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一、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1
二、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1、“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认为,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因此,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2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则和用财三重涵义。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2、摧抑兼并,均济贫弱
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途径首先要要抑制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利用国家机器来保护财源和增加财政收入。正如他在《临川集》中所言“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而民财不匮”。他又说:“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劳逸不可以不均,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这种思想在变法中表现得很突出,如“青苗法”的实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还不起高利贷而破产的命运,从而对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有所抑制;“方田均税法”和“徭役法”的实施,废除了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3、控制财政支出
苏洵在《辩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减兀员、兀兵,节约各种费用。新法中的“均输法”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它的基本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3意思是能用贱的商品代替贵的商品,就不用贵的;近处有的商品,就不要舍近求远,以便节约购货价款和运输费用。又如“将兵法”采取精简军队、强化训练等措施,在
1摘自《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
2摘自《资治通鉴》
节约大量军费的情况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和“保马法”更是在不用或少用政府开支的情况下,维护了社会安定,保障了军队的兵员和马匹。4、发展商业,促进流通
王安石提出通过促进商品流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认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国家专营的榷法不宜过多,而应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只有商品流通的渠道顺畅之后,国家税收才会增加。王安石的这一思想由于当时具体条件的限制,未能形成具体的改革方案,但在茶法、盐法、酒法中还是有所体现。例如对于茶法,他主张“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对工商实行较为放任的政策,以促进商品流通,并非不加管理,任其扩张,王安石强调要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干预,控制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4
他说“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为了做到在商业繁荣时,不要影响到农业生产,当商业发展缓慢时,也不至于影响商品正常流通,国家应该因时制宜地采取促进和限制两种手段,使商业适度发展。在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均输法和市易法就是国家控制豪商巨贾操纵物资、物价的专门法规。
5、“治天下之财莫如法”
王安石重视法治,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在于有没有法度,以及法度的善与否。在他看来,“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治天之下财者莫如法”。想要实现天下大治,“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护”。主张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法的标准就是要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理财。从立法入手,通过完善理财之法及各项法制,实现富国强兵,是王安石财政思想的一大特色。5
二、我看王荆公
个人觉得王安石变法的大方向和战略是对的,王安石变法确确实实的击中了商人的要害,打击了上层阶级,但是农民也不会因此而得利,所以说新法并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社会市场的发展。错误的是,王安石固执以至于新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效果没有及时的改正和修正,执行新法的官员也大多是地方官,没有对新法有足够的认识和变通以及学习,而且它并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后来上任的司马光没有对新法进行合理的矫正而是全盘否定而用旧法,国家最终走向衰亡。
参考文献:
《论王安石疏》见《宋文鉴》卷六十。
《通鉴长编记事本末》
4《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摘自《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大变法》
《北宋文人与党争》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