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翻译

梁实秋的翻译
梁实秋的翻译

梁实秋的翻译史

民国自1929年建立到1949年终结,只经历了短短的37个年头。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目睹了翻译事业的空前繁荣。晚清时期外国文化大量的涌入改变了中国人落后的观念,使他们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和国际接轨。从此中国人和西方人一起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双方的交往日益频繁。梁启超和严复等翻译家的艰苦努力,用先进的西方思想、价值观念和和社会生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使他们强烈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大量的西方书籍经翻译家的之笔传入中国,于是中国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西学东渐的运动。中国的旧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觉醒,并得到改造,新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被孕育出来,并日趋成熟。鲁迅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观念的文人一边熟读西书,一边操笔翻译西书,把西方的观念和知识融入自己创作的著作中,成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梁实秋简介和他的翻译观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深受其“中庸”的人生哲学的影响,这种人生哲学与他传统士大夫式的思想底蕴密不可分,是儒家思想、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他本人的贵族气质、绅士风度的杂糅体。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构成了他整个人生哲学的中轴,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被梁实秋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中西文化的双重洗礼使他在人生态度、思维方式、文艺思想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中庸”色彩,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翻译活动。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认识论基础是“诚信”原则与“时中”原则。诚信为本、因时而中,这是达到“善”与“美”的条件。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态度以诚信为本,努力追求和谐之境。梁实秋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莎士比亚形成了某种内在精神契合,因此选择译莎不仅是他价值取向的表白,也是其审美理想的张扬。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认识论中枢是“适度”原则与“中和”原则。梁实秋受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的双重影响,试图在客观阐释与主观阐释之间寻求一条“中庸”之道,他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注意将“诗学取向”与“读者接受”相结合,体现了“适度阐释”的原则;“中庸”的工具性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格调的思维和表达模式上。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中和”之美,它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具体的审美范式。梁实秋译莎时表现出和谐圆融的审美理念,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严谨、传统、凝练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重味”的精神,传递渗透于莎士比亚字里行间的自然美、意蕴美、情感美,激发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对道德的信念以及对美的追求。另外,梁实秋译莎受语言审美因素、文体风格、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审美制约。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实践论是“诚”、“善”、“美”的统一。梁实秋的翻译实践体现了一种对话精神,他在文化内涵的传递、文学形式的输入以及语言风格的再现方面都颇有特色。梁实秋在处理文化意象与习语等文化内涵时主要采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注意将“尊重作者”与“译者介入”相结合;梁实秋在传递文学形式方面主要用白话散文体译莎,虽然改变了原作形式,但也是对翻译莎作“无韵诗体”的大胆尝试;梁实秋在处理莎作中的某些语言变体时淡化了原作语言的“陌生化”色彩,他的恒常审美定势形成了文本与读者间的一种空缺。本章同时分析了梁实秋译莎活动的社会影响。

二、梁实秋和鲁迅论战

1929年9月梁实秋发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时,双方交战正值酣畅之际,因而由此引发的翻译论战自然也就充满了刀光剑影。

与《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同刊发表的还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针对这两篇文章,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进行辩驳。他首先质问梁实秋是否对《文艺与批评》一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了,接着指出梁氏并不能够代表“全国中的最优秀者”,他读不懂的译文,不见得别人也读不懂。尽管梁实秋在《答鲁迅先生》一文中声称:“这两篇文章的本身,都是各自独立的,毫无关系的。前一篇的主旨,是说明文学并无阶级的区别,后一篇的大意,是指出鲁迅先生的几种翻译作品之令人难懂。”然而在把鲁迅的“硬译”贬为“死译”后,他又接着指出:鲁迅先生前些年翻译的文字还不是令人看不懂的东西,“但是最近翻译的书似乎改变风格了。”然而通过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这里的“风格”一词是具有双关语义的:明指鲁迅的译文语言风格,暗示鲁迅选为翻译对象的作品的风格,即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两本苏联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书籍。鲁迅敏锐地听出这种弦外之音,义正辞严地指出:我以前的翻译也和现在一样,都是逐句甚至是逐字翻译的,而梁实秋居然能看懂,但是这回的“比天书还难”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译本,梁实秋先生却看不懂了。言外之意,梁实秋将自己的两篇文章同时刊出是别有用心的,其居心就是假借批判“硬译”来贬低甚至攻击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在《欧化文》中,梁实秋指出:有人所谓的欧化文,就是里面充满了“地底”、“地的”等文字的令人莫名其妙的白话文,欧化文的起因是与生吞活剥的“硬译”有关的,而鲁迅先生就是硬译的大师。他继而又指出,“硬译”对时下译坛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结果是“无译不硬,一似硬译”现象成为时髦的风尚。他还认为,“中文是如此之圆滑含浑”,鲁迅先生既然有自己创作的杰作,就“不能为翻译的便利而改变中文文法,无论是哪一国文字,都不是为了翻译而存在的”。

三、梁实秋回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其实,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

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

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亲已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3000多字时,她就一声不响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么,所以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后,终于到达了终点。1967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8月6日,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300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天的《中华日报》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37本莎翁戏剧出版了;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40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40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四、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从隋代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他和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严复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主

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梁实秋是五四以后的翻译家,鲁迅是他敬佩已久的翻译界前辈。他们之间的论战,究其原因,无非一个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一个是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各自有各自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再者就是论战的起初于普遍的人性和文学的阶级性等敏感的政治问题。尽管梁实秋翻译和出版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比朱生豪早,但解放后梁实秋的名字是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的译本并没有在内地流传。但也并不能抹去梁实秋对文学和翻译作出的贡献。文学作品有《冬夜草儿评论》与闻一多合著《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雅舍小品》,《谈徐志摩》,《谈闻一多》,《关于鲁迅》,《梁实秋自选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翻译作品有《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吉尔菲先生之情史》,《情史》,《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雅舍译丛》(诗文集)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沉思录》古罗马马克斯·奥勒留。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 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 ——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黄滔 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道 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 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 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 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 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 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 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 “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 的文化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 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 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随着研究的深 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 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 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 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 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 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 的权利关系。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 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 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 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 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 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 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关于亚洲其 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Word文档]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Word文档]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 引导语: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他的情思,我们一起来学习《鸟》原文与赏析。 我爱鸟。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 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人,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

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畏畏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幅如此恬静悠闲的图画,都因为加入了鸟语而生动极致,画中流 动着一脉淙淙如溪流的野趣,令人回味。鸟鸣仿佛总是啼啭在诗情与画意里,小鸟也从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作家梁实秋为他所爱的小鸟留下了一篇文章,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万方数据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作者:李娟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1) 参考文献(5条) 1.梁实秋漫谈翻译 2004 2.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 1997 3.粱实秋文学批评辩 1998 4.粱实秋莎士比亚与性 2001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沈赵静小议梁实秋及其翻译观[期刊论文]-华章2009(9) 2.王慧莉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08 3.胡开宝.HU Kai-bao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8(1) 4.刘源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1) 5.欧阳细玲伟大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10 6.曾仁利.廖志勤.ZENG Ren-li.LIAO Zhi-qin朱生豪、梁实秋之翻译风格——以莎士比亚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the Second两译本为例[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7.严晓江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分析[会议论文]-2008 8.黄焰结.HUANG Yan-jie文化解读萧乾的莎剧故事翻译[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6(6) 9.严晓江.YAN Xiao-jiang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探讨[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10.严晓江.徐锡祥.刘丽娜.YAN Xiao-jiang.XU Xi-xiang.LIU Li-na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985842.html,/Periodical_qnwxj201001074.aspx

2019-翻译家梁实秋-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家梁实秋 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 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 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 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 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 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梁实秋《鸟》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18 鸟教学案与答案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 难点: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二、文学文化常识: 1.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等. 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3.本文选自《雅舍小品》。“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写作背景: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左翼

梁实秋在线阅读

梁实秋在线阅读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 》》》梁实秋作品在线阅读入口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作品风格/梁实秋[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文学主张 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

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并且在梁实秋看来,不但创作的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天才,就是鉴赏文学也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最高的艺术只能少数人能了解艺术自有许多的等级,所以艺术的鉴赏亦有很多的等级。对于一般民众的文艺要求的满足,梁实秋给他们安排了说书、唱戏、通俗文学作品等艺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能理解这样的作品,他们也只对这样的艺术感兴趣,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想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们才能欣赏、体会。梁实秋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主体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梁实秋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文学题材 从文学题材上来说,表面上梁实秋主张题材无限制论。他说: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作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推崇者,主张文学的规范化,从其对新文学运动的态度上,可以看见其对人性的阐释。 文学里面有两个主要的类别,一是古典的,一是浪漫的梁实秋也正是用古典主义的旗帜,对新文学运动进行了有力反思。他认为新文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义的文学重感情,轻理性,缺乏规范,不守纪律,是应极力批判的。在梁实秋的文艺理论中他提出,文学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古典主义。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其人性论特征的把握并提出了文学的活动始于表现出一个完美的人性。 一、关于人性 既然是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观,那还推崇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们有必要关注梁实秋人性论同自然人性论的内在区别。一般所说的人性论大多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的人性论,即肯定人的情感欲望与自然本性的的合理要求,反对一切牵制人的暴行,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人性论。五四新文学就很有自然人性论的色彩。但这正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反对五四文学解放个性,解放自我的浪漫主义特征。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关于人性,梁实秋从

未有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是通过加以文献整理,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是文学之标准。人性的文学观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常态的,一是普遍的。常态的是指人性乃根本不变的永久恒定。就像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会遭遇绝对的真实之物。人的语言有时是无法适当加以描述的,因为梁实秋所谓的人性是支撑一切文学活动进而涵盖一切文学活动进行时的绝对者。难怪梁实秋会认为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的标准,人性是根本不变的。从哲学关于真理的态度,我们很容易将梁实秋人性称之为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看作是常态的不变。 第二个维度,梁实秋所谓人性还是普遍的,即人性是面对社会全体的,而非依附于个人自我的。梁实秋在谈及人性时,从未明确解释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他只在人性表述前冠以固定的常态的普遍的健康的等定语。人性是极其复杂的,却有意隐形的姿态、抽象的姿态贯之于文学的活动。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性是可以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得以窥见的。因为它们是时间和世界的禁锢,得到了各时代各地域人们的共同认可的,是人之所向。 二、实现人性的途径 根据我们关于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两个维度的初步理解,我们还可以从梁实秋的文学理论中得出:实现人性的两个途径,一是理性的指导,一是情感的节制。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少有的古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王慧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 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 换。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 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 0 引言 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但由于 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 深入的研究。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 辞风格及组句形式。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 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作为一代翻译名家, 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 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其次,为 了充分反映原文的真实面貌,梁实秋反对转译。再者,梁强调对原文的研究,包括文化背景、历史年代、作 者等各个方面,以给读者还原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原著。此外,他也反对欧化文,即译文要用易于读者接 受的语言表达。总之,梁是本着对译者和读者都很负责的态度进行翻译的,即在充分反映原著精神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原作信息。在这种翻译理念的支配下,梁采取了以下翻译策略:首先,“信”与“顺” 的统一,他认为“‘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不是好的翻译”[1]。其次,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并以汉语白 话散文行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同时便于读者理解。最后,他采 用为译文加注的方法。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很多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或习语不甚了解。因此, 在保留特有文化意象的同时,梁采用对这些特殊语言单位进行注释的方法。本文将针对梁的后两种翻译方 法做一简要说明,创新之处在于阐释梁如何在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将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介绍 至中国,期盼能对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梁实秋翻译方法之直译 众所周知,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发音、韵律、词汇和结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 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因此,为了尽量保持原文 的语言风格,对于原作中包含的特有韵律,梁把它们直译成中文后再加上功能和语言特色都与原文相对等 收稿日期:2010-04-13 修回日期:2010-06-22 作者简介:王慧莉(1982-),女,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件:clairejoy376@https://www.360docs.net/doc/b610985842.html, 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项目基金(No.egd08028);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No.QD208041)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_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收稿日期:2006-11-11 作者简介:尚文岚(197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2-02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尚文岚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读者接受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过程。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的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文化空缺词是由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不同语言上的词汇空缺。在翻译界,往往采取词组代替、音义加释、补充加注、换用替代等种种手段,以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达到话语文化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而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两个中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读者反应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动态性。 1 两译本简析 朱生豪强调译笔流畅,保持原作之/神韵0,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0,呈露作者之/命意0,/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0。在5译者自序6中说:/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0作者因而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我国读者群中影响非凡。这些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欣赏而不是研究,采用意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目的读者与译文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距离。梁实秋译强调的是/存真0,在译莎的例言中,他写道,/原文常有版本困难之处,晦涩难解之处亦所在多有,,,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 存其真。0他还指出莎剧中许多/时代错误0,梁实秋译莎作看了大量参考书,加上他学识渊博,故能发现许多莎作错误。从存真和辨误两点可看出梁实秋学者品格。梁实秋译悲剧气势庄严,极富戏剧效果及艺术性,展现莎翁诗文、歌剧情思洋溢之风采。人物刻划细腻,剧情描写极生动,加上梁实秋先生译笔流畅,增显莎翁匠心独运,沉着圆融之纯熟,为研究莎翁文学必备的经典名著。有些梁译读者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研究。 2 两译本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2.1 文化空缺词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得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在翻译文化空缺词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2.2 读者反应论的合理性 在翻译中,原语/文本0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则是能动的可变的、群体的。因此,语际转换中在如何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问题上,我们关注中心应当是接受者(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听众),而不仅仅是原语的文本。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0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那么,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交际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整的。重视读者反应是 第3卷第1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No .12007年3月 Jour nal ofH enan Un i 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ience) M ar .2007

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1级一班韩斌斌 2011509268 自从上了杨老师的课,确实对社会和自己身边的事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本课是关于文学,关于小说的一门课,故此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就近代文学的发展来阐述下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观点。 文学是人学,人是文学审美表现的中心。因而,如何表现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当代文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曾因左倾政治的影响出现过弱化、衰退,乃至消亡,也曾有过它的觉醒、复苏与高扬。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伴随其中的批判与论争,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限制或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对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认识,是建立在三四十年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论争的基础上的。二十年代末,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宜扬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惟一标准”。“文学家的心目中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有为某一阶级谋利益的成见”。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鲁迅对梁实秋人性论的批驳,在当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内阶级斗争处于激烈时期,是很有必要的。他充分肯定了文学的阶级性,为革命文学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但是,对梁实秋“普遥的人性”所具有的合理成分。鲁迅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这不仅表现出当时左翼文学观念狭隘的一面,也为以后文学否定人性找到了立论的依据。 四十年代在延安解放区整风运动中又一次展开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当时的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和革命青年纷纷奔赴这里,使得陕北的这个小城,成为革命文艺家聚集的中心。由于许多作家、艺术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

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 一、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 (2)翻译之路 (3)伟大成就 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 (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三、翻译书目 (1)主要翻译作品 (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 四、大师的逸事 (1)逸事之一 (2)逸事之二 (3)逸事之三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 <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

对梁实秋的评价

对梁实秋的评价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对作家梁实秋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冰心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每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恬淡不如鲁迅,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写作风格,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一个特点。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默感,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一生作品数不胜数,他热衷于写散文,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作品前后加起来竟然有两千多万字。不过历史上对梁实秋的评价一般都是针对于他的性格。梁实秋的性格也很温和,可能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吧,他不争名,不夺利,把一切都看得很轻。有的人也说他最富有人情味,我想,的确是这样的。从他一篇篇满怀思乡之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也有人说他有着自己的小脾气,他对于自己欣赏的总是仔细品味研究,而对于那些他觉得有些问题的,就会给予很严厉的批评。 曾经有一次梁实秋在哈弗大学时有人便提起了他与鲁迅的观点不同的问题,因为梁实秋事先并没有准备好,而鲁迅文笔锋利,所以不看结果梁实秋就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还被冠上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帽子,直到去世这顶帽子都没有摘掉。而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文章却一直被中国共产党所认同。 梁实秋的真性情也一直都被很多人喜欢,他敢于追求真爱,当他的第一人妻子去世后,他到台湾小住,偶然间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韩菁清的年纪比他小很多,甚至比他的女儿还要小四岁,是当红的歌星影星,二人虽职业和年龄都差距很大,甚至遭到了许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一、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翻译史 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着重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 主要人物有: 玄奘,徐光启(古代); 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 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2. 翻译的标准 要求了解著名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主要有: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 鲁迅的有关论述;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 不符合翻译标准的几种情况:理解不当,漏译,“宁顺而不信”,表达不当,“欧式”句子,文体不对应。 3. 翻译的过程 理解的三个主要方面:语言现象,逻辑关系,文化内涵。 表达的两个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4. 英汉语言对比 从五个方面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 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 5. 文化与翻译 四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地域,习俗,宗教。 处理文化差异的五种翻译方法:直译,代换,增词,意译,注释。 6. 文体与翻译 两个基本概念:varieties, register 四种不同的专业文体(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Halliday 的“构成语境三要素” Martin Joos 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 如何区分同义词的正规程度 显示语言正规程度的“语域标志” 7. 翻译方法和技巧 六种主要方法:词类转译,增词,省略,重复,反译,长句拆译。 8. 处理习语的英译汉方法 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3)意译法。 二、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2004年12月 理论学刊 Dec.2004第12期 总第130期 Theory Journal N o.12Ser.N o.130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高旭东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 要〕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而事实上,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关键词〕梁实秋;人性论;性质;演变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12-0107-04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梁实秋被中国大陆一般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人性论的宣扬者,而且这种人性论还被定义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其实,只要认真读两篇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批评文章,就可能发生疑问:梁实秋的人性论果真是资产阶级的吗?当然,梁实秋确实为“资产”辩护过,也赞同“资产是文明的基础”的论断,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与资产阶级人性论却有很大的不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那里来的,是以理性控制感情与欲望为基本、以接受理性指导的人性为常态的人性。这种与希腊的古典理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性论,既反对个人不受理性指导的自由追求,又反对基于同情的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 一 与近代资本主义打破古典与中世纪的和谐宁静的对立与动态相反,梁实秋所推崇的人性论追求的是和谐与均衡,认为人性是普遍的、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文学的任务即在于描写这根本的人性”,所以梁实秋最推崇的批评语言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且观察人生的全体”[1](P291)。关于文学与人性、理性、情感、想象的关系,梁实秋明确地表述道:“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惟因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所表现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2](P143)并且,不仅文学创作要基于人性,文学批评也要基于人性:“吾人要得一固定的普遍的标准必先将‘机械论’完全撇开,必先承认文学乃‘人性’之产物,而‘人性’又绝不能承受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支配。……纯正的人性,绝不如柏格森所谓之‘不断的流动’。人性根本是不变的。”为了证明人性的固定不变,梁实秋接着就以古典名著来表明这一点:“《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无论各时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是如何的不同,总有一点普遍的素质……是故文学批评不在说明某一时代某一国土的文学标准,而在于超出时代与地域之限制,建立一个普遍文学的标准,然后说明某一时代某一国土的文学品味对于这个标准是符合抑或是叛异。”[2](P123-125) 不过,梁实秋在与左翼文人论战之前,提到人性的时候并不特别多,在“普罗文学”消失之后,也较少论述人性问题,尽管他对文学表现人性的观点一直是很推崇的。梁实秋集中地谈论人性,是在他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战的时期。可以说,人性论是梁实 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