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信息化模式下高校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信息化模式下高校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
在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下,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弹性理论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教师、媒体和学生三方的角色地位,形成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元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新模式。
现代教育信息化趋势对高校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高校教师要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改善教育技术条件、加强培训和教学实践等途径来培养主要包括以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等为内容的信息素质。
标签:现代语言教育;信息化模式;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2004年教育部还特别指出,现代教育要采用新的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新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教育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
但是,到目前为止,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像其他领域一样发生革命性变化,主要原因是很多高校教师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仍在使用旧的观念和教学模式,忽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优化作用。
因此,信息化的现代教育在整合中发挥其优势,关键在于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综合考虑教师、媒体和学生三方的角色地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分析如何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多元化互动式的教育模式,由此进一步提出高校教师新时期背景下的教育发展问题,即提高和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及其途径,以期为现代化教育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的总称,另一方面指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
现代教育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管理。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
现代学习理论,主要是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弹性理论,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一定的刺激被个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个体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他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反应,而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
它强调学习者将自身体验带进学习过程,体现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
为使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意义,教师应成为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定位是学习过程中的诱导启发者、协作和讨论的组织者或学习的参与者。
这一理论为现代教育信息化模式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提供了依据。
2认知弹性理论。
“认知弹性理论”是由斯皮罗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他们指出认知弹性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
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维度的多维表征)的功能,也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不仅是对知识图景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处理过程)的功能。
认知弹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即从多于一个观点的视角呈现复杂概念,可增强对该概念的理解。
其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它强调指出教师既要提供给学生建构理解知识所需要的基础,又要留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建构空间。
应用该理论的理想媒介是具有非线性及多维度特征的超文本。
3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使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开发和普及,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推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使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真正变成现实。
多媒体网络从教学设备到技术,都为我们处理好各种学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一种把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再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的综合技术。
在信息载体和知识导入方面,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超文本链接”等多种优势。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
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成为两者契合的最合理产物。
它能充分运用当今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动画中,使得真正基于多维度感知、交流和讨论的全新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成为可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意识,使教育活动变得极为直观、生动。
(二)现代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构建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教育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体传输教学信息的双向或多向动态过程。
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模式中,多媒体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又是教育的信息来源渠道。
因此。
构建一种基于多媒体的具有交互性和动态开放性的现代多元化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该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促进,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有利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情境创设、学习引导与调动,并通过评价系统进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
二、现代教育信息化迫切要求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的信息化
(一)教师接受信息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美国人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但今天人类的大多数对这一环境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速度阻碍着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中国社会产生快速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重点。
在中国,实际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整合已经被定为国家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意见》指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意见》中还提到,应不断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五年内,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
由此可见,政府话语和决策形成的“社会宏观环境”正在鼓励和支持教育信息化改革,其中包括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
教师教育进行信息化尝试是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的一场根本性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尽快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层次,使自己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强烈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高尚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社会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调和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互动交流和复杂信息处理的环境下,高校教师要学习以技术为媒介,发展新电子语言能力和组织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育发展信息化的内容
高校教师教育发展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
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
国内也有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做出了有代表性的论述。
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
的内涵外,还应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良好的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传播理论知识、教学媒体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信息意识是人们潜心捕捉、发现、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欲望和自觉程度,是人们对不同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反映,它指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向,影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
良好的信息意识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教师才会主动去从大量的信息资源库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才能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2要有创造性地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就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亟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要在不断实践中将其转变成教师自己的创造能力,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3要具备对教学资源媒体进行选择和整合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资源,不同的资源具有不同的特性,但只有符合特定教育教学目的的信息才是教师所需要的,教师必须具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资源的能力。
媒体的整合能力就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职业教师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这是职业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三)高校教师教育发展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
虽然政府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决策为我国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宏观环境,但是我们因循多年的教育体制结构和院校根深蒂固的人文政治环境很可能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形成“社会微观环境”,从根本上妨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和普及。
因此,在高校教师教育中普及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探索和营造政策性鼓励和实质性支持教师的“社会微观环境”,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技术为媒介,逐步地、切实地改革教育体制的弊端,有规模、有成效地培养新时代信息型、复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
1优化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不仅是指硬件软件环境,还包括领导环境、学生环境及教学评价机制等。
高校各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信息时代教育观,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
通过宣传和教育,努力创造氛围,使教师认识到提高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增加基础设备的建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为教师信息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制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养和提高规划、相
关政策及评估标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含量,使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在相互学习和研究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2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并将其制度化。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
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指的是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
这种培训方式可以围绕信息工具基本操作、常用工具软件操作、教育技术学理论培训等方面进行,主要包括:参加全员普及培训;参加信息技术专题讲座,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参加专项培训活动,如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
教育改革必须制度先行。
高校制定、推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育的规章制度,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使信息技术培训系统、度化;对教学信息化水平作出规划,有助于逐步加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含量,改进教学效果;建立健全奖罚等教学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展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热情,促进信息化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实践证明,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3在教育活动中实践信息化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大胆尝试信息新技术,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将大量的教学图片、素材及可借鉴的教学资源与多媒体课件。
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进行整理和组合,编写教案,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利用常用的应用软件制作教育教学课件,增加教育活动中的互动性、趣味性、可控性、可操作性。
另外,要鼓励高校教师主动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通过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建设个人主页,开展网络课程创设等形式开发学科网站,参与校内资源的自主开发,形成一支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资源研制开发队伍,建立校内资源开发平台,以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育的进行。
三、结束语
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需要高屋建瓴的教育家,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互式的教育实践环境,为教师提供了翱翔的天空。
高校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探究新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发展自己,积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