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注意两点:
第一,人的学习兴趣总是与人的能力密
不可分的。父母和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 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 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 第二,所谓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指间接 兴趣。年幼儿童不易认识活动结果的价 值,包括它们对个人和对社会的价值。 因此,间接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发展 的过程。 如:兴趣和能力的关系。
学习成就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初,叶克斯 和多德森(R.M.Yerkes & J.D.Dodson,1908)研究发现。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人的情绪唤醒水平 与学习成就有关,情绪唤醒水平过高或过 低都不利于学习,唯中等唤醒水平,学习 效果最好。这一现象是由叶克斯和多德森 发现的,被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2、关于自我效能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术语,指对产生
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 程的能力的信念。(书上)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完 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有什么作用或功
能? (1)自我效能感影响对目标的选择; (2)自我效能感影响对方法的选择;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的坚持性; (4)自我效能感影响对学习结果的归因。
教师在运用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 学习上的压力,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 当施加压力,使两者的唤醒趋向于中等水 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对于 简单任务,如背外语单词,做算术口算题 等,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 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第三,对于带有创造性的新学习或问题解 决任务,不宜用开展竞赛等活动来施加压 力,而应放宽时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 下学习,效果更好。
3、控制源与人格特征 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又译控制
点,是指导致成败的原因在自身之内还是 自身之外。归因研究发现,人们对决定自 己的活动与命运力量的稳定看法将成为他 们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已区分出内部控制 与外部控制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具有内 控特征的人认为,自己从事的活动和活动 的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因素(如能力或努 力)决定。具有外控特征的人则认为自己 的活动及其结果受命运、机遇和他人的摆 布。
2、情绪与焦虑
现代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
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cold cognitive)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 热认知(hot cognitive)过程。上面谈 到的兴趣是与人的情绪分不开的。 人的情绪与学习的关系不是单一的,有 时起促进作用,有时起抑制作用。
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与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如何?
1、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来自百度文库,但不是所有
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 2、只有当需要被意识到并达到一定水平 而且具备相应的满足需要的条件(某种 诱因)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同 原有知识一起,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两个 重要的一般因素。 但它们两者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原有知 识作为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决定新的学习 是否成功;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 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快慢。通过同化过程, 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生成 新的认知结构;动机通过集中注意和增加努 力来促进新的学习。
持智力不变观的学生倾向于确立成绩目标,
他们既希望使人感到聪明,但又可以保护 自己的自尊。他们选择做那些他们擅长又 不要花太多努力的事,因为对他们来说, 太卖力或失败都意味着能力低下。
持智力可以改变观的学生倾向于确立任务
目标,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对 他们来说,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聪明。失败 不意味着没有希望,只意味着还需要更加 努力,他们倾向于确立中等偏难的目标, 这种目标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第十章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 情感因素
本章目标: 1.用实例说明学习动机与兴趣、目标、成就 需要、内驱力等概念的异同; 2.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 评价本章所介绍的四种动机理论的合理性及 其不足之处; 3.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学 习动机; 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源性学 习动机。
加涅用信息加工观解释学习。他提出的学
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包括这三个部分:加工 过程、执行控制过程和预期。其中的预期 是指学习的动力过程。学习是这三个过程 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维纳的三维归因分类 认知观的动机论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
维纳的归因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 原意指分析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动 机理论中指人们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 原因的理解和所作的因果判断。这种理 解和判断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成为人的行为动机,所以归因论是从研 究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认知(理解、 判断)来探究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
小华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不太自觉,
也不刻苦,常说“考前三名太累,后三 名太丑,就在班上中游,蛮好!”父母 用金钱刺激他读书,考100给100元,90 给90元,80分以下则要挨打。 请用学习动机方面的理论分析小华的心 理和父母的做法。
小华的成就动机属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且
以回避为目标,这种动机强度相对较弱, 不利于小华在学习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其父母对小华的要求是以成绩为目标而 不是以任务为目标,这样容易形成小华 的外部动机而不是内部动机。 父母激发小华学习动机的强化方式是金 钱、惩罚方式为体罚,这种强化方式显 得较为狭隘,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小华的 自尊心和成就动机。
(三)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分析 1、动机对学习的作用不同于原有知识的
作用; 2、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努力、集中 注意为中介而实现的; 3、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 果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


二、与学习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 学习动机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与学生 的学习目标、兴趣、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密不可分,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从 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自信心和自我效 能感等多方面入手。 (一)目标导向 人的许多行为动力可以用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来解释,如参加四年一届 的奥运会并获得好成绩既是许多优秀运动 员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他们刻苦锻炼的 动力。目标(goal)是个体在动机性活动 中努力追求的结果。
维纳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
因分类。这三个维度是:(1)内外维度。 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 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 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 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 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 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二、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一)认知学习论中蕴含的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所说的三种内驱力是指什么:
1、认知的内驱力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
题为学习的推动力量,直接指向学习任务 本身,其满足又是学习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 任力和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学习动 力,是从尊重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而派生 出来的。 3、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得到教师和 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年幼儿童持能力增长观。大多数低年级儿
童认为,努力与智力是同一回事,认为聪 明的学生由于更努力变得聪明。如果你成 绩差,你就笨,你肯定不用功;如果你成 绩好,你肯定聪明,你一定很努力。而到 11或12岁,儿童开始能区分努力、能力和 成绩之间的差异。此后,他们开始相信, 有些人从不努力,但很成功,必定很聪明。 这时有关能力的信念开始影响动机。
1、学生的归因
研究表明,在上述多种归因中,只有努力、
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和心境是学生常用 来解释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 2、教师的归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在评论学生的测验 时,教师常常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学生的 家庭条件、努力、兴趣和教师好的教学技 能。但当学生考得不好时,教师常指责学 生准备不充分、能力低、家庭条件差和考 题难。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条件反
应,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应和斯 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桑代克的尝试错 误学习实际上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 的一种形式。在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了 两种动机理论,即驱力说和强化说。 行为主义强调,需要剥夺产生内部刺激 以及外部强化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原因。
可以将目标分成四类: 1、以任务为目标; 2、以成绩为目标; 3、以回避为目标; 4、社会性目标。
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以任务导向的目标,
为支持这种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学生的目标产生影 响: 第一是反馈。通过反馈告诉学生他们的 努力已在逐渐接近目标,这种反馈会进 一步激励学生朝着目标作出更大努力, 或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目标。 第二是认可目标。认可目标涉及两个方 面:一是学生认可他人为他确定的目标; 二是学生自己建立目标。在这两种条件 下,目标的建立可以促进学习。
(二)兴趣和情绪
1、兴趣
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个体对某人或某事
物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是由内外 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个体内在的需要, 二是外界的人或事物具有满足个体内在 需要的价值。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外界事物或活动本身的性
质引起的,如学前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 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结果的工具性价值 引起的,如认识到学好外语可以出国, 因而对学习外语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因 认知发展的限制,其学习兴趣主要是直 接兴趣。间接兴趣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现代心理学既把动机看成是一种激活
状态,也把它看成学生的人格特征。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 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 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教育目标。
在众多的学习动机分类中,唯有内源性
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得到公认。 内源性动机是由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好奇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 其奖励在活动本身,而不在活动之外; 外源性动机是由学习活动之外的奖励或 避免惩罚而引起的动机。前者引起的活 动持久,后者引起的活动不能持久。 直接动机:由对象或过程本身所引起的 动机。
(三)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是个体对自身的
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效能的信念和 自我价值观等。 1、关于能力的信念 心理学家认为,成人常采用两种能力观, 即能力不变观和能力增长观。前者意味着 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制的个人特质。后 者意味着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当学生按照目标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学习
时,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是目标导向的 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目标之所以对人起激励 作用,其原因是:第一,目标能指引人 的注意,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 第二,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第三,目标能增加人 的持久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 四,目标能促使人寻求新的策略,改进 学习或工作方法。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 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 驱力来解释。
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
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 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 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 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 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 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 第二,指向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