑物业主判案标准

住宅业主的判定基准

有关住宅的设计及施工指导方针健康性与舒适性

9 建筑物应具备的性能

生理上的舒适性

关于高密闭、高保温

话说惬意

第2章环境建筑的方法

10 建筑物的保温与防结算露

来自墙体的总传热

防结露隔热部位的结构

隔热材料的种类

天然隔热材料

隔热材料的施工方法和结构

隔热材料的厚度

薄弱部位的补强

11 太阳能的被动利用

太阳的位置

日辐射热

直接受益式太阳热能的利用

屋顶水池式太阳能建筑及屋面洒水空气热源的被动式太阳能

12 高性能玻璃

玻璃的种类及日辐射热的获取

玻璃窗的热辐射

隔热的高性能玻璃

开口部位的新一代节能标准波动式太阳能元件

13 遮阳板

日照调整装置的种类

对日照调整装置的分析

日渐增多的遮阳格栅建筑14 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

一被绿色覆盖的建筑

绿化的效果日照的等价气温

屋顶绿化方法

墙面绿化方法

15 地下的利用

世界上的地下住房

地下热的特点

地下蓄热

地下通风

利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

第3章环境共生的技术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大西正宜译者:胡连荣

大西正宜,1981年毕业于大阪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大阪府立西野田工科高等学校建筑都市工学系建筑系统专业教师一级建筑师著作有:《乐于居住的家——舒适、环保、健康》(学艺出版社)合著《建筑环境起步》《建筑法规入门》,《“建筑学教材”建筑制图》,《“建筑学教材,建筑行政》(以上学艺出版社),(建筑法规用教材)((社)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规划》(实教出版),等。

序言

虽说“地球环境遭破坏”、“大自然受到破坏”,可是,地球,包括地球上的生命,还不至于软弱到让人类行为损毁殆尽的程度。10亿年前,太阳辐射增强,蒸干了地球上的水,然而,生命还是以某种形式延续了下来。所谓环境遭破坏说到底是指“针对人类的环境所遭受的破坏”,它所昭示的鸟、鱼及哺乳动物等不过是受其牵连,这样一幅图景。

不时从媒体上看到,发生变异的动物数量剧增以至大量死亡的新闻。且不要说已公开的实例,自生命诞生以来因环境变化等原因而灭绝的物种就达几亿之众。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头来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会不会同样遭到淘汰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被淘汰后,地球还会再现生机,重新繁荣起来。当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成为历史时,那些后世们会怎么称呼我们这个时代呢?比这更让他们迷茫的是居然还有一种记性不错的智慧生物在这地球上生存过。

看看地球的现状,往往会牵出我这些悲观的思绪。但是,我属于生就的乐天派,事到临头总会有地方“接下来能发生点什么”。不过可不是“发生点什么”,而是“去做点什么”才对。生物为了延续种群练就了适者生存之道,当然,也正是因为种群自身的适应性才得以生存。对于人类而言,“智慧”就是最重要的手段,招致危机的也正是这些“智慧”,不过人类的睿智看来还可以将其超越过去。

在我们所属的建筑行业,“与环境共生”这一理念已开始受到重视,人们都在追求“健康住宅”、“自然住宅”,报纸杂志也不时地刊出有关特辑,越来越多的人已切实感受到不仅要追求人为创造的舒适、便利的生存方式,而且只有与环境共存,生活才能富足起来。

后记

我的故乡广岛县三原市位于濑户内海沿岸,倚山面海,距海边只有几百米,是个有8万人口的小镇。小时候在半径2km的活动范围内,市区、山、海、河流,农田、寺院等到处都是各种游玩的好地方。在山里捉蝉、捕蜻蜒,在河里、灌渠里捉鲫鱼、黑鱼。从几十米高的山脚斜坡上,乘木板滑到山下,有时还在码头漂浮小舟、乘圆木扎的筏子去漂游。

现在住在大阪市内。守着成长中的两个孩子,一说到去玩的地方首先就是用金属制玩具的儿童公园,一路上孩子们开心地踢着足球,日常活动中很少与自然接触。也难怪。这是个连甲虫也可以从自动售货机买到的时代,“连甲虫都纳税5分”,就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在这类情景中还有电脑游戏等虚拟出来的“丰富空间”、出售笑声的电视节目,不仅孩子,恶搞的笑料让大人们也像孩子一样被吸引,所以这种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孩子们生来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出去野游他们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发现蝴蝶在院子里的树上产卵,此后必定每天都要去观察,直到它完成羽化飞向蓝天。看着他们如此专注,让人感到这可不是什么虚拟世界所能比,从中可以真切地看出与自然结触的重要性。

文摘

我们的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在地球上诞生的呢?

目前的宇宙膨胀始于大约137亿年以前,大爆炸的瞬间,在超过1万亿摄氏度那种难以想象的空间里,产生了一种叫做“夸克”的基本粒子。10万分之一秒后,它们组合成了质子、电子和中子,3分钟后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了氦的原子核。宇宙空间的温度高达数亿摄氏度,那里是质子亦即氢的原子核与氦的原子核、中子、电子以及光子的世界。

后来,大爆炸后又过了数亿年,氢和氦的原子核捕捉到电子形成了原子,在依重力聚集成的电子云中,氢原子发生了核聚变反应,这时恒星诞生了。恒星的核聚变反应最初由氢之间的结合变成氦,可是由于重力收缩,内部温度达到了1亿摄氏度,所以又引发氦的聚变反应,产生了碳和氧等元素。接着,在恒星面临终结的那一刻则制造出了铁。

质量超过太阳3倍的巨型恒星由于超新星爆发而灭亡,并且寿命仅数千万年至数亿年,所以在太阳系诞生之前的90亿年当中,新星的诞生和爆发反复发生,这期间不仅行星,作为生命本源的元素也应运而生了。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

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和排泄废物等行为,从而与其所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工创造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与环境应当有机结合,建筑应当利用环境,与环境融合,成为环

景观与现代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

景观与现代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 摘要: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能源的日益匮乏,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了各国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仿生学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景观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not a new concept. No matter constructed in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landscape have had close contact with nature, which necessarily involves the relationshop of landdscape betweed mankind and nature. With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reasing scarcity of energy, ecological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increasingly attracted by national attention all around the world. Rational useing of renewable energy, the application of bionics,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o that the material, energy, building ecological systems in an orderly manner within the cycle of conversion, resulting in an efficient, low consumption, no waste, no pollution, ecological bala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面临人口膨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战略中,生态建筑成了热门,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建筑看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通过对建筑内外空间中各种要素的准确分析和有效的布置,使得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中循环使用,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伦敦大学学院 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伦敦大学学院简介 学校名称伦敦大学学院 学校英文名称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学校位置英国 | 英格兰 | 伦敦 2020 QS 世界排名8 伦敦大学学院概述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文简称UCL,建校于1826年,位于英国伦敦,世界著名的顶尖高等学府,为享有顶级声誉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排名稳居世界各类权威榜单英国前五。 伦敦大学学院位居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8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5,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1 , 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15 ,在REF 2014 英国大学官方排名中科研实力以及影响力均位列全英第1 。同时位列2018ARWU学科排名医疗技术世界第2,心理学、人体生命科学世界第3;2019QS学科排名中教育学、建筑学世界第1,人类学、考古学、解剖生理学世界前5 , 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专业简介 该项目将创新设计的核心研究挑战与城市测量、记录、绘图和分析的深入过程联系起来。因此,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国际成分,将世界各地的城市视为研究和积极参与历史城市环境的新方法的迷人实验室,伦敦就是最好的例子。 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 专业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and Historic Urban Environments MA 隶属学院建筑环境学院 学制1年

语言要求雅思6.5(6)托福92(读写24听说20) GMAT/GRE 要求不需要 2020 Fall 申请时间11月 学费(当地货币)27,460 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课程内容 序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1历史城市环境中的问题Issues in Historic Urban Environments 2历史环境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 for Historic Environments 3城市测量与记录Surveying and Recording of Cities 4城市代表Representation of Cities 5关键空间实践:网站写作Critical Spatial Practice: Site Writing 6多元现代性建筑Multiple Modernities Architecture 7批评实践Practices of Criticism 8电子合并分析与设计项目E-merging Analysis and Design Project 9可持续战略Sustainable Strategies 101900年至今的伦敦全球历史(I)Histories of Global London, 1900 to the Present (I) 111900年至今的全球伦敦历史(II)Histories of Global London, 1900 to the Present (II) 12历史环境设计实践Design Practice for Historic Environments 13最终项目Final Project * 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和历史城市环境研究生申请要求由 Mastermate 收集并整理,如果发现疏漏,请以学校官网为准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 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 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建筑环境协调中,就是从宏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 二、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景观建筑学是近年来国内刚刚兴起,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和技术。景观设计的范畴不仅包括

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

建筑物理环境与 设计作业 姓名:姜亚兰 学号:201106323 专业:建筑学 指导老师:卢玫珺

生态节能建筑 案例分析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梅纳拉商厦 ★新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1.项目概况: 本项目地处原上海市静安区,市中心的静安雕塑公园内。公园被山海关路、石门二路、北京西路、成都北路围合,自然博物馆就在这公园的中北部盘旋升起。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和定位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功能,努力把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博物馆,是我们在思考和力图解决的重要课题。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是关系到百年大计的事业,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为后代人的发展需要留下空间,也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人们目前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街与资源、降低能耗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建筑能耗占总能源的四分之一,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公共建筑能耗巨大。作为一个以“分析自

然奥秘、展现自然与人和谐与矛盾、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与责任感”为主题的建筑项目,上海自然博物馆将不仅通过展品和科普活动发挥教益作用,更应该在自身场馆建设中集成与博物馆建筑特点相适应的生态技能技术,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海自然博物馆大量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并以可战士的方式呈现,使建筑形态本身和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成为展示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最大限度的体现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 2.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思路:由于上海位于长江三角区,而长江三角地区的特征为水热同季,湿润多雨,但变率稍大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降低夏季制冷能耗;由于雨量充沛,场地雨水综合管理也十分重要;详细分析该地区的年风向,将确定自然通风设计的开窗面积和开窗。 上海市的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同时又具有常年高温、太阳辐射不强等特点。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气候的特点,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整合技术工具来进行绿色生态建筑整合设计。根据上海的气候特征和资源状况来合理设计通风、采光和能源方案,最大限度优化建筑的能源特性。 节能设计: (1).东北部墙体是活生态墙体,垂直绿化墙可为办公区窗户遮阳;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摘要: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在一拖集团5#-3综合楼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提炼与发挥,在创造高效、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反映了建筑所处的环境、人文特色,并最终使的建筑与环境、文脉协调共生。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办公建筑 0、引言 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经济、使用美观”的原则下,从环境出发,做到尊重环境、协调环境、利用环境、美化环境,用发展的观点给周围的环境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同时引导周围环境的重塑、发展。 1. 项目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环境氛围 一拖集团5#-3综合楼基地位于洛阳市中州西路和长安路十字路口西南侧,一拖集团厂前广场的南侧,属于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保护范围内。 洛阳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现代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因此在保留下了大批的苏联时期的历史建筑及广场。本项目基地就位于一拖集团广场南侧,是涧西区工业遗产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本项目的建筑风格定下了一个庄重的基调。也就是体现了本项目周围环境的文脉。 2. 规划理念 文脉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指的是从民族性、地域性及基地环境的角度考虑新旧建筑环境相互依赖及关联。 如何继承原有广场的文脉并根据时代特点发展它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文化既是一种设计上的特征,同时也是发挥设计创意构思的激发点。设计不仅应具备现代办公建筑的一切特征,同时更应注重周边的环境与气氛,以群体的观念,城市文化的观念入手,追求与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与自然人文的结合,力求体现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特点。在实现整体均衡和协调的同时,用建筑空间语言书写一拖乃至整个涧西区工业遗址街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特征。 3. 规划结构 基于对广场和周围建筑与环境的理解,想方设法使较大尺度的高层办公楼融入城市中去,而不是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所以采用了打破传统的总体布局:

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物是否与环境和谐共存,主要视乎能否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本文通过讨论建筑与环境和谐及建筑与环境的冲突来深入剖析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建筑;环境;关系;和谐;冲突 abstract: harmony between bulid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by discussing the conflict and harmony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sise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lso put forward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build environmentrelationharmonious conflict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1.1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很久以前,天然洞穴作为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建筑,随后,人们把人工洞穴以及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稍加修改而进行居住。在中国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东到西、平地到高原等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孕育了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陕西及河南的黄土高原

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与艺术追求并行的今天,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现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与理想生活状态应该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1建筑设计与环境空间艺术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环境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2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虽然现代资讯共享

《建筑环境学》试题库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45~- 23.4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 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8、对于龙湖来说,南向表面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能量为最大。19、对于中原工学院的南苑来说,垂直平面(东西向)夏季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20、风向在陆地上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 21、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行进的距离,以m/s来表示。 22、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 23、气温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24、气温的日较差是指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25、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6、气温的年较差是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 27、日温度波动影响只有1.5m。 28、地层原始温度与土壤表面年平均温度基本相等 29、我国已测得的恒温层深度在15~30米之间,温度在10~23℃之间。 30、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31、中国大陆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2、相对湿度一般是内陆干燥地区冬季高于夏季。 33、相对湿度华北、东北地区春季最低。 34、江南等地的相对湿度各地年变化较小。 35、绝对湿度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 36、一天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 37、降水量是指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或渗漏流失而积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一般以mm表示。 38、降水时间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时间。常用h或min来表示。 39、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其等级以24h的总量来划分。 40、城市气候的特点是:风场与远郊不同、热岛现象、云量不同。 41、城市风场特点是风向改变、平均风速低于远郊的来流风速、风场对局部小气候有显著的影响。 42、热岛强度会随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出现明显的非周期变化。 43、热岛强度的气象条件包括有风速、云量、太阳直接辐射。 44、热岛强度的人为因素包括有空调散热量、车流量。 45、日照标准一般由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 46、我国民用住宅设计标准规定的最低日照标准是:冬至日底层住宅内满窗日照时间≦1h。 47、日照质量由日照时间的积累和每小时的日照面积组成。 48、建筑对日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用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

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

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小时候常常看到哥哥下河游泳,十分羡慕,长大后想下河学游泳,河水却再也不能游了。河水已经被污染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进步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环境遭到了破坏。显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人们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环境的保护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是离不开的,又和各行各业密不可分。我着重要介绍的是我所学的专业---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狭义的环境,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这里我们只讲狭义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必须了解一下,什么是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

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的工程。 就我所能想到的而言,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从选址、施工过程,建筑材料和特定的建筑实施四个方面来讲。首先是选址,建筑选址是一门单独的科学,大致遵循整体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验原则、水质分析原则等。只要不破坏周围环境,不建在自然保护区遵循以上原则都可以。但有些工厂的选址就要认真考虑了。例如;造纸厂会污染水,考虑到污染水这个因素,应将厂房建在远离水源处或者河流的下游。要做到无污染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在选址的时候应考虑不破坏生态、减低污染。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粉尘。会对大气,水等造成污染。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施工过程中如何防污染,主要从防止大气污染,防止水污染两方面考虑。1防止大气污染措施(1)清理施工垃圾时使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临空抛撤造成扬尘。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2)施工道路采用硬化,并随时清扫洒水,减少道路扬尘。(3)工地上使用的各类柴油、汽油机械执行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使用气体排放超标的机械。(4)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尽量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时采用严密苫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5)搅拌站设置封闭的搅拌棚,在搅拌机上设置喷淋装置。(6)在施工区禁火焚烧有毒、有恶臭物体。2防止水污染措施;(1)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合理设置排水明沟、排水管,道路及场地适当放坡,做到污水不外流,场内无积水。(2)在搅拌机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学年论文 题目: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姓名:郑振 所在学院:城市学院 专业班级:05建筑学三班 学号:200510139342 指导老师:柏利民 日期:2008年6月26日

浅析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05建筑学3班郑振指导老师:柏利民 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载体,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城市最早的国家,城市的历史有其一脉相承的完整性和固定性。建筑是城市的具象表现。因此,在城市的发展上,亦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特性。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载体,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表现,城市建筑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表现。 一、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表达出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象。最初的城市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形成,所谓“城”就是防御的墙垣;“市”即贸易集市。其形式是“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奴隶主居住于中央。到了封建社会,为了表现帝制的权威性,随着各朝代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它们的布局皆以宫室为主体,将之置于城市的主轴线上,而周边再辅以官署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建筑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城也都按着行政等级,有一定的布局原则。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格式,然而却也有不少的城市规划,创造了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四方的城市里用笔直宽阔的街道纵横分割人们居住的里坊,而里坊是由许多三合院或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组成。中国古代的城市中没有西方所谓的开放空间,因为在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已经包含了[庭]、[院]等类似小型广场的户外空间。而这也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宗亲、家族的组织关系有关联,不象西方需要民主开放性格的广场空间来作为意见和政令直接诉诸群众的场所,只要在小范围内由君主或家长决定就可以。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和绿化大部份就由园林为主,且以私人园林为多;而其余绿化就是由道路两边的植树来构成。 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最为华丽,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以三部分组成:台基,柱身,屋顶。不同的屋顶形式,不同的开间尺寸,不同的柱高,反映不同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以政治行政建筑物为中心,周围环绕分隔均匀的民居和生活环境,这样的城市是古代规划设计成功的典范。建筑在城市的分隔和布局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输入,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方式逐步影响了中国古有的建筑形式。砖块水泥替代了木制构件,砖混结构替代了木架泥墙和干阑。建筑的高度也有了变化,城市建筑的整体布局不再是城市中心建筑高,四周建筑低,而是变幻着,跳跃着建筑的高度。虽然外来的建筑给这个古老的大地带来一点新奇,不同的建筑风格混杂于中国式的建筑之中,西方的各种类型建筑的尖屋顶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古老的坡度平缓的大屋顶之中,而它往往成了城市建筑中新的亮点和标志,但是它正在逐步改变原有的城市建筑的布局,就象西方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老的思想一样,改变了城市的环境和布局,使原先整体的城市建筑开始出现不同的风格,并且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与外国的融合,出现了许多中西式和西式建筑,它们的出现给古老的城市和建筑的带来了一点新的变化,但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建筑才是中国建筑的精粹和灵魂。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 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忘了以前是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在上了马老师的日本建筑环境技术概论课后,我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 我们人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然舒适美好的环境之中的,在这个环境之中,需要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需要有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建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呢? 一栋建筑在设计建造的时候,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引人注目,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 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建筑天然的洞穴,之后是用石器稍加修饰过的人工洞穴,在树林中借用自然树木建筑的“巢穴”。在这个时期,建筑还并没有成为一种艺术,而仅仅只是为原始人类提供一个藏身之所。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运行、庇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巢穴”。而今天,我们的建筑不仅仅拥有了过往岁月中功能,建筑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现今的建筑更是有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排泄废物等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这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便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应该利用环境,成为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记得在中学时代的美术书里有一张关于流水别墅的图片,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在流水别墅中,建筑便是利用环境,将建筑处理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建筑融入环境,甚至成为环境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像照片中近景远景的处理技术一样,衬托出环境的美,也显示出自身的美与和谐。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甚至近代武侠中,都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追求的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达到最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建筑也成为了自然的一个部分,而此时,自然也会成就建筑,使得建筑成为不朽的艺术。 在近几年中,我们不断地看见一些“保护性拆除”等类似的新闻,我们不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不仅是要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得关系 关键字:建筑环境与谐 传统得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得负作用。但随着社会得发展,人们对建筑得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得环境上,这就是当代建筑领域得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得环境,环境则就是建筑所依存得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与谐得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就是单一存在得个体。它与构成自然得许多次序一样,也就是庞大次序中得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就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得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得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得整体与与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得与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得与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得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得形态关系就是最基本得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得环境中,新建筑得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就是与其与谐共处得常用方法。而更有效得就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得一些特征有机得组织到新建筑得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得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得“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得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得“头”上!这种方法无

疑就是不可行得,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得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得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就是随着我们自身得情况以及这个时代得节拍得变化而变化,但总就是万变又就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得融合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得关系。人类最原始得建筑就是天然洞穴,之后就是稍加改造得人工洞穴与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得巢穴。因此建筑得原始含义就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得场所。随着生产力得发展,经过漫长得岁月,建筑从单一得“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得多种基本功能,建筑得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得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得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得建筑显然具有消耗资源与排泄废物等行为,从而与其所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建筑都就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得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得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与动态平衡得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与失衡得消极作用。 建筑就是人类活动得产物,就是人工创造得环境。人与自然得关系应该就是亲近得,当今人与自然与谐共生得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得重视。建筑与环境应当有机结合,建筑应当利用环境,与环境融合,成为环境得有机组成。而环境不仅仅就是自然环境更主要得就是已经

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摘要: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 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 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 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 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 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 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 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 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 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 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 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 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 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 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 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 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 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