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三都水族自治县端节中赛马文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议三都水族自治县端节中赛马文化的发展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对水族赛马这一活动在三都水族历史中的来由,总结出三都水族自治县赛马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通过对其组织形式、参与状况、资金投入等发展变化的论述,为三都县赛马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几条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三都水族赛马发展建议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辖10镇11个乡27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4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21万人,水族人口22.21万人,占总人口的64.92%,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生活在这里的水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节日繁多且各具特色,世界历时最长的古老节日——水族端节便是多姿多彩的水族文化风情的集中体现。端节是水族的大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以水历来推算过端日期的。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每逢过端节,就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项目多样,端节期间,水族各村寨轮流“过端”,亲朋好友甚至互不相识的人都会到“过端”的寨子里做客,辞旧迎新。而“端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和赛马。赛马就是一个在三都水族非常典型、流行的项目,男女老少皆爱,可以说赛马是三都地区水族的庆祝“端节”的必备文化项目。

一、水族赛马活动的由来

在三都地区,关于水族赛马的由来流传着多个传说故事,但是比较普遍的有这么两个:1.传说水族部落中有一个山寨大王,此人长期养尊处优,懒得连门也不出。久而久之,由于他长期没有进行身体锻炼,身子病得很厉害。有一年的端节,他兴致一来,让家丁扶他上马,缓绺登上了后山坡。骑出了一身汗,让他身心舒畅,精神振作;在他坚持一段日子后,身体就慢慢地好了起来。于是到了第二年的端节,寨王让村民们都要“骑以等高”。说是齐等了年坡,就能消灾减疾。人畜兴旺,给寨子带来吉祥。从此以后水族便有了端节赛马的民族体育活动。2.据传在秦汉以前水族人是居住在当今贵州黔南一带,到北宋末期,由于民族的压迫,生活的需求,从而迁到现今的广西环江一带。当时兄弟三人为求生计各奔东西,大哥逆红水江而上,三弟顺清水江而下,老二渡红水江到广西南丹,来到现今的贵州荔波佳荣、三都三洞一带。三兄弟定居以后,每年到了稻谷黄了的时候,彼此走访,庆贺丰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只能以马代步才赢得时间,早早团聚,久而久之就沿袭下来,形成了现今的赛马活动。其次,古老的水族人民勇敢豪放,善射御骑,并以能骑马驰聘表现少年男子的成熟。为了显示坐骑的健壮,骑术的精湛,不仅要和本族的骑手比试,还要不顾路途遥远,到别的族姓的“端坡”水族赛马场上去比武,这样世代相传也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端节赛马。

以上只是传说,不足以为信。而经过调查与走访后得知,水族的赛马活动可能是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的地方环境等有关。首先,水族是以农耕为生的民族,而三都县是云贵高原地形,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不便,马便成了主要的

交通工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民渐渐地喜欢上了马,也喜欢养马,家家户户都养有自家的马。在农忙之余各村寨的年轻人都聚在一起,带上自家的宝马来骑着寻乐,也就是相互比拼。这可能就是水族赛马的最初来由。

二、三都水族赛马的特色介绍

在三都地区,由于受到交通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水族赛马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水族赛马与蒙古族、苗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赛马既相区别又有一些共同之处。蒙古族、苗族的赛马是先规定路程,然后拼比跑马的速度,以先到者为胜;而水族与哈萨克族的赛马却不规定路程,而是拼比跑马的耐力,并且互相挤撞,谁最先回到起点就获胜。

水族端节赛马前,先要举行赛马开道祭祀仪式。首先请寨老念祝福和欢迎四乡八寨族姓参赛的贺词,然后由寨老亲自主持“马坡”祭祀(水语叫“与梭”)仪式。人们通常会在马坡起点正中央设一张大方桌:摆上一碗米,三条干鱼,一挂熟猪肉,三杯糯米酒,三副碗筷。祭祀寨老用一双筷子在三杯酒中各蘸一下,分别点于桌面上,然后摘下鱼尾和一点猪肉撒放在桌面上,以示水族先祖的敬意。接着,寨老口中念念有词,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村寨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最后,他会邀请同旁二位寨老分别将三杯酒一口喝干(水语叫“秀”)。如此一来,祭祀仪式就宣告结束了,接着祭祀寨老纵身跃上自己的快马,拔掉插在马道中的竹标,绕马坡跑一圈。参赛水族骑手也纷纷上马绕着马坡溜跑,这是赛前的热身活动。

“挤马”是水族端节赛马的古朴独特之处,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赛马。按水族端节赛马规则,先将所有的骑手和赛马进行分组,然后按照预赛、次赛、复赛、决赛四轮进行赛马,实行逐级淘汰制。根据参赛马匹的多少,一般每一轮取小组的前两名晋级;水族赛马不计时间,不以赛马速度快慢定胜负,赛马选手最先跑完全程者即为冠军。水族跑马比赛的古朴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根据规定,赛马选手在每一轮中都必须沿马坡赛道完成二圈或三圈的循环路程。因此,水族赛马是比速度、比力量、比耐力,比赛马的综合素质竞赛,独具一格;第二、由于水族端节赛马季节气候温和,加上水族赛马个子矮小精悍、体重轻;因此,赛马骑手基本上是轻装上阵,而且为了减轻赛马负重,水族骑手在训练和比赛时都不配马鞍和脚套。这一习俗又是水族赛马比意志、比能力、比骑术、比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第三、赛马道非常狭窄,有些地方通常只能容纳一两匹马同时通过,骑手在通过这些狭窄马道时,一方面要确保自己不被挤下马,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采用合理的冲撞方式把别的骑手挤下马,以期尽快通过,最先到达终点,“挤马”也因此而得名。“挤”(挤马),奇妙之处在于“道窄”(狭窄的爬坡道)。“挤马”挤出友情,“挤马”挤出欢笑;爬坡道赛出精湛骑术,赛出优秀骑手和优良赛马。水族人认为,马坡跑道狭窄、有坡度,赛马“挤马”,方显水族人精湛的骑术,才能选拔出优良的赛马。因此,水族村寨多以拥有“马坡”为荣,哪个村寨拥有“马坡”,则被视为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象征,前来参加的人越多越能体现这个村寨人丁兴旺。所以,大多数的水族村寨都争相拥有自己的端节“马坡”。三、三都水族民间赛马发展变化

整体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三都水族赛马活动还尚未普及。解放后,特

别是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之后,赛马活动不再局限于水族地区,开始普及到周边苗族、布依族聚居的地区。1980年之后,自治县的县民委与体委多次举办有奖赛马运动会,比赛的方式也已经有所改进。赛马的方式通常是速度跑马,赛场改在公路或者平坝子上,赛马的路程也由100~200米延伸为1000~2000米,成绩则采用计时的办法确定名次。1988年,三都自治县体委正式建立赛马协会,并规定每年除“端节”赛马之外,还要举办一次大规模的赛马运动会。这些措施使得水族“端节”赛马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同时也使得水族的赛马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最初水族的赛马是以娱乐为主,没有很强的竞技性,没有很强的竞争性,因为那时的赛马没有成型的比赛形式,大伙都骑着自家的马比比马快、比比骑技,在精神上求得满足就可以。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水族的赛马活动也逐渐有形式地组织起来,在地方上,由各村寨的村委会带头,各组的组长为成员,共同组成当年临时的赛马委员会,共商赛马事宜。资金方面由赛马委员会提出倡议发动群众自由捐款,而捐来的钱只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当作奖金。赛马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则负责比赛现场的秩序、安全管理和比赛编排等。

从参与状况上来看:在过去一直都只是农村本村寨自己筹集资金来做奖金,而生活在贫困的农村里奖金是非常低的,所以赛马只是一种民族的爱好和节日的气氛促成的,参赛的马匹也都是一般的马匹。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当地政府对于民族赛马活动越来越重视,也不断地投入了资金,因此在奖金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马坡的赛道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样就激励了赛马爱好者在骑技和饲养马等方面加以研究训练和挑选好的马匹。这样一来,一匹好马从以前的一千多元至两千多元的价格升到了现在一万多元甚至是几万元。这为职业养马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骑手也由原来的普通骑手到现在的职业骑手,他们除比赛外还进行日常训练。从总体上看有一种职业化的趋势。

从资金的投入来看:首先,为赛马而设的奖金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过去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时候都是由农民们自发地捐献,虽然不多,但是在整个村寨都捐的时候也得到了不少的数目,毕竟是积少成多。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手头的钱也没有过去那么紧张了。因此奖金由过去的几十元发展到现在的几千元。有些地方,在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双重支持下,奖金已达上万元之多,这就为赛马活动注入了很大的推动力。其次,赛马者自身训练骑术的资金变化也较大,在每年整个三都县的赛马活动就有好十几次,如果你家养了一匹好马,能每次都拿到名次的话,那么你一年中就不用去做其他的农活了。因为仅赛马的奖金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了,这比干农活要强得多。但是,话虽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因为奖金越高,参加的马匹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好马挤挤、骑手如云,这就不只是比马的速度快和耐力强的问题了,必须还兼有高超的骑马技术。于是,就有一些人为赛马者专门养马并且专门训练赛马者骑马的技术,简单地说,他们就是赛马职业手。再次,一匹能征善战的好马,价格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十几万元。

四、对三都水族赛马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