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活动四要素:
作品、作者、世界、读者。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学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
的性质。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广义文化:共有如下三种层面:
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
制度文化: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制度;
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狭义文化: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价值;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丰富人们的语言。

品质阅读:是对作品中语言技巧的运用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与体验:
经验是指人的生物或社会的阅历,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如经历了这件事,并从中得到了知识、常识;还有一种是不但经历了,而且还从中见出了深刻的意义与诗情,那么经验就成为体验了。

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体验的特性:
情感的诗意化:作家的经历中所经历的人、事、景、物进入到他的情
感领域,他与这些人、事、景、物共同着生命,在沉
思中进行了诗意的处理,并时时拨动着他情感的琴弦,
甚至幻化为种种形象。

意义的深刻化:体验总是将主体自己与命运、遭遇相联系,而且从自
己在社会生活中体会到的文化情感积淀出发,去探问、
去升华、去深化,所以体验在产生新的情感的同时,
也产生着深刻的意义。

感受的个性化:体验的东西是难忘的,是情感的起伏激荡,是意义的
深刻领悟。

那么你体验中的感受必然受到你自己的出
身、经历、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性格、
气质、能力等的“塑造”,而成为你个人的独特的感
受。

移情:
就是把“我”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与情趣。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即对对象本身的超越,以及
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文学文本
文本:
一般来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语言艺术品。

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

通过传达人生经验及其想象性世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有待于读者阅读。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文学的意义是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的,离开了语言组织就不存在意义,读者才是把文本意义现实化的关键角色,其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意,也可以发现新的开放的意义空间。

文学文本的层面: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存在方式,没有
这种方式就不可能有文学。

2、文学形象系统: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3、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
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是最深层面。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和文学中的语言:
文学语言:指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文学中的语言:指经作者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特定语言系统。

文学语言组织: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具有整体性、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基本层面:
语音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节奏:语音系统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指语音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出长短、高低、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的状况。

词法: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句法: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篇法: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也称章法,是特定文本内整体语言的构成法则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性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是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第一节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地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艺术形象的总体特征:
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

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1、直接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2、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
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的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
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第二节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文学形象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典型的艺术魅力:
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
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3、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典型环境:
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的具体历史文化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关系系统。

其次,是互动性的关系。

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第三节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
3、生命律动:生命本真的幽情状彩;
4、韵味无穷:审美魅力所在。

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
1、景中藏情式: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

2、情中见景式:直抒胸臆,有时不写景,景却历历在目。

3、情境并茂式: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写景达到浑然一体。

虚实相生中的虚境与实境:
实境是指逼真的描写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
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的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

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

生命律动的三个特点:
表诚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1、哲理性:本质特征;
2、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
3、荒诞性:形象特征;
4、求解性:审美特征。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
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真实的意念;
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3、“意象应合”的原则:第一,意象化工作最常见的方法是剪除
不对应的部分,突出描写对应的部分;第二,如果对应点不够,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细节、添设环境、创造气氛等手法,扩大和增添对应点,以求观念的完美表达;第三,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来写好对应点,也就是在象征物上注入人的生命、人格、气质甚至德性,在对应点注入人的观点,让无生命的东西呈现出人的生命特征。

第四章叙事作品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叙事学:
19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

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第二节叙述语言
叙述语言:
使故事内容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故事时间是指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指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
1、时距:也称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
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其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省略:是指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
概略:是指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
场景:前面所说的匀速叙述;
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也就是叙述步速的减速状态;
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

2、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事件中叙述语言
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其形式可分为顺序、倒叙和插叙:
顺序:也称顺时序,如同事件本身发生的过程一样自然合理,较易为人所理解;
倒叙:也称逆时序,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因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插叙:在顺时序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
延宕。

3、频率:是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

重复
有两种类型: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
事件的重复:是指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
叙述的重复:是指同一件事情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

叙述视角:
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第一人称叙述:
是指从故事参与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这种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其次,由于其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往往不是完全重合的,因而这类作品一般是以过去时态叙述的,这就是说叙述者仍有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第二人称叙述:
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进行的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
是指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由于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因而造成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叙述标记:
是指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第三节叙述内容
故事的主要方面:
1、事件: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
单位。

事件的核心单位: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
的可能与方向。

事件的辅助单位:两个环节之间的过度,并不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
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

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
触发故事的张力,不断地提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
要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
待心理,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

2、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出人物行为
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情景: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
故事中事件、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

“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表意型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第四节叙述动作
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
1、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2、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第五章抒情作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抒情作品:
抒情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的本质:
1、表现情感;
2、传达情感;
3、投射情感。

托尔斯泰的传达论:
1、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2、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
3、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古典主义抒情原则:
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对情感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在古典主义看来,人类不仅具有情感,而且拥有理智,理智对情感的扼制、指导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将其纳入一定的理论范畴,来规范它的表现形态。

抒情的一般原则:
1、诚挚性原则: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
实感和真挚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美是丑,是善是恶。

2、独特性原则: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
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

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
到感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抒情的途径: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律,“情”指情感;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

抒情作品的韵律:
在抒情作品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人们常把这种和谐的音调称为“韵律”。

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抒情的策略:
1、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
法和手段。

2、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
1、隐喻: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
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

2、典故: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
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文化行为。

3、悖论:指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
非而是”的语句。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原型意象与母题特征:
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因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哀诗:
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

抒情小品文的特征:
1、内容高度自由:题材十分广泛、主题多种多样、蕴含深厚意味。

2、形式灵活多样:种类十分丰富、表现方式自由、篇幅可长可短。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
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读者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特征心领神会,深有体悟,所以能举一反三,很快辨认出来,并用几个字就可高度概括。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
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是指根据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现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并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构造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风格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规范语体:
1、抒情语体:表现对情感的体验,多半用于诗歌体裁。

这种语体
以节奏、韵律、分行为表层特征,音乐性在此语体中具有突出地位。

2、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的文体中广泛使用,如小
说、叙事诗、叙事性散文等。

并具有虚拟性、双声话语、多音齐鸣的特点。

3、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

并具有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的
特点。

自由语体:
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称之为自由语体。

规范语体知识体现了一定体裁的体格,而只有自由语体才真正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
1、文采:作品中的语言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2、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3、气势:作品中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4、氛围: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
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常见于抒情和叙事作品。

5、韵味:作品中的语言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是含而不
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品味。

文学风格的特征:
1、独创性: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

2、稳定性:作家的某种风格形成之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其
基本的风貌不变。

3、多样性:多样化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

一个伟
大的作家为了驾驭不同的题材和表现对象,为了探索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也为了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必须有多种本领和多副笔墨。

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有不同的心理结构作为基础,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因此对风格美会有不同的爱好和选择。

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受到后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风格概念的二重性:
风格一方面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是时代的风格,即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

第七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文化修养:
首先,作家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其次作为作家,他们应该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比较娴熟的技能;第三,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最后作家还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

注:丰富的生活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娴熟的技能、较高的人格修养、对文学的特殊爱好。

独特素质:
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最后,作家对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注: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对具有特征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有
着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有超常的驾驭能力。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
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

文学创作的客体:
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灵感:
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艺术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

2、迷狂性:处于灵感状态时,作家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

这时他处于“迷狂”之中。

3、创造性:艺术灵感能够使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中达到一个
高峰,平常状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很轻易地得到解决。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1、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色是一种思维能力。

2、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

3、与前面两点相关,艺术灵感是随机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
一定的稳定性。

自然情感与艺术情感:
自然情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是主体对于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的明显特征是私人性,即它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仅与个人的特定境遇相关,一般不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艺术情感具有共通性的特点。

所谓共通性是指这种情感不是纯粹的个体性的,即它不与个人的利害关系直接相关,不是人们面对自身境遇的直接性心理反映。

因此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普遍理解,而且能够在他人心中激起类似的情感,引起共鸣。

自然情感既有令人愉快的积极情感,又有令人痛苦的消极情感;艺术情感则只有愉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

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艺术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