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的中枢权力体 系:二府三司制
皇帝
行政 军事 枢 密 院
财政
三司
中书门 下(政 度 盐 户 事堂) 支 铁 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元朝的中枢权力 体系:一省制
皇 帝
中书省
最高 行政
御史台 枢密院
最高 监察
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 喀忒(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原为翁吉 部贵族按陈的属民,后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 侍臣。中统三年( 1262年) ,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 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 1264年) ,升中书 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用,而 丞相安童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 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广结亲属和色目 人为党羽,排斥异己,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继承,使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激化,相权达到高峰.
积贫的表现: 积弱的表现:
①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 ①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威胁; 不敷出(国穷);
②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
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积贫积弱社会危机; 2)、社会矛盾激化; 3)、边防危机严重; 4)、庆历新政失败经验 5)、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进行改革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北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①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 试三级; 2.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 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 制; 3.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4. 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 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1.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 练兵、生产,战时编 控制,同时减少军 入军队。 费开支。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 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行政
财政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吏 部
2018/8/31
户 部
礼 部
兵 部百度文库
刑 部
工 部
13
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 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 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 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1. 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 国的分裂教训 1、原因: 北 2. 兵变夺权 练习: 宋 2、前提: 北宋的局部统一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 中 立北宋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 1)军权 央 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 2)行政权 3 、措施 集 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3)财权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权 B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C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 的 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特点 高度集权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强 D.削弱相权,令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化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
1125 1234 1227


五代
960
西夏
北 宋 大理
1127
蒙 古
1271
元 朝
1276

十国 979
1253 1127
南 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1、宋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与元 朝的行省制度
宣政院
民族 宗教
最高 军事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中书门下
行政

盐 铁 户 部
相权再被分割 宋代: 二府三司
度 支
财政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12
吏 部
2018/8/31
户 部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相
1069年,起
用王安石为参 知政事
二、变法的内容
(一)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二)措施
指导思想:开源节流,重在开源。 1、富国: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内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调控市场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形成
确立 完善(相互牵制,互 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高办事效率,分割相 权,加强皇权) 加强(相权再分割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 与政事)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门下
宋 元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
下设六部
发展
隋唐中枢权力体系: 三省六部制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五 代
唐 朝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北 宋
十 国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
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
元朝的统一(1276-1279)
2、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的并立与更替
(960-1276):
4)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 政区加强了中央集权;
2、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 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 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措施
北 宋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的 措 施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调任为地方节度使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
集中 军权
设立枢密院,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地方军精壮之士选入禁军,强干弱枝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司法权
中央: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二府三司) 地方:文官任知州,设州通判,相互牵制 在各路设转运使,大部分赋税归中央 文官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中央核准
3、北宋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朝代 东汉 中枢权力体系 尚书台 职能(作用) 取代三公的权力 备注 雏形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
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同唐朝
积极 消极
5、影响
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蒙古帝国图
行中书省的设置 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1.秦至宋: 郡县两级
路、州、县
州郡县三级 道、州、县
2.元朝: 3.明清:
行省
(路、府、州、县) 省、道、府、县
省、府、县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 行政区。
“冗费”的形成
亏13186万余贯
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 12677 万余贯
冗费
所出无余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
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 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守内虚外
兵虚 积 贫 积 弱
更戍法
养兵 根本原因: 冗兵 募兵 分化 事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冗官 冗费 财匮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对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经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民族融 合进一步加强 对外关系:对外交往有新突破
文化:文化高度繁荣,科技世界领先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 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
宰相赵普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北 宋 中 央 集 权 的 强 化
1. 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 国的分裂教训 1、原因: 2. 兵变夺权 2、前提: 北宋的局部统一
作用
减轻百姓负担,节省财政开支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 收税
2、强兵:指导思想:解决内忧外患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内容 淘汰老弱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作用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冗 兵 的 形 成
“冗官”的形成
2. 4万
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 1万 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 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 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 的弊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 7万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大兴土木 修建寺观 皇室开支 “岁币”
注意:
冗兵——兵多而不精,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 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重点: 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皇帝(皇权至上)
中书省
制令决策
尚书省
执行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凡军国大事,必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2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 由中书省决策 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减少施政失误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3、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改革;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 础.
问题9、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趋势?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思考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 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 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 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 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 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 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 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 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 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 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②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 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出现
官员冗滥的局面 。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剑 南 节 度 使
陇 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岭北行省
辽 阳 行 省
2)实行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
3)行省的主要职能
民政事务
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 必须呈报中书省 需呈报枢密院
军政要务
赋税征收 拥有地方军政财大权,但受 中央节制 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述职 4)性质: 由中央临时性派出机构到正式的地方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