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1.阳偏衰
(1)含义:即阳虚;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 气虚损,机能衰退,代谢迟缓,温煦功能减弱的 病理状态。
(2)发病脏腑: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为多 见,特别是肾。
(3)病机特点:温煦、推动、气化、兴奋等 功能减弱。主要症状: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大 便溏泻,小便清长,脉沉迟等症。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气偏盛, 机能衰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2)成因:多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 而致。
(3)证型: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阳病
(4)临床特点:寒、静、湿。 寒象:恶寒肢冷、脘腹冷痛。静:静卧少
动、脉迟。湿:水肿、泄泻、小便清长、痰涎 清稀等。
情志遽变、中毒等。
(二)伏而后发: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多病情
较重。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三)徐发:起病缓慢,多与病邪性质及个体
体质相关,如湿邪、饮食偏嗜致病。
(四)继发:在原发病基础上产生新的疾病,
原发病与继发病有因果联系。 如继发于消渴的疮疡。
(五)复 发
1.概念:指疾病在痊愈过程中,由于各种原 因导致正邪斗争再度活跃,疾病重新发作。 2.复发的基本条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
(一)风气内动 (内风)
1.概念: 内风是指阳气亢逆变动所致的以眩晕 欲仆、抽搐、震颤为临床特点的病理状态。
四、内 生 五 邪
概念: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由于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类似 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 病理状态。
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 伤化燥、火热内生。
六淫为外感之病因,而内生五邪为病理状 态;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定联系。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存内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邪不可干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及其功能活动,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能力。包括自我调节、 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及康复自愈能力。
决定正气 强弱的因素
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及运行正常。 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有序。
正气的作用: 调节适应, 防病祛邪, 自我修复。
二、阴 阳 失 调
(一)阴阳偏盛 — 邪气盛则实
1.阳偏盛: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成因:多因外感阳热之邪、或阴邪从阳 化热、或七情内伤化火、或邪郁化热而致。 (3)证型: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阴病 (4)临床特点:热、动、燥。
2.阴偏盛
格阴于外 (假寒)
四肢厥冷, 脉沉伏
2.阴盛格阳:指阳气衰微,阴寒邪气过盛, 壅阻于内,排斥阳气于外 ,使阴阳之气不相顺 接,格阳于外,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状 态。—真寒假热证。
阳气 衰微
阴寒 内盛
阴盛于内 (真寒)
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 小便清长。
阴 寒 格阳 之 邪 于外 极盛
格阳于外 (假热)
亡阴 温热 汗热质粘 烦躁不安 细数无力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 量少(虚)
气
血 运行失常
津
液 关系失调
(一)精的失调
1.精亏
(1)含义:指精的量不足而致功能衰退的病 理变化。
(2)成因: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脾胃 虚弱,久病及肾。
(3)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 减,髓生不足。
(一)精的失调
如脾气虚衰的患者因气虚推动失司可出现类似气 滞不行的脘腹胀痛之症。
(四)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 正虚邪恋 邪去正虚
疾病好转和痊愈 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状态 病后体虚或后遗
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其不仅 决定了发病与否,亦影响着病变过程中病性的虚 实,还关系病势的演变及疾病的转归。因此,邪 正盛衰是疾病过程中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四)阴阳格拒
1.阳盛格阴:指阳热之邪亢盛,深伏于里, 阻遏阳气 ,使其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阴阳 之气不相交通,格阴于外,出现内真热、外假 寒的病理状态。—— 真热假寒证。
阳 热 之
阳热之邪 深伏于内, 阻遏阳气,
阳闭于内 (真热)
身热口渴欲饮冷, 心胸烦热尿短赤,
舌红苔黄
邪 极 盛
使其不 能外达
气血关系失常 失 调
气可生血
气 与
血可养气
血
的 气可行血
正
常
关 气可摄血
系
血可载气
气血两虚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血随气逆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治法 益气养血 行气活血 益气活血 降气止血 补气摄血 益气固脱
其他关系失常
1.精气两亏:肾精与元气亏虚。 2.精血两虚:肝肾精血两亏。 3.津停气阻:气滞或气虚导致津停;津液 障碍,阻滞气机。 4.气随津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5.津亏血瘀。 6.津枯血燥。 7.血瘀津停。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指阴液亏损,致使阳气生化 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形成以阴虚为 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2.阳损及阴:指阳气亏损,致使阴液生成 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形成以阳虚为 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由于肾的阴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因此当脏 腑阴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累及于肾,即“五 脏之伤,穷必及肾”。而肾阴或肾阳虚损到一 定程度,则会形成阴阳互损。
(2)成因:失血,脾胃虚弱,久病耗伤,思 虑过度,瘀血阻滞等。
(3)临床表现:心、肝多发。失色(面色苍 白,唇舌爪甲色淡),失神(头晕眼花,精神 萎靡),失充(脉虚细)。
2.血行失常
(1)血瘀:血液运行迟缓,甚则停滞的病 理状态。
成因 — 外伤; 气滞、气虚;血热、血寒; 痰浊阻滞等。
血瘀 (病理状态) 形成 瘀血(病理产物)
(2)成因:生成不足(肺、脾胃、肾功能减 退)、耗散太过(如炅则气泄、劳则气耗)。
(3)临床表现:自汗(固摄失司),易感冒 (防御减退),神疲乏力,脉弱无力(推动、 气化减弱),
2.气机失调 — 气的运行失常
类型 含 义 成 因 脏 腑 表现特点
气滞
气运行不畅 而郁滞
情志郁结 病邪阻滞
肺、脾 闷、胀、 胃、肝 痛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学说
陕西中医学院 中基教研室 乔文彪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发病病机 基本病机 疾病的传变和转归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发病的类型。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7.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8.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身热反欲 盖衣被, 口渴欲饮热 而量少。
(五)阴阳亡失
1.亡阳—邪气过盛,骤然伤正;素体阳虚,劳伤
过度;汗吐下太过, 阳随阴泄;阳随血脱;久病耗伤。
2.亡阴—热邪过盛,煎熬阴液;慢性疾病耗伤阴
液;汗吐下或出血太过, 伤及阴液。
亡阴亡阳鉴别表
证型 四肢 大汗淋漓 神 情
脉象
亡阳 厥冷 汗凉质稀 神情淡漠 脉微欲绝
(二)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2.阴偏衰
(1)含义:即阴虚;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液不 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虚性亢 奋的病理状态。
(2)发病脏腑:阴液不足以肺、肝、肾为多见, 特别是肾。
(3)病机特点:制约、滋润、宁静作用的减退。 主要症状: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邪气在
性质和特点;
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影响疾病的病情
病
和病位。
与 否
在不同条件下,正邪在
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不同
气候因素;
二
、
外环境 地域因素;
影
与发病 社会因素;
响 发
生活、工作环境因素。
病 的
体质因素;
主 要
内环境 与发病
精神状态; 遗传因素;
因 素
生理性变异因素。
三、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卒发):外感六淫、外伤、
2.精瘀
(1)含义: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 理变化。
(2)成因:忍精不泄,旷久不交,瘀血、败 精阻滞,忧郁气滞等 。
(3)临床表现:排精不畅,可伴精道疼痛、 睾丸胀痛、小腹坠胀等。精瘀日久,可致男子 不育、排尿异常 。
(二)气的失调
1.气虚
(1)含义:指气的生成不足或过度耗散以致 气的量不足,而出现的脏腑生理功能减退,抗 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
1.实证:是指邪气盛,正气虚而未衰,以 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即“邪气 盛则实”。
实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病理产物 性病因所致之疾病。
实证的临床特征:反应剧烈、有余、壅闭。 如:壮热、狂躁、声高气粗、痰涎壅盛、腹
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状。
2.虚证:是指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生理功能 衰减,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即“精气夺则虚”。
诱因的作用。
3.复发的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休止与发作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4.复发的诱因
重感致复; 情志致复; 食复; 劳复; 药复。
第二节 基 本 病 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四、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一)概念: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 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虚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慢性消耗性疾病 或汗、吐、下后。临床以衰退、虚弱、不固为 特点。分精、气、血、津液以及阴、阳亏虚。
(三)虚实变化
1.虚实转化:包括因实致虚和因虚致实。
2.虚实错杂:包括实中夹虚(如热病阴伤) 虚中夹实(如肾虚水肿)、和虚实并重(如气 虚血瘀)。
3.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2)出血 成因 — 外伤;血热,瘀血;气虚,气逆。
(四) 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分类
成因
临床表现
伤 津
吐泻太过,热病汗 出伤津,利尿太过,
燥邪损伤
口渴引饮,皮肤、口 鼻干燥,尿少便干,
双目塌陷
脱 热病后期,慢性消 形瘦肉脱,皮肤枯槁,
液
耗性疾病,大面积 肌肉蠕动,手足震颤,
烧伤
舌光红无苔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病因与邪气的关系。
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
邪气 造成形质损伤; 的作用 致使抗病、自愈能力下降;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
防邪入侵;
3
.
正
(1)正气在 驱邪外出防其深入; 发病中的作用 决定发病性质和病情;
邪
自愈康复。
斗
争
邪气影响疾病的类型、
决 定 发
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紊乱、内生 五邪等; (3)系统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 (4)疾病病机:如感冒的病机; (5)症状病机:症状发生的机理; (6)疾病的传变及转归机理。
第一节 发 病 病 机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病类型:
气逆
气升发太过 下降不及
恼怒、宿食 痰浊、外邪
肺、胃 喘咳、恶心、 肝 头胀痛
气陷
气虚升举 无力
久泻、年高 久病、多产
脾
上气不足 中气下陷
气闭
气郁闭于内 而不能外达
浊邪、高热 情志、剧痛
气脱 气大量外逸 气随津血脱
昏迷 昏迷
四肢强直 牙关紧闭
手撒遗尿
(三)血的失调
1.血虚
(1)含义: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 退的病理状态。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与肺、脾、肾、肝、 三焦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津液输布障碍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关系最 为密切。一般形成湿浊停滞,表现为胸闷痞满、 呕恶、便溏等。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和肺、肾、肝功能失调 关系密切,其中肾的蒸腾气化尤为重要。常形 成水液贮留。表现为水肿或腹水,小便不利。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病机学说
1. 病机的概念: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 展变化及转归的规律和机理。 2. 病机学说的概念: 病机学说:是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 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医学理论。是中医临床 阐释和辨证治疗疾病变化的核心内容。也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联系的桥梁。
பைடு நூலகம்
3. 中医病机理论的内容
(1)发病病机; (2)基本病机: 包括邪正盛衰、阴阳
(1)真实假虚:— 外感病的极期,邪气亢盛, 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本质为实, 现(假)象为虚的病理状态。
如外感热病极期可因热邪阻滞阳气的运行而出现四 肢厥冷、肢体倦怠、神疲懒言等假象。
(2)真虚假实:—虚证患者在正气大衰时, 由于推动、气化功能衰减,致气血不畅而出现 类似实性表现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