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屯堡文化资源探析

合集下载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它起源于明代,是明代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的结果。

屯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屯堡村寨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石板、石块、石瓦、石巷、石井、石板路等,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坚固、耐用、美观等特点。

2. 民间艺术丰富:屯堡文化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地戏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民俗风情独特:屯堡文化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屯堡人的服饰保留了明代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语言特色鲜明: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

这种语言特色是明代官话和江南水乡语言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对屯堡村寨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2. 创新发展屯堡文化:通过举办屯堡文化节、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升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论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屯堡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我国明代时期在贵州安顺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1)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1)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属于史前遗址类型,发现了许多富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安顺市又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城市,屯堡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与安顺市的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史迹背景、地理优势、文化价值及旅游发展四个方面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一、史迹背景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交界的黔西南边缘,屯堡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扁担山。

屯堡文化遗址是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文化遗址面积约7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4-6米。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关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中期、东周、西周等时期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木器、石器、甲骨文等文物,对于研究贵州西南部的社会发展、文化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屯堡文化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地理优势安顺市地理位置优越,在贵州的中西部,与湖南、广西也比较接近,尽管屯堡文化的史迹确定了设立了考古遗址公园,但它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史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屯堡文化遗址及其所在的安顺市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极具发展潜力。

三、文化价值屯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贵州西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空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而屯堡文化内部的三座墓群(即南沙桥墓群、蒙竹寨墓群、永田墓群)则十分引人注目,也是当地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屯堡遗址第一阶段,三枚玉璋的发现,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挖掘高昂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开发提供遗产价值的担保,并保护文物不被破坏。

四、旅游发展安顺市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西江千户苗寨、屯堡遗址公园等重点文化和自然景点为基础的旅游格局,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之一。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
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一直受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

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能够较系统和完整地保留至今,形成独具的区域性特征。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不同的村落、家族和个人在遵循同样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方面作出了如此一致的共同选择,从而以一个区域整体性定格在黔中安顺呢?本文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将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放在当时独特的族际关系中进行历时性的探讨。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源于明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略,源于明王朝集团性军事移民。

“调北佂南”、“调北平南”、“调北填南”引发大量汉民族移居安顺,构成了早期的屯堡人。

屯堡人将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多元文化生境中,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又不断的吸取周边族群的文化养分,建构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区。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傲立于西南600多年,以其独特性彰显于世。

其独特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庞大的屯堡族群;经济上重农耕,善工商;住居格局上自然与历史高度契合;服饰上承袭了江南风格;语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孤岛;艺术上表现出高度的自组织性;习俗中蕴含浓厚的祖先崇拜;社会结构上呈现出显著的血缘与地缘同构性。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实质上是建构型的汉族移民文化区。

从其历史形成过程来看,屯堡文化区域经历来了600多年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江南文化的一次平移,而是屯堡人将母源地汉文化移植到安顺后不断建构起来的,因而是建构型文化区。

从其文化表征来看,安顺屯堡文化区域保存了大量的母源地文化特质,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安顺屯堡文化区属于汉族移民文化区。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 )九 溪 屯 堡 一
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同年被 安顺市 人民政府批
准为市级 屯堡文化 风景名胜 区 ;目前 .云山屯、本寨正 在向建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之处 ,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 自 设部 申报全 国历史 文化 名村 。 然村寨 ,也是集 中体现屯堡文化精髓 的所在。 九溪村是一个很典型的防御性村 寨。九溪村外的小 李山上
的介绍。 堡就趋 向合二 为一 了 .所 以这种戍边垦 田的建筑聚落环境就被
屯堡文化始于 明代 .明代是历史上往黔 中最 大规模移 民的 称之为 “ 屯堡 ” ,而 这些戍边军人的后裔就叫做 屯堡人 ” 。 时期 。 因西 南元朝 藩王梁 王举兵 叛乱 ,朱元璋在 洪武 十 四年 除了军队及家属的移 民迁徙 , 明王朝还从从 中原 、 湖广 、 江
证军 队屯 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习俗 ,好似一种活在今天的历史文化 化石 ,极具文化研究与文
在当地有 屯村寨 与 ” 堡村寨 ”之分 .它们的功能侧重 化审美价值。

1 4—— 审美论坛
寨、雷屯 、小山寨 等八 个屯 堡村 寨组 成 ,是明初征 南大军屯 驻


安顺屯堡的地域分布 状况
的核心 区。占地 约 1 平 方公里 。整个 屯堡 区域 内山峦起伏 、绿 1
就地域而言 贵州安顺地区最具屯堡 文化 的代 表性 被统 树叠 嶂、溪流 环绕 .自然环境相 当优 越 ,可见 当时风水 堪典 对 称为 “ 安顺 屯堡 文化 区” 。这一区域在 当时戍边屯田时形成的屯 屯堡选址 的影 响。青 山绿水 间, 个村寨分 布有序 . 密得 当 . 八 疏 堡村寨相 对集 中 ,可能 主要 考虑 到戍边军 队的相 互响应 以及 生 既相 对独 立又有着呼应 ,既可各 自为战又能彼 此为援 ,形成了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

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正文: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

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

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一、屯堡溯源屯堡人是对居住在安顺、平坝、镇宁等地明代屯军后裔的专称。

而以屯堡人为载体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是对江南汉文化的延续与展。

“屯堡”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安顺府署纂修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郡民皆寄籍,唯寄籍有先后。

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

当时之官如汪可、费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可见,安顺屯堡追溯其渊源都与明初朱元璋在贵州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朱元璋称帝建立新王朝后,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盘踞云南,不愿归附。

为了达到经营西南边疆,重点控制云南的目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水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等为大将,统率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并取得胜利。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云南已克......至只霭翠(贵州宣慰使)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为确保经营西南,明朝在西南地区大设卫所。

安顺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的军事战略要地。

安顺经营得当,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同时还可拥兵威服各少数族。

因此,明洪武十五年在贵阳置贵州都指挥使,统领十八卫二所,其中贵阳以西的六卫就有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四卫的治所在安顺境内。

随着卫所的大量设置,军士们奉命控扼要地,广开屯田以自给,这批屯军及家属从此落籍贵州安顺一带。

因此,明初在安顺军事屯田的军民,是现今屯堡人形成之渊源,但是构成屯堡人群体的绝不仅是调北征南军民的后裔,它还包括后来以调北填南等方式进入屯堡区域的移民。

二、屯堡文化的界定屯堡人的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南,尽管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今天的屯堡居民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江南汉族文化内容。

军事行动的展开使汉文化落地生根,形成了我们今天在安顺地区看到的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

关于屯堡文化,学者界定不一,翁家烈先生如此定义说:“屯堡文化是古代汉文化在贵州的一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对贵州历史文化的作用,通过屯堡人的这种特定的载体来实现展开”。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杜应国屯堡文化研究概述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

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

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

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

(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

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

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

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

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摘要本⽂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思想等⽅⾯,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化”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

⾃元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

明初平定云南的30万⼤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驻守。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屯堡移民聚落。

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遗风。

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我保护及随时调节⾃我适应机能,形成⼀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今的屯堡聚落及其⽂化,也形成了与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

屯堡建筑中对⽯材运⽤极⼴,基础、地⾯、墙体、外窗、⽯库门、排⽔、屋⾯,⼏乎所有室外部分都⽤⽯材建成。

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头的路⾯⽯头墙,⽯头的⽡盖⽯头房,⽯头的碾⼦⽯头的磨,⽯头的板凳⽯头的缸”,置⾝其中,⽬光所及⼏乎完全是⼀个⽯头的世界。

2.2.1安顺⼀带多⽯⼭,少茂林。

⽯材薄厚多样,岩⽯开采不需⼗分复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筑居。

屯堡军民涌⼊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这种以⽯筑居的形式。

屯堡建筑也采⽤当地的⽯材,以代替砖、⽡,甚⾄⽊料部件,再以传统的⽊结构体系⽀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脉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2.2.2虽然⼤量使⽤⽯料,屯堡建筑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构建筑,其建筑结构和中国传统⽊结构建筑⼀脉相承,为南⽅普遍采⽤的穿⽃式或穿⽃抬梁混合结构,即⽊结构承重⽯材围护的建筑结构。

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一、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屯堡文化是指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地区特有的一种壮美的农村文化。

它以屯堡村落建筑为代表,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形态,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1. 传承千年的建筑风格屯堡文化的建筑以屯堡寨楼为主,这种寨楼特别适应当地山地平原与水域分布不均匀的地理环境。

寨楼在历史上承担着防御和居住的功能,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对于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屯堡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屯堡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祭祀活动、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展示了古老的乡村文化风貌,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屯堡文化作为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通过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屯堡文化的当代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屯堡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当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挖掘和开发屯堡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也有助于提升屯堡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 丰富文化休闲生活屯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表演等,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3. 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屯堡文化区域是安顺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贵州省内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盛,屯堡文化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研究拟对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历史进行考察,旨在深入探究该区域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对安顺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目的1.探究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背景;2.考察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价值;3.分析屯堡文化区域对安顺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当地文化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包括历史记录、考古成果、学术研究成果等,对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归纳,了解该区域的整体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屯堡文化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和旅游服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深入接触当地人民和游客,获取他们对该区域的认知及其对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等信息。

3.专家访谈法: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屯堡文化区域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从中获取宝贵的专业见解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结论和分析。

四、研究意义1.对于地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2.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3.对于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预期结果1.深入了解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2.探究该区域在安顺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4.为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701.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初探

1701.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初探

1701.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初探梁洁黎小雪摘要:安顺屯堡文化是明朝“调北征南”与“调北填南”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历经六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国内目前最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

但屯堡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其自身发展存在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同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缺乏衔接、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屯堡文化发展庞杂而零散、开发模式同一化等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

并且各屯堡村寨各自为政地对屯堡文化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各村寨之间形成内部竞争。

这已成为屯堡文化整体保护和发展的障碍。

本文在诸多屯堡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史籍阅读与田野调查的方法,试图以遗产廊道的方法,使屯堡文化形成一个统一发展的文化整体,同时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保护的良好结合。

关键词: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构建1.引言1.1遗产廊道的概念遗产廊道是基于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与绿色通道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是遗产区域保护的主要形式,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集合了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的线性景观,既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是规划修建的将单个遗产节点串联起来的线性廊道,并进一步发展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1.2构建遗产廊道的意义遗产廊道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通过遗产廊道可以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整体,客观历史地看待和认识遗产,有效地还原同一大主题下的原有历史风貌,将遗产文化保护与经济性、生态性、休闲、教育等多功能融为一体。

通过集聚效益,将同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保护发展整体。

1.3遗产廊道的特点(1)线性景观这是遗产廊道同遗产区域的决定性区别。

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祖 平 滇 ”,又 称 “调 北 征 南 ”。 这 些戍 边 者按 历 代 所 的 文化传 承 链 条 出现 了断裂 。
推 行 “三 分 守 城 ,七 分 屯 种 ” 的屯 田制 度 ,把 作 为
二 是新 兴 传 播媒 介 的 出现 ,人们 足 不 出户 就 可
凰 文化与风物
享 受 到 丰 富 多 彩 的文 化 娱 乐大 餐 。 “地 戏 ” 这 种传 访调 查 ;二 是 利 用 每 年 开 展 的 “校 园文 化 活动 ”,
工 匠 手 艺 等 带 到 了这 里 。 安顺 屯堡 人 系 明代 屯军 的后 裔 ,他 们 大 部 分是 来 自中原 和 江 南 各 省 ,因 此 随着 他 们 的 迁移 带 来 的 江 南 文 化 也逐 渐地 成 为 这 一 区域 的主 导 文 化 ,使 得他 们 在服 饰 、语 言 、建 筑 、 习俗 文 化 等 方面 都 与 周 围 少 数 民 族 以及 汉 民族 有 着 明显 的 区别 ,形成 了珍贵 而 又独 具 特 色 的 “屯堡 文化 ”。
到 了西 南 边 陲 地 区 安定 稳 固 的 重 要 性 。 由于 贵 州 发 广 泛 而 深 入 地 推 进 ,全 省 交 通 设 施 、通信 设 施逐
是 连通 云 南 的 战 略要 地 ,于 是 朱 元璋 下 令 从征 南 大 渐完 善 。 屯堡 人 为 了追 求 更 好 的物质 生活 ,年 轻 人
转 行 或 外 出}TT ,村 里 的地 戏 表 演 者 大 都 是 临 时 演 文 化 中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资 源 ,同 时还 能 增 强后 代 对
传 承 面 临 很 多 困境 。 本 文 对 安 顺 屯堡 文 化 进 行 详 此 地 。 这 些 被 征 调 而 来 的 农 民 、工 匠、商 人 等 来 到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美,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屯堡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经历三千年的历史变迁之后,屯堡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格。

在这里,古代川滇文明和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屯堡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

据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安顺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屯堡文化的独特性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在欣赏屯堡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和感受屯堡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高我们对屯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强了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屯堡文化的保护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投入,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当地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屯堡文化。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对于当地居民和游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屯堡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应该和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进屯堡文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屯堡文化和旅游业能更好地发展,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评价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评价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评价张定贵(安顺学院政法系贵州安顺561000)[摘要]屯堡文化作为汉民族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受到了国内外的较多关注。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旅游吸引物、开发条件和经济社会效益三个层面对作为旅游资源的屯堡文化进行分析评价,意在供从事屯堡旅游研究和实务工作的相关人员有所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定性分析;资源评价【中图分类号]:C,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310(2010)03—0055—05A bs t r ac t:The anci en t m i li t ar y out pos t s cul t ur e,髂a s peci al r egional ph e nom e no n of H an,at t r ac t s m uch at t ent i on i n a nd out of C h i na.Thi s paper,i n a qual i t m i ve w ay of anal ys i s,eval uat e s t hi s ki nd of cul t ur e f r o m t hr ee l evel s:t he t o ur is t at t r a ct i ons,devel opm ent condi t i ons a nd s o c i al a nd ec ono m i c benef i ts.I t ai m s at enl i ght eni ng som e r el ev ant per sonnel w ho al e e ngaged i n t he anci ent m i li t ar y out po s t s t our i s m a nd Cal l be us ed f or r ef e re nce.K e y w or ds:t he anci ent m i li t ar y out po s t s cul t ur e;t our i s m r es our ces;q ual i t at i ve anal ys i s;r es our ces eval uat i on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省安顺市屯堡地处贵州西南部,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

近年来,屯堡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对推动当地经济和促进屯堡文化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屯堡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贵州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屯堡人民曾与革命先驱一起奋斗,为中国革命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屯堡文化作为贵州重要的革命文化遗产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保护。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屯堡文化,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屯堡地区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通过修缮和保护历史遗址、古建筑等,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也让游客有机会亲身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次,屯堡地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革命题材的展览、戏曲表演、传统文化节庆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加,提高了屯堡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旅游发展方面,屯堡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风景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屯堡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古老的山川和河流,还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这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屯堡地区也注重开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将农业、乡村风貌、乡土文化等融入到旅游体验当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除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屯堡地区还注重开发旅游产品和推广旅游特色。

例如,引入国内外知名旅行商和旅行平台,通过组织专题推介、发布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屯堡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进行宣传,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同时,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屯堡地区与周边地区合作,形成了一些旅游线路,打造了一些旅游品牌,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选择,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总体而言,贵州安顺屯堡地区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举办文化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举措,屯堡地区既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安顺典型民居特色

安顺典型民居特色

探析安顺典型的民居特色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不但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信仰,而且各民族的居民住房也各具特色。

本文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谈谈安顺市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并此基础探讨安顺屯堡文化的起源、屯堡民居建筑特色和对屯堡文化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民居;起源;发展;保护安顺位于我国贵州省中西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东邻省会贵阳、西靠六盘水、南连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地区。

全市人口大约267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

安顺土地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交通发达。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又赋予安顺迷人的自然风光,例如,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神秘的花江大峡谷、奇异的水上石林、绝妙的龙宫、夜郎洞等,这些自然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

安顺不仅有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人文风景和文化名胜区,而且安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屯堡群落),更是贵州西线旅游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西南一代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屯堡人和屯堡文化的起源“屯”有聚集的意思,是把有些东西聚集起来,“堡”是城堡,具有围合保护之意。

安顺为黔之腹地,是历史上历次移民迁徙的交汇处,据史料记载,从大明王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定云贵两省的一些部族叛乱,以便控制西南边陲,为他一统中原做准备,曾派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太祖平滇”的战争,战事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并未彻底制服西南。

之后朱元璋一直担心云贵部族的反叛之火会再度燃起,威胁大明王朝的江山,于是又采纳大臣的意见,以“征南”或“填南”的方式把中原、江南的大批农民、工匠、役夫移入安顺,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汇融合,他们进入安顺的同时也把中原、江南的农耕技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带入了安顺,于是这些人开始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耕作、生活。

此外,朱元璋为了巩固战争,又在当地设置官吏、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和家属一起与当地人立寨安居,从而形成了“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这种独特的安顺屯堡。

浅谈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安顺屯堡文化

班级:09公管姓名:罗燕学号:200910114070浅谈安顺屯堡文化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也许你会很好奇,中国怎么会还有一种叫“屯堡人”?是的,贵州的安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而且仅仅是贵州安顺才存在。

他们和汉族相似但是又和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屯堡人现在也就成为绝无仅有的文化。

(一)、屯堡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连疆地区的统治。

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

明洪武14年,朱元璋钦令颖川侯傅友德将军率30万大军进行征南,一举剿灭梁王,平定了西南边陲,屯堡人的祖先就是当年南征的将士及家眷等。

战事平息后,为了“永固江山”,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并将这些军士及其眷属留驻贵州,屯戍于此,至今已六百余年。

他们在黔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其后裔被称为“屯堡人”,。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

《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

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数万人之多。

沧海桑田,而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此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天龙屯就是其代表。

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就是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安顺屯堡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

于是,终于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全面了解屯堡文化的独特形态和深邃内涵。

一、什么是屯堡文化明代以来,历史的风云把安顺卷入了纷飞战火之中。

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时任普定路土知府的适尔归顺了明王朝。

第二年改设普定府,适尔任知府。

适尔死后,安锁继任。

当时,元朝势力仍盘踞云南,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不服从明王朝统治,胁迫安锁反叛明朝,并斩杀明朝派来的使臣,这激怒了明朝皇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

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陇大寨,当年叫傅家大寨。

距傅家寨不远的平坝白云区肖家庄,是先行官肖缓的治所。

征南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克普定,安陆侯吴复和顾成斩杀梁王派来的将军金容刀,生擒安锁,安顺一方战事初平。

紧接着两路大军直捣云南,元梁王败死,战事结束。

但没几年,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兵第二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顺屯堡文化资源探析
安顺屯堡文化因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等原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其旅游开发不仅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

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标签:安顺;屯堡文化;文化特色
安顺屯堡文化是“屯堡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的条件下形成的,“屯堡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民国年间的民国《平坝县志》,名曰屯堡者,屯军驻地之地名也”。

明洪武十五年,在平定云贵高原的叛乱之后,为避免云南等地的反叛势力再次崛起,朱元璋把军队留下屯兵驻守,这样一来广大来自湖北、安徽、南京等地的军队就沿着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建立卫所驻扎下来。

但是在贵州这种地广人稀的山区,靠赋税是解决不了30万大军的供养问题。

因而开始实行“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的屯田制,军队按三七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在城市,七成的军队在农村屯耕,战争时军队就拿起武器战斗,闲时就到田里劳做,军屯的推行解决了边区及内地军队的粮食问题。

与军屯同时开展的还有有民屯和商屯,民屯是为了解决民食,商屯是为了满足军国之需。

由于朝代的的更替,明朝后期的军屯制度难以实行下去,制度消失但是地名依然存在,因而后期就以地名来称呼军屯的后代。

《平坝县志》中记载到“迨屯制既废,不能再以军字呼此人种。

惟其在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住居民而被名之为屯堡人”。

600多年来屯堡人一直固守着祖先们移民时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带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屯堡文化。

一、民居建筑
贵州地型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

聪明的屯堡人充分的利用所具有的优势就近取材,将随处可见的石头加以加工做成建房所需的材料和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石头的价值在屯堡人的生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石块建造的房屋不仅冬暖夏凉,且具有牢固和军事防御的效果。

除开每户的房屋建筑具有特色外,屯堡的村寨的布局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性,每个村寨都是由一条主道和几条分道构成,主道把各分道串联起来,并且各分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干道,加上外围的围墙、碉楼和城门就形成了一个城堡式的带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建筑规模。

屯堡的民居建筑中渗透了江南民居合院的建筑特点,每户建筑都是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个整体的庭院,户户之间有门相通。

村寨的布局构造间体现了屯堡的军事的防御保护思想。

如安顺市平坝县天龙村、大西桥镇九溪村及七眼桥镇的云屯等。

二、独具特色的民众服饰、发饰
屯堡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妇女的着装和发饰。

屯堡人的祖先主要是从江南等地迁移而来,其服饰和发饰具有一定江南文化特色。

屯堡妇女的衣着服饰主要是大襟宽袖的长袍,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有时会根据年龄和季节而变换。

除开长袍,屯堡妇女多会在衣服的腰部围以围布或是腰系棉、麻制成的腰带。


穿尖头平底绣花鞋,其服饰成为“凤阳服”。

屯堡妇女的发饰也极其的富有特色,通常已婚的屯堡妇女都会将头前的头发平梳至脑后,两侧的头发往下梳以遮住双耳呈U字形,发尾捻成绺状从耳后向后脑梳去与其余的头发一起绾成一个髻,罩于马尾编制而成的圆形发网中,插与银质和玉石的发簪。

额上髻下围以一圈四指宽的白布头巾,称为“凤阳头”。

而未婚的女性则是简单的将长发辫成独辫至于脑后。

三、语言文化
虽地处现代文明的包围圈中,屯堡的语言文化依旧保护完好。

与周围的汉族语言不同的是:其一,屯堡语言的中伴有大量的儿化音和卷舌音,其二,屯堡语言的发音腔调上的不同。

屯堡的语言和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在阴、阳、上、去四声有较大差异。

例如屯堡人在说“吃饭”的“吃”发音伴有浓厚的卷舌音,再例如屯堡语音中的“一”“七”“八”“不”“日”“月”等通读阳平。

因而又被称为“二铺话”“堡子调”等。

其发音的特殊性在平时的交流中,很容易就能辨别屯堡方言。

四、民俗文化
屯堡文化中的地戏又叫“跳神”,属于中国傩文化中的军傩,最初是随着调北征南的军队进入贵州发展而来的。

起初地戏只是最为军队出征时的一种表演活动,后经六百多年的不断沿袭和演变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

地戏的表演时间大多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前后或是春节期间(如在“抬汪公”活動时就会有跳地戏表演)。

地戏的设备工具要求简单,只需一块平坦宽广的空地外加一锣一鼓和木质的短刀长枪。

地戏表演时表演者身穿长衫,面带俗称“脸子”的面具,腰围战裙背上再插上几面小旗。

在众人接腔的伴唱及锣鼓声中,手持长刀短剑在圆形的范围内不断的进攻和防御,脚步以三五步为限,场景虚实结合、效果逼真、形神兼备。

描绘出一系列战争的场景,让人深入其中,流连忘返。

抬汪公:作为屯堡人春节庆祝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文化的活动内涵已由单纯的文化沿袭上升为本民族的精神寄托。

几乎每个屯堡的村寨都有“汪公庙”,但祭祀的形式不一。

多数屯堡村落选择在正月十六日到汪公庙祭祀,而“抬汪公”的活动现在只有在大西桥镇的鲍家屯、吉昌屯、狗场屯等地比较盛行且形式内容多样、场面隆重而热闹。

三寨的举行活动时间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七、十八、十九。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桂晓刚.试论贵州屯堡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1999(03):78.
[2]调北征南[EB/OL].2017-09-25:http:///link?url=_mX_4oNxOT8TbCv5G5K13xfGJcd7Kpg2ttibJo-TC4qBmNQsLT58ytrrPzDnl6 pUaIoav93HBfFRCGPTmfPkP_
作者简介:谯丽娟,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万江敏,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