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又名敦实,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出生在广西贺州桂岭镇,祖籍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世家。

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

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

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

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后人
绍兴籍的鲁迅(周树人)、周作人是其第32世孙,周恩来是其第33世孙。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是周敦颐第9代后人的聚居地,现在已经到第31代。

另有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龙江美村、附城镇名园村、陶河镇下边村为周敦颐第16代后人聚居的地方,现在已经到36代,并立有“濂溪世泽,姬水家声。

”的族氏对联,以缅濂溪先生。

此外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广东潮阳,浙江诸暨、金华等地都有周敦颐后人分布。

湖南省郴州市亦有元公后人,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村现在已经到第34代。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亦有周公后代,并有周氏祠堂。

周敦颐与衡阳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

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

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

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县)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

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

因此朝廷恩荣其父。

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入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颐亡后,宋微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

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

北宋乾兴元年(1022)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周敦颐五周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

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

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之久。

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

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

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

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

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

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

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

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

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

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

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

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

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

现房
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

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

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

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周敦颐在衡阳主要生活地是他舅父郑向故宅(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和郑宅前西湖凤凰山下爱莲亭,郑公为甥授课的讲易台(今衡阳市二中处)。

自周敦颐亡后,由于他所创理学是宋、元、明、清四朝国学,深受恩宠,从小西门至大西门向西北至今南华附一医院和莲湖广场这一大片地方,后人把郑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书院,县学、崇圣祠、启圣祠、大成殿、爱莲亭等系列古建筑群(详见遗图)。

斯若在,其面积是孔府和孔庙总和。

宋末衡阳对周子纪念性建筑还有一院四祠,即西湖书院,西湖北岸濂溪祠,凤凰山濂溪祠、潇湘门内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属国家官设祭祀周子和教学合一的纪念地(年拨祭祀银四十两)。

历经浩劫,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阳抗日保卫战,以上周敦颐有关遗迹和纪念性建筑共十处、九处毁于兵火之中,只有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因远离市区,日本骑兵驻此而得幸免,但门柱被马啃,门窗毁坏、厢房尽毁,经后裔艰难维护幸余残房三间至今,这是历经浩劫唯一幸存的周敦颐在衡阳遗迹。

令人痛心的是,周洪这位被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誉为“此盛德之士,鄙闻达、淡声誉,尤人所不及”。

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志铭》称周敦颐是“百代绝学之倡”,周洪是“千古忠义之首”的一代爱国忠臣墓历经七百二十五年后,于二00三年十一月为建市一中夜深人静中被爆掘,为赶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现场,现代施工机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贤遗骨无存,遗迹不再,御赐文物片纸不留,连同两方碑刻失殁,至今是非无明断。

历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阳曾有过辉煌,说明衡阳人敬重他、重视他。

他的人品、学识、官声曾哺育了无数有识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阳之后贤。

战后由于人们人文认识延续缺失,使濂溪文化遗迹景观无规划,把故址另辟它用,从而发生爆掘一代先贤墓建学校有违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虽异地塑有三周子像,但总难还原故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