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2.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3.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4.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归因(attribution):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6.情绪(emotion):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也就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

7。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8.情绪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

9.态度(attitudes):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10.压力(stress):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1.2 关键知识点

1.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等;

(2)知觉对象的特征;包括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3)情境特征;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

2.常见的知觉偏差

(1)选择性知觉与知觉防御:指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的自我知觉信念。

(5)参照框架:简单说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习以为常”,因为熟悉客观世界的某些事物,而习以为常地以此为架构,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框架界限以外的真相”

(6)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

(7)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8)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体预期的方向。

3.归因错误

归因理论还发现人们常常存在两种普遍的错误影响,因而不能正确归因。

其一是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即自利性偏差(self-service bias),比如人们在被告知获得成功时会欣然接受,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然而他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机遇或任务本身的“不可能性”所造成的外部情境因素。

其二是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

4.态度的成分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情感(affect)成分,知觉(cognition)成分和行为(behavior)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知觉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是指个体对客体的信息、理解和价值评价。例如,“工作中有私心是不对的”。

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占有关键地位,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景性的情绪,是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中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容易变化;另一类是比较稳定的情感,是由对事物的比较深刻的认识引起的,很少有冲动。

态度的行为意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即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5.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和谐的情况。费斯延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会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他去试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换句话说,个体将寻找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

平衡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紧张的产生,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理论所说的平衡的状态,是指“在这种状态中被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地

共存。”

一致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周围各种人和事物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但这些态度之间,可以是互不相关、独立存在的,但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两者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之间就有了关联。如果个体对两件事都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和信息对象之间也存在肯定关系,两者完全一致,个体会感到愉快,就无需改变原态度;反之,如果情况存在不一致,个体就会体验到冲突、不安或不快。为达到心理上的一致与和谐,个体便会从内部产生动力,驱使他去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该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当被问及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我们首先回忆与此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6.压力的来源和管理方法

压力的来源:

(1)组织压力源,常见的组织压力源有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和物理压力源

(2)生活压力源,常见的生活压力源有个体的家庭生活、经济问题、职业发展等问题

压力的管理方法

(1)个人压力管理首先在于发现影响个人工作生活的压力源,其次,是根据个人需要确定应对压力的方式。具体来说,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应对:

A.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B.注意休息放松,加强体育锻炼

C.寻求社会支持

(2)组织压力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工作需求和减少工作忧虑的方法,其压力管理方法包括以下两个个方面:

A.改善工作设计

B.减少角色冲突

第二部分章后练习参考答案

2.1 自我测试答案

解释:此问卷提供了情绪智力的一些指标。测试题共33道,测试时间25分钟,最高EQ为174分。

●如果你的得分在90分以下,说明你的EQ较低,你常常不能控制自己,极易被自己的情

绪所影响。很多时候,你容易动火、发脾气,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你的事业可能会毁于你的急躁。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认真学习并掌握一些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如果你的得分在90~129分之间,说明你的EQ一般,对于一件事,你在不同时候的表

现可能不一,这与你的意识有关,你比前者更具有EQ意识,但这种意识不是常常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