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自信心及其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的自信心及其培养
摘要: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成功的第一要决。对中学生学业、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了自信心的形成过程,阐述了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同时从自我效能感,成败归因,文化背景等方面来说明了不同因素对中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并且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这三个角度来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关键词:自信心;中学生;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成功的第一要决。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一方面面临着身心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还承受着升学等巨大的压力。在这个阶段,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挫败中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影响他们人格健康全面发展。
何谓“自信心”?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和理解。例如: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自信是自尊需要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Shrauger 则把自信作为自尊的一部分,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⑴。这里所说的自信心就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有效地积极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认为可以达到的目标。
一、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
自信心不仅表现出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即对自我的体验,自我的评价和对自我的接纳的综合体⑵。所以一个中学生的自信心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肯定的自我体验。自信心起初是从自我体验开始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自尊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肯定自己,往往带来的是对自己的悦纳和尊重;反之,则会产生不满,轻视,自卑等情绪。
第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信的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社会经验较少。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的方面局限于学习领域的。自信的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学好并能认真去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处理好一切事情等。这些评价是客观的,公正的,既不自命不凡,也不自我贬低;既不自负也不自卑。
第三、完全的自我悦纳。自我悦纳就是在正确的基础上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是没价值的。自信的学生能平静、理智、辨证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成败得失,能平静、理智、辨证地对待自己。
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中学生的自信心还体验在人际交往,社交口才,环境适应等方面。自信的中学生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即使进入陌生的环境,他们也会有较强的安全感,能通过自我调节很快地适应环境,和陌生人自然地交流。
二、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估⑶。详言之: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⑷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确信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某项工作,富有自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缺乏自信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
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基础上:
⑴、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偶尔几次失败的经历也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⑵、替代性经验替代学习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班杜拉指出:当个体观察到那些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就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体的自信心。反之,则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
⑶、情绪唤起个体的情绪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正向情绪(如:愉快、乐观、兴奋等)可以唤起自我效能感,负向情绪(如:哀痛、悲痛、伤心等)可以导致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开朗、外向、乐观的学生往往具有高的自我效能感和高的自信心。
⑷、暗示自我效能虽然是个体内部的信念或主观感受,但它可以在他人的劝告、激励、说服、暗示等情况下改变。对中学生来说,父母、教师是言行说服或暗示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能对中学生的自信心的发展产生直接的一向。⑸
2、成败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某种行为或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指出:人们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主要归于: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韦纳从稳定性,控制点两个纬度来分析归因问题。⑹如下表。
归因理论认为,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等),个体的自信心水平不会降低;若将成功归于外部因素,失败归于内部因素,个体的自信心就会受挫。
另外,教师对中学生的归因也影响着中学生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对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归因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归因于基础差⑺。所以当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教师往往归因于运气,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就对增进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帮助。
3、文化背景
在自信心的发展中,社会文化背景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曾经有一向调查全球儿童自信心问题的研究发现,美国有96.3%的孩子对自己颇有信心;泰国以95%居次;英国为89.3%,法国为84.9%,日本为82.9%。中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调查但专家估计:我国儿童自信心强和比较强的只占69%⑻。各国间儿童的自信心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带来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期望、习俗等因素不同造成的。从一些报道里发现。乡村的孩子的自信心比城市的孩子的更低,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差异。
4、性格情绪
人的性格情绪特征是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经常与他人合作的人更富有自信心,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依赖性强,不善与人交往的人自信心水平更低,或者更不易获得自信心。另外,自信心与情绪状态也密切相关。快乐的情绪情感有助于自信心的维持,充满自信的人之间快乐情绪比较普遍。
三、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途径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个性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自信心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把自信心的形成分为被动、主动和成熟三个阶段⑼。自信心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