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色

【摘要】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作品,这批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刻简炼浓厚,高度体现了汉初沉雄、博大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的古代成组大型石刻艺术的杰作。

【关键词】

霍去病;石刻;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盛行,不但墓中的随葬品很多,而且在地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碑、石阙、石人石兽,用来显示他们的功绩和尊严。除各种石人、石兽本身就是一种纪念性雕刻艺术以外,其他的石碑、石阙、墓表等物,既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特殊建筑物,同时也具有纪念性雕刻的性质,加上这些墓的墓主都是帝王或者王公贵族以及功臣名将,他们有条件掌握甚至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材料,所以陵墓雕刻往往突出体现了当时达到的最高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汉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境内,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自幼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为汉帝国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和河西走廊,排除了匈奴的长期威胁和骚扰,为安定边防,发展农业生产、沟通西域交通、促进西亚各国与汉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霍去病因此威名大振,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等职。不幸的是,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经战斗过的祁连山。为了使这座象征性的祁连山更具有西北山区的特点,陵墓设计者还用一些巨石,石兽即现存的伏虎、卧牛、怪兽吃羊、野猪、蟾、巨人搏熊等大型石雕,隐杂在山形墓上从而创造出这一陵墓所需要的特殊境界。

这批大型石雕的艺术特色分析如下:

(一)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作品,它在打破汉代以前旧的雕刻程式,建立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的纪念碑雕刻风格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用庞大的兵马来显示其严整的军威,而是采取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通过刻画三匹不同姿态的战马,以三件主要石雕,《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使人从战马自然而然的想到英勇善战的年轻将军和浴血疆场的战士,从而构成了这组纪念碑雕刻所要表达的主题。那气势轩昂、庄严雄强的《马踏匈奴》,可以说是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揭示出正义力量不可摧的主题。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气势磅礴,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石马与真马大小相近,昂首站立,肌肉丰满,尾长拖地,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

狈挣扎状,蓬松零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跃马》、和《卧马》,一跃一卧,它体现了战斗的艰辛,间接的表现了淤血战场的勇士们的气概,也使人从这些战马中,引起对那些浴血疆场的战士的怀念,因此,这里的马,已经不能仅仅作为战马来理解了,而是深深的寄托了人的理念。

(二)霍去病墓石刻循石造型,具有独特的雕刻技巧和雄浑博大的气魄。这些石刻作品都是用整石雕刻而成,体积庞大,如《怪兽吃羊》长274厘米,宽220厘米,依石块自然形态就势刻划,怪兽的眼与嘴透露着凶残和贪婪,线条简练准确,用线雕勾勒出怪兽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状表现羊身上的肌肉,羊在怪兽中挣扎的痛苦表情,通过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形象地再现出来,结构十分巧妙,形成紧张恐怖的气氛,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石鱼》高50厘米,长112厘米,宽41厘米,利用原石尖端,刻出鱼头,并大致刻出鱼尾、鳍等部分,古典朴拙,不仅实用,且有美感。再如《马踏匈奴》、《跃马》、《卧牛》、《伏虎》、《人与熊》、等石刻作品都是如此,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和高度的概括性,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三)用夸张的表现表现手法,以形写神。比如《野猪》这是一块从山崖上崩裂的条石,棱面交接很清楚,选用这块石头来造型,光与影的对比效果强烈,艺术风格明朗而粗犷。体型大部分采用錾凿手法灵活完成。对野猪头部的加工简略,但却很传神,用刀干净利落,准确简练,整体的比例和结构都处理得很协调,收到生动逼真的效果,可谓石刻群中的佳作。再有作品《蟾》,这件石刻是选用一块黝黑而微带深绿的天然有色原石雕凿而成,采取“以形写神”的作法。其造型具有夸张的含意。作品取材雅致,体型似蛙,有一对圆大的眼睛,嘴大,口中有牙齿六颗,齿粗大而显著外露。全身遍布有小小颗粒状疙瘩与小小坑凹均匀的互相配合,突出地表现了皮肤上无数疣物。

(四)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根据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按照天然石块的形势因材雕刻,特别是利用石块本身的张力,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比如《伏虎》这件石刻为圆雕,是选择表面粗糙,呈不规则形的石头,基本形状似虎,稍加雕制而成。其巧妙的手法是,雕刻家利用了石头的自然变化,线刻出柔和而轻快的斑纹。《卧牛》此作品的制作为圆雕,刀法浑润,整体厚重,但局部处理,如表现牛背上的鞍鞯和牛鼻环,都采用线刻。

茂陵石雕,是汉代石刻艺术的经典,被中外雕刻美学界称为“千古绝品”。鲁迅曾到茂陵参观,高度评价“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茂陵视察时强调指出:“霍去病墓石刻是国粹”。总的来说,这批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刻简炼浓厚,高度体现了汉初沉雄、博大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的古代成组大型石刻艺术的杰作。”

参考文献:

[1]陈通顺.美术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奚传绩.美术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林玮,承芹.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