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古诗文(课外):峨眉山月歌

初一下册古诗文(课外):峨眉山月歌
初一下册古诗文(课外):峨眉山月歌

初一下册古诗文(课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鉴赏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

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八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练习

——七年级上—— 课外诗词八首 峨嵋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峨〖〗眉; 2.平羌〖〗; 3.渝〖〗州; 4.岐〖〗王。 【答案】1.é;2.qiāng;3.yú;4.qí。 ㈡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前度闻。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案】A. ㈢文学常识填空。 1.《峨眉山月歌》作者________,与杜甫并称“________”。 2.《江南逢李龟年》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朝代)________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_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李白;李杜;2.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杜少陵;唐;现实;诗圣;诗史。 【感知探究】 ㈣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峨眉山月半轮半轮:________ 2.夜发清溪向三峡发:________ 3.岐王宅里寻常见寻常:________ 4.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________ 【答案】1.半边,半个;2.出发;3.经常;4.暮春,通常指农历三月。 ㈤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1.《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入”“流”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答案】月影映入江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写出了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 ㈥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 1.有人说《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落花时节”有三重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①自然的景色;②国家的衰败;③诗人自己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 ㈦背诵古诗,默写填空。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中不仅写出月照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败,来抒发时事凋敝与人生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影入平羌江水流;2.思君不见下渝州;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㈧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 文|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案】杨柳、春风等。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请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拟人】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行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详解-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详解 《峨眉山月歌》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课后古诗——《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难点: 1、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2、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峨眉山月歌》 (一)、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二)、检查预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三)、新课讲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2)了解诗意 ①齐读课文,教师点评,再度 ②自读课文,并说说本诗大意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3)想意境,悟诗情 ①教师引导: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分步引导: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补充:“月”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涵义 ③总体概括疏通: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④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⑤主旨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背诵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教案0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板书:峨眉山月歌 齐读课题歌是歌颂的意思谁来说说歌颂什么呢?(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圈画诗中地名。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不过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少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学生齐读古诗

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6、交流自学情况。 逐句理解。老师问:理解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皎洁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古诗词因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制,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突破正常的语序来表达。理解时需要将语序倒置的诗句恢复成正常语序来理解。)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板书:江月相伴。 齐读一二两句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 板书:思君不见。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齐读)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看图体会意境,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一名女生读一二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练习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向:到。渝州:重庆。夜:今夜。发:出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君:指峨眉山月。下:顺流而下。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简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练习资料 1.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发:。下:。 4.“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朝代)的(姓名)。(1分)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

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

初一下册古诗文(课外):峨眉山月歌

初一下册古诗文(课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鉴赏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