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在两千多年绵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彩细密的叙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委婉巧妙的辞令三方面,而其中能充分体现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叙事能力的就是它的战争描写。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奇妙……篇篇换局,个个争新。”由此可见左传的战争描写语言之精妙。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如实地将这一特殊的生活记录下来,从无数成功或失败的战例中及时总结新鲜的经验,这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的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
据《春秋》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左传》详细地记录了其中十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以对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韩之战等著名战例的描写最具代表性。不同于其他史书的侧重记载战争过程的叙事风格,作战描写战争往往只是简略地表现战斗经过,而把战争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集中笔力去叙写双方或胜或败的原因,充分揭示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显现出作者具有卓越历史家的眼光,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更为动人的社会生活画面。
概括地说,《左传》战争描写的写作模式有两种,一是注重交代战前与战后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包括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活动即战争准备和人心向背),同时辅以对占卜,天象,预言,征兆,梦境的描写赋予战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增强战争结果的必然性,以具体揭示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而对战争过程则一笔带过.如秦晋"肴之战".二是全景似的战争画卷.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曲折传神,惊心动魄.战前,有齐侯使请战,高固逞勇等;战中,重写晋军主帅战车上三人(主帅却克,车左张侯,车右郑丘缓)的身负重伤,相互激励,终于化不利为胜利的情景;战后,齐侯请和,晋人提出无理要求,齐使交涉,迫使晋人放弃无理要求.在描写战争过程中的激烈场面时往往选取只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借助人物在战场上的语言和动作集中凝练地展现战场上战士们奋力厮杀的姿态。战后则侧重于对两国交战结果的叙述和双方态度,反思的描写。
左传战争描写这种淡化战争过程描写,强化战前战后前因后果的写作特点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记史的思想倾向是崇礼崇霸崇智,其记述历史是为借古鉴金,表达自己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必然由客观形势所决定,但参与者的个性态度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赏析左传中战争描写的语言特色,我以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和晋楚邲之战五篇文章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是课上所学的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作者对秦晋双方战前的战略战术状况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文章开头首先借蹇叔之口揭示秦国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概括分析一下,则可看出秦方战术上贸然出兵,失去战争隐蔽性,不能做到“潜师”,
又孤军入险,大意中埋伏,出征后又借王孙满之口强化战争胜负的必然性,“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概括总结一下,则可看出秦军战略上军纪涣散,轻而无礼,上下不同欲,又师出无名,失去正义性,再加上秦穆公刚愎自用,不能听从蹇叔的谏言,因而必败无疑。而晋方战术上准备充足,提前埋伏,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出击果断,战略上计划周密,上下同心,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晋军虽实力稍逊却也因此有了必胜的把握。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中,作者通过齐顷公,邴夏,逢丑父,解张,郑丘,韩厥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战争的全过程,解释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是齐军骄傲轻敌,晋军同仇敌饩。齐顷公在战前说的““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即可看出齐军的轻敌和准备不足。而晋军大夫解张:“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可以看出晋军君臣同心,将兵同欲,士子忠心,信心百倍,越战越勇,战无不胜。因而齐军败于骄傲轻敌,晋军胜于万众一心。
晋楚成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是晋楚争霸的必然产物,晋军相对实力较弱,却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四: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取得了齐、秦的协助,又打击曹,卫,“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使曹、卫与楚断绝关系,使楚国陷于孤立,削弱楚国实力;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在道义上变曲为直,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三是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战前准备充分,“晋车七百乘,靶、勒、鞅、鞴。”“少长有礼,其可用也。”战中正确运用他们对战争的主观指挥能力,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先让一步,选择楚军力量薄弱左右两翼,予以沉重打击,化劣势为优势。四是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再加上晋文公言必信,行必果,执法如山,军纪严明,使得军中无人敢轻视军令,晋军战斗力大大增强。楚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君臣不同心,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二是指挥统帅子玉“刚而无礼”,进攻不讲究战术,急躁冒进,三是战争形式发生偏转,楚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四是子范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楚军军心不定,使战争缺乏正义性。因此晋胜楚败成了必然结果。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作者采取时空交叉的记录方式,在战争的酝酿阶段,轮番记录敌对双方将率议战的内幕; 楚国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而晋国各自为政,人心不一。在交战阶段,又通过交叉互进的叙述及细节描写,把双方势均力敌,步步相逼的情形表现
出来:“致师挑战”“,设覆具舟,”“夜窥敌营,”“疾进骤退,”“车驰卒奔,”“舟中之指可掬,”“马还拔旆投衡,”“宵济终夜有声”等,从破晓激战到夜晚的情景,淋漓尽致又简括生动地描写出来,有尺幅千里之势的效果,也将战争推向了高潮。邲之战的胜负归属与城濮之战不同,但胜负的原因,两场战争却有着某种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