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平衡化: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
.
13
(四)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期
▪ (2)前运算阶段(2—6 、 7岁),学 前期
▪ (3)具体运算阶段(6 、 7—11 、 12 岁),小学阶段
▪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2—14 、 15岁),初中阶段
.
14
.
6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心理学上,受格式塔心理学关于部分与整体 关系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霍尔的复演说.瓦 隆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说的谈话法的影响。
▪ 教育学上,受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 蒙台梭利、杜威等人及20世纪上半期儿童中 心主义教育思潮注重儿童研究、倡导内发论、 儿童中心论、崇尚活动教学等思想的影响。
.
5
思想渊源
▪ 皮亚杰的哲学思想,受到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詹姆斯等人的影响,受康德的 影响尤深。
▪ 他由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形成发生认识 论。他的“图式”概念,即渊源于康德 的“先验图式”。
▪ 自然科学上,受生物学影响,达尔文的 “适应”概念,成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 并被动地适应发展为主动地调整与同化。
▪ 并且规定各个时期教育重点分为2岁以
前、学前早期、学前晚期、学龄阶段四
个方面
.
17
▪ (2)以儿童为中心,大力发展儿童的主 动性
▪ (3)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 他认为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 化作用,儿童只有具体地、自发地参与 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 社会经验知识的构成也取决于儿童与他 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
4
▪ 著作
▪ 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 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1923) 、 《儿童的道德判断》 91932) 、 《儿童智力起源》(1936) 、 《智力心理学》(1947) 、 《儿童心 理学》(与英海尔德合著,1966) 、 《结构主义》(1968) 、 《发生认知 论》(1970) 、 《教育科学和儿童心 理学》(1969) 、 《了解及发明.教育 的未来》(1972)。
▪ 图式——即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上的结
构。(行动是外显的运动行为叫做感知
运动图示,行动是内化叫做认知图式)
.
10
▪ 同化——即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 或主体图式在适应活动中的功能,包括 “同化”和“顺应”两种。即“个体将 新的知觉事件或刺激事件,纳入已有图 示或行为模式之中的过程”。
▪ 顺应——或译成“调节”。就是“内部 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
8
(一)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 1.关于结构的定义
▪ 所谓结构,也叫做一个整体、一个系统、 一个集合。
▪ 结构有3个要素: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 整性
▪ 结构“是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 组成的一个由资深调整性质的图示体 系”。
.
9
▪ 2.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 皮亚杰依据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 儿童思维发展结构理论,其核心是“发 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识发展的 工程和结构,涉及“图式” 、“同 化” 、“调节” 、“平衡”4个基本概 念。
第十九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 前教育思想
.
1
本节提要
▪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最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其研究成果 极大的丰富并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的 发展,直到今天,皮亚杰和认知发 展理论仍然是儿童心理学家们研究 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
2
▪ 生平
▪ 出生于瑞士,父亲视为有自由思想的大 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 平衡——在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过程 中,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活动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稳定状态,称之为“平衡”。
.
11
(二)认识的基础及结合点——动作
▪ 形成主体的结构或认识客体结构的基础 是主体的“动作”。
▪ 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 能起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 体的动作(活动)。认为主体动作是一 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
.
18
▪ 2.教学方法
▪ (1)注重科学实验及视听教学。
▪ (2)重视游戏在儿童(尤其是幼儿)学习过程 中的作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而安排不同的 游戏。
▪ 他博采众长,并对前人的遗产批判地继承之 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儿童心理学及教育理 论。
.
7
一.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儿童心理学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 企图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儿童出生
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 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 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 出现的等问题。
▪ 他指出这两种形式其立足点是根据社会去改 造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关心的仅是目的, 不关心儿童及其发展规律。
▪ 他认为,形成和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教 育的根本任务或最终结果。
.
16
(二)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1.基本原则
▪ (1)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
▪ 要求:①按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编制 课程②教材以不显著超越儿童现有的认 知发展③传授教材时,重点不宜放在加 速儿童的学习进度上。
▪ 综上可知,感知运动阶段出现思维的萌 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思维和直觉思 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比较复杂的逻 辑思维。
.
15
二.论儿童教育
▪ (一)论教育的目的
▪ 为儿童确立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职责
▪ 历来社会确立教育目的的形式:一、根据 “当权者”的意愿确定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二、根据习俗舆论
▪ 他对生物学、“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 的认识” 、心理学有浓厚兴趣。
▪ 191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这年他进入 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佛洛伊德著作, 对其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
.
3
▪ 1919年,他注意到两个事实
▪ (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 的错误;
▪ (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 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
▪ 他的理论被称作是一个动态的“建构” 理论。
.
12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成熟:神经系统的成熟
▪ (2)物体经验:“个体对物体做出动 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 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 (3)社会经验:各体与社会的相互作 用及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生 活、文化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