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以来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应分析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年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并评述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
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
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
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
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结合国际和内经济背景,央行的货币政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上半年CPI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6月分才达到最高值,所以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加上但是国际形势还没有特别恶化,次贷危机还没有波及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运行还较平稳,所以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对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的公开操作手段来回笼资金,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下本年随着金融危机演变一场罕见的经济危机开始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以及由于高利率和国际压力等造成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出口规模的大幅减少;房地产行业寒冬的到来,CPI在六月见顶后出现了逐渐回落的走势,通胀形势趋于好转,加上中国股市一蹶不振连创新低,GDP也开始下滑并且突破了10%关口,保经济增长再次被提上中央日程,所以央行为了贯彻中央保持经济增长政策,从三季度开始一改前期紧缩的货币政策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并逐步转变为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总体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十分重视信贷平稳可持续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
经过努力,三、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
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201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
头逐步巩固,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发挥利率杠杆调节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影响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使得经济下滑得到了抑制,恢复启动快并已初见回暖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为了进一步稳固发展的基础,自2009年以来,我国哦货币政策为保证信贷投放适度增长,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强化结构性调整,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一是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市场工具动态微调贷款结构。
二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
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三农”、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坚决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贷款;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防止贷新还旧累积不良贷款的风险。
除此之外,加强银行贷款投放监管,防范大规模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冲击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强化央行监督的执行力,使政府的阳光政策真正落实到“民生”和“三农”问题上,保证节能减排和区域协调发展在执行中不偏离,提升政府政策实施的绩效。
加强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审核各项贷款结构,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控,对热钱进入和流出采取征利息税等手段提高其投机成本,防止热钱快速流动造成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尤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后热钱大规模外逃对经济造成的重大冲击。
两年来,已经习惯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0 年12 月12 日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此定调:“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物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定了调,说明了稳健不是从紧。
一 2008年11月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上半年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下半年5次下调利率.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货币政策总体上是宽松的政策,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在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生产成本减少,促进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引导消费增加,繁荣市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采取的主要货币政策有: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
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
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目的:解决流动性不足、促进发展、稳定就业、稳定物价、解决经济衰退等问题。
二 2009年央行: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将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目的: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
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稳步回升。
货币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货币流动性增强。
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稳定运行。
发行国债等筹集财政资金,拉动国民经济建设,保证我国GDP的平稳较快发展。
国家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国民消费和减轻大中企业的贷款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在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出口锐减,因此要不断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保八,拉动内需,等都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的目的。
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三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
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特点:(1)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
(2)信贷政策应更加注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3)面对复杂形势,更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4)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加大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1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低8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11.2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低1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12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9%,比年初上升0.96个百分点。
2010变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6227元,比上年末升值3%。
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危机式管理”,也不同于正常年份的“周期性管理”。
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等,是多目标的权衡。
2011年货币政策走向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在五年规划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为十二五开好局、走好关键一步的一年。
2011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的运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的话,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原先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要靠资源、靠环境等等各方面的牺牲来得到的、来维持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多的去强调通过国内的消费来拉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要从以前的只强调出口、强调投资到出口、投资、消费三者并重的地步。
也就是说我
们既要注意国外的需求,也要重视国内的需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用更经济的方式建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我们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达到建设我们对整个经济、整个社会来说最可能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当前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
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了2011年中国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走向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争论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否意味着紧缩的政策,如果是通货膨胀的话,就要紧缩货币上面采取措施,紧缩货币采取措施可能很多人就把这个问题归到了去年的天量信贷上去,去年信贷规模达到了9.57万亿元,9.57万亿元应该通胀把它当做是天量信贷,货币虽然很多,但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是说供过于求的行业很多,只要供过于求物价本来不应该上涨,但是现在现实当中物价又在上涨。
但是物价上涨一定有货币因素。
这个因素也就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1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回归正常。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实际上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这个加息加0.25,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行为,因为0.25对市场来说可能影响不会那么大,但是可以看到市场上面到底会有一个什么反应,然后再接触做下一步。
当然从后面来看,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没有加息,说明加息是非常非常的慎重的,因为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强烈的。
加息就意味着从事实业投资的人的成本在提高。
一个国家、一个大国的崛起,绝对不能只靠我们现在很多的虚拟经济,比如说股市投资、房地产投资,一定要靠大量的实业投资,那是中国经济的根基,如果是加息,本来这些行业的收入就有限,再加息,那么就意味着他们的利润成本又要进一步提高。
所以综合各个方面来看,加息也许不是中国目前最好的一个选择。
宏观金融管理体制与货币政策、我们从很多方面可能会去理解未来货币政策的变化。
中国的宏观金融管理体制的问题,货币政策的选择,跟这个体制是有关系的,整个宏观金融管理体制,我们现在实行一行三会制度,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有明确的分工。
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影响是最根本的。
但是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是一个间接融资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
作为一个间接融资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力量非常强大。
商业银行的力量非常强大,也就是说银监会的影响很大,因为银监会可以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能不害怕人民银行,但是它一定对银监会很多规定、很多措施有所顾忌。
似乎影响中国真正的货币政策的松跟紧,恐怕更多是中国银监会,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
未来影响货币政策选择的可能因素分析
当然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当中会碰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
比如说银监会的影响力非常大,比如说贷款规模控制很容易就变成行政调控了,比如说商业银行要符合商业性的原则,而且强调流动性、赢利性,最根本来说它必须保证赢利。
我们谈到利率的问题,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会对很多因素产生影响。
我们进一步去反思,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目标最直接的是币值的稳定,保持人民币的购买力的稳定,然后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当然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
未来宏观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要从概率来看的话,也许积极财政政策变化的概率可能相对来说比较低一点,而稳健的货币政策未来的扩张性的倾向也许还会更多一点。
这完全是取决于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现在有人建议说,中国应该提高物价上涨,或者通货膨胀的
容忍率,因为通货膨胀容忍率3%,有人说提高到4.5%,在4.5%以下可以不管它。
但是碰到通货紧缩比较头疼。
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
总结:2011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走向
2011年整个财政政策定下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目前来看,这应该是比较适合当前宏观经济方面的要求的一个选择。
但是因为中国有很多政策选择,它是与改革同步的,不得不考虑改革或者制度的选择对政策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短期政策跟中长期政策之间不断地进行权衡取舍。
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制度的稳定性的问题,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说长期保持扩张、长期保持紧缩肯定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所讨论的扩张跟紧缩,像这样的经济政策一定是短期的,它解决的就是短期的问题。
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强调政策的延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局限这样的政策,因为现实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世界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
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就意味着中国只能以经济政策灵活性相。
对应,必须以灵活来对应这些不确定性。
况且现在很多因素不是中国一家所能决定的,在整个世界经济当中,开会的时候经常是政策协调的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非常的重要。
我们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还要强调跟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共同促进整个经济的稳定。
现在整个世界经济治理,在整个机制转化中变化,中国要更多的参与,而且要发挥一些决定性作用。
那么就整体上来说,2011年中国经济政策调子是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政策的选择解决的是短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