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诗五首》ppt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人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超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 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 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 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 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 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 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 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 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 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表现了作者 厌倦官场腐败,决心 归隐自洁、超脱世俗 的人生追求。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 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 了什么真意呢?
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 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 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 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 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陶渊明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 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 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 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 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
酒Hale Waihona Puke Baidu
陶渊明
欲渡黄河冰塞川, 行路受阻 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用“冰塞川”、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闲来垂钓碧溪上,“雪满山”象征人生道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忽复乘舟梦日边。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是不是行路受阻 让诗人感到苦闷 茫然?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3、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 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 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 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 生活]
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
(zūn)金 酒杯。
(zhù) 筷子
行 路 难
乐府歌辞之一。原 名贵的菜肴。 直:同“值” 诗有三首,这是第 羞同“馐” 一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dǒu)十千: 一斗酒值十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 载,吕尚(姜太公)曾 比喻人生遇合无常, 传说伊尹见汤 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 渡过 大海 比喻远大抱 像白云一 多出于偶然。 以前,梦乘舟 到周文王,被重用 叉路 样的船帆 过日月之边。 负得以实现
人生的真正意义
人类聚居的地方。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 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 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 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 表达。
研习第一层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 车马喧”呢?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 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 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
凡 包 含 脱 采菊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俗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的 得的心情 天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真 自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 然 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 的 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 意 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 趣 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 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 而活着的文人; * 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 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 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 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 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 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 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行
路
李 白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 玉盘珍羞直万钱。 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 拔剑四顾心茫然。 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 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闲来垂钓碧溪上,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 忽复乘舟梦日边。 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行路难! 行路难啊,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 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 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 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 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同时,又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 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 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构筑居室。
陶渊明
《饮酒》共二十首,都 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 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如此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傍晚、 近黄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时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 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 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 又饶有理趣。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 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 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 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 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 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 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 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 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 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 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 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 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 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 何作用。 运用了细节描写, 写出诗人 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 情。
艰难;用“欲渡黄河”、 在日月旁经过后被 “将登太行”象征对某 商汤重用。 种理想的追求。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 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 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 ,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
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 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 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 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 “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 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 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 田居》、《饮酒》。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 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 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