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贵州安顺云山屯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
贵州安顺云山屯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Benzhai Village, Yunshan T own, Anshun, Guizhou■ 王 永 WANG Yong【摘 要】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本寨村作为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传统村落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寨起源于屯田制度,大量南迁的商人、匠人在安顺地区屯田自养,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从选址到单体的营建,都极具地方特色,这对于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山屯古建筑群;本寨;传统建筑;营建特征【Abstract 】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Benzhai Village, Yunshan Town, Anshun, Guizhou, a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village relic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e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The Benzhai Village originated from the Tuntian (Militarized Farming) system, a large number of merchants and craftsmen moving south moved to the militarized farming zone in the Anshun area, and formed a unique militarized farming fortress culture, they all ha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site selection to individu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nzhai Village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 ancient buildings in Yunshan town, Benzhai,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features王永,安顺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它起源于明代,是明代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的结果。
屯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屯堡村寨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石板、石块、石瓦、石巷、石井、石板路等,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坚固、耐用、美观等特点。
2. 民间艺术丰富:屯堡文化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地戏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民俗风情独特:屯堡文化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屯堡人的服饰保留了明代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语言特色鲜明: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
这种语言特色是明代官话和江南水乡语言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对屯堡村寨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2. 创新发展屯堡文化:通过举办屯堡文化节、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升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论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屯堡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我国明代时期在贵州安顺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
浅谈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的特点
浅谈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的特点资环系09房产班姓名:周晓昀学号:200907042046 摘要:屯堡文化以安顺为中心,方圆近百里的地域内,平坝、普定、镇宁、紫云、广顺、长顺等县都分布着屯堡村寨,在这些屯堡里居住着一群至今仍保留明代江南汉族习俗的人群——屯堡人,数百年来由于大山的阻隔和与少数民族军事、文化心态的对峙,使屯堡人这群特殊的明代汉族移民至今仍未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也由于他们数百年所形成奇特汉族部落集团的自我优越的封闭心理,也未能和发展迅速的主流汉族文化交融。
传统道德价值观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观念,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并以此协调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规范个体的行为。
在多种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民族地区,随着原有的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体系被打破,其传统道德价值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关键词:屯堡文化建筑文化价值观屯堡建筑“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
这一段精辟的民间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头魅力。
走入屯堡寨中,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
石头构筑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屯堡,屯堡人把石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一个典型的屯堡就是对“石头生命”的完整诠释。
屯堡人的石头寨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把防御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采用贵州山区随处都有的石灰岩薄层进行建造,坚固而耐久。
每个典型的屯堡村寨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石头单体建筑和石头群体建筑的完美结合从至今仍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屯堡原始村落来看,村落布局多采用中轴线分割布局和点线分割布局。
点线分割布局最具有典型特点,这种布局形式以寨中央空坝为点,向外辐射出纵横交错道(线),巷道把民居分割成一片一片(面),构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
在狭长深邃的巷两端做有可供御敌的门;每条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互相形成整体防御。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同年被 安顺市 人民政府批
准为市级 屯堡文化 风景名胜 区 ;目前 .云山屯、本寨正 在向建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之处 ,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 自 设部 申报全 国历史 文化 名村 。 然村寨 ,也是集 中体现屯堡文化精髓 的所在。 九溪村是一个很典型的防御性村 寨。九溪村外的小 李山上
的介绍。 堡就趋 向合二 为一 了 .所 以这种戍边垦 田的建筑聚落环境就被
屯堡文化始于 明代 .明代是历史上往黔 中最 大规模移 民的 称之为 “ 屯堡 ” ,而 这些戍边军人的后裔就叫做 屯堡人 ” 。 时期 。 因西 南元朝 藩王梁 王举兵 叛乱 ,朱元璋在 洪武 十 四年 除了军队及家属的移 民迁徙 , 明王朝还从从 中原 、 湖广 、 江
证军 队屯 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习俗 ,好似一种活在今天的历史文化 化石 ,极具文化研究与文
在当地有 屯村寨 与 ” 堡村寨 ”之分 .它们的功能侧重 化审美价值。
一
1 4—— 审美论坛
寨、雷屯 、小山寨 等八 个屯 堡村 寨组 成 ,是明初征 南大军屯 驻
一
、
安顺屯堡的地域分布 状况
的核心 区。占地 约 1 平 方公里 。整个 屯堡 区域 内山峦起伏 、绿 1
就地域而言 贵州安顺地区最具屯堡 文化 的代 表性 被统 树叠 嶂、溪流 环绕 .自然环境相 当优 越 ,可见 当时风水 堪典 对 称为 “ 安顺 屯堡 文化 区” 。这一区域在 当时戍边屯田时形成的屯 屯堡选址 的影 响。青 山绿水 间, 个村寨分 布有序 . 密得 当 . 八 疏 堡村寨相 对集 中 ,可能 主要 考虑 到戍边军 队的相 互响应 以及 生 既相 对独 立又有着呼应 ,既可各 自为战又能彼 此为援 ,形成了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
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正文: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
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
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摘要本⽂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思想等⽅⾯,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化”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
⾃元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
明初平定云南的30万⼤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驻守。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屯堡移民聚落。
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遗风。
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我保护及随时调节⾃我适应机能,形成⼀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今的屯堡聚落及其⽂化,也形成了与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
屯堡建筑中对⽯材运⽤极⼴,基础、地⾯、墙体、外窗、⽯库门、排⽔、屋⾯,⼏乎所有室外部分都⽤⽯材建成。
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头的路⾯⽯头墙,⽯头的⽡盖⽯头房,⽯头的碾⼦⽯头的磨,⽯头的板凳⽯头的缸”,置⾝其中,⽬光所及⼏乎完全是⼀个⽯头的世界。
2.2.1安顺⼀带多⽯⼭,少茂林。
⽯材薄厚多样,岩⽯开采不需⼗分复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筑居。
屯堡军民涌⼊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这种以⽯筑居的形式。
屯堡建筑也采⽤当地的⽯材,以代替砖、⽡,甚⾄⽊料部件,再以传统的⽊结构体系⽀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脉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2.2.2虽然⼤量使⽤⽯料,屯堡建筑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构建筑,其建筑结构和中国传统⽊结构建筑⼀脉相承,为南⽅普遍采⽤的穿⽃式或穿⽃抬梁混合结构,即⽊结构承重⽯材围护的建筑结构。
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一、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屯堡文化是指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地区特有的一种壮美的农村文化。
它以屯堡村落建筑为代表,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形态,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1. 传承千年的建筑风格屯堡文化的建筑以屯堡寨楼为主,这种寨楼特别适应当地山地平原与水域分布不均匀的地理环境。
寨楼在历史上承担着防御和居住的功能,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对于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屯堡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屯堡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祭祀活动、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展示了古老的乡村文化风貌,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屯堡文化作为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通过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屯堡文化的当代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屯堡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当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挖掘和开发屯堡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也有助于提升屯堡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 丰富文化休闲生活屯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表演等,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3. 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文化安顺》史话沧桑垂花柱:屯堡老建筑特色装饰之一2019年第118期(总473期)
《文化安顺》史话沧桑垂花柱:屯堡老建筑特色装饰之一2019年第118期(总473期)垂花柱:屯堡老建筑特色装饰之一任君黎在屯堡,老石头房子是时光穿越大明王朝留下的主体记忆之一。
屯堡老房子的外围,如果除却石头之外的装饰,不谈石柱础,不扯石花窗,不聊石门对及门枕石,那么屯堡老建筑中自成体系的特色部件,最能体现其建筑风貌的,当属屯堡小合院二门上的垂花柱。
有它,便仿佛可在若隐若现中,倾听到裹挟着明清风雨的讲古,领略到属于屯堡历史的那一份厚重。
本寨屯堡建筑朝门上的垂花柱李立洪摄屯堡使用垂花柱的建筑不算多,以大村中富庶人家的小合院为首选。
小合院的主人一般精于持家理事,或营商有道儿孙稠密,或于村寨中置有良田数亩勤于耕种,年积月累家底殷实。
小富后主人对一家人的生活私隐以及安全方面有了意识上的看重,在小合院向外一侧安装起另一道门,这道门比较厚重牢实,也是民间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
小合院的门在屯堡称“攒边门”或“朝门”。
在屯堡村寨中,能雕建有垂花柱的人家一般在村中财富或人丁上数一数二。
垂花柱下的门被大家封贺为“朝门”,这种以“朝门”称呼一户人家的叫法,透露出对勤劳致富者的仰慕及敬重。
朝门白天开启,供小合院内的人及牲畜通行,夜间关闭,有安全防卫的作用。
垂花柱则是小合院二门上最显眼的装饰造型。
本寨屯堡建筑朝门上的垂花柱李立洪摄二门的位置在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内外分界。
拿屯堡老话来说,小合院里的屯堡人家追求一种框一方天地的私密“掩拢”。
掩拢二字从字面上理解,“掩”即遮掩遮蔽,有关、合的意思在里面;“拢”即凑起拉拢,使之不松散不离开。
屯堡垂花柱通常出挑于小合院的屋檐下,是小合院院门前檐悬空处向外一侧的梁头下的倒悬短柱,柱头向下,垂顶处跟中国传统合院中的院门雕饰风格同出一辙,有莲瓣、花萼、祥云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
垂花柱这种特有的院门装饰风格,旧时在屯堡及华夏民间有“占天不占地”的说法,很符合节约用地的使用理念,能让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扩展实用面积。
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
其他 房屋建造 得更 高大 , 装 修更精美, 在木制 的窗棂、 门
簪 上 雕刻 着 许 多 象 征 吉祥 如
头和江南 民居建筑的式样在这里达成默契 : 寓变化于 规整之 中, 寓轻 灵于厚重之 中, 形成如诗如画的江南 水 乡风情 。
.
意 的图案 。院落中间通 常设 置 天 井 ,是 用 一 尺 厚 的石 头
拼成 , 院落 四周 有雕 刻 着 “ 古
老钱 ”、 蝠等 各 种 图案 的水 蝙
2 中原儒家文化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 屯堡先民作为中原移 民深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 相
漏 。这些 内部 装 饰 使 屯 堡 民
比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来说, 文化层次要高。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 说, 具有一定的优越感, 使得他们 以 自己的
御 、 卫 、 住 为 一 体 的封 闭军 事 单元 。据 当地居 民 守 居
图 4 山堡 险峻地 势 依
封 闭 性 防 御
体 系 ( 图
34 - )。
() 地 2平
堡 营 建 也 极 图 3 固的城墙和 屯 门 坚 具防 御性 : 通
常 寨 前 寨 后 有 山 体 , 以 可
主帅傅友德是安徽宿州人 , 其左右副将蓝玉、 沐英都 是安徽定远人,留守安顺 的主将顾成是江苏江都人,
他们 手 下 的兵士 大 多是江 淮 子 弟 。 这些 屯 田戊 守的大
明将士从 中原带来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农耕方法、 建
相形成整体防御, 使敌人进入巷 中就如进入 了迷宫一 筑技术、 经商贸易、 饮食习俗等 。 般 。例 如 , 天龙堡 有 个 叫 “ 在 九道 坎 ”的小 巷 , 蜿蜒 曲 屯堡 村寨 在选 址上 折, 要经过前后九个石坎才能到居 民家 中, 使得敌人 十分讲究风水, 多在依山 还 没 来 得 及 进 入 便 有 可 能 被 消 灭 (图
贵州安顺本寨屯堡的防御文化特征研究
贵州安顺本寨屯堡的防御⽂化特征研究2019-06-08摘要:本寨屯堡作为明朝初年“调北征南”平定云贵地区之后实⾏屯⽥制的产物,因为历史与社会原因,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封闭发展的⽂化环境,保留了较为浓厚的防御军事⾊彩。
介绍了本寨发展的历史背景,描述了本寨的选址特⾊,分析了它独特空间布局形态,同时也对屯堡⼤院内的空间营造做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安顺屯堡;军事聚落;江南移民;防御性Abstract:Throughout 600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society, Benzhai Tunpu, the production of Station farm system after conquering the Yunnan and Guizhou regions by tuning north and levying south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became a relatively closed culture where there remained the feature of defens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location of Benzhai, analyzed its special space layout, and simultaneously, briefly analyzed its internal structure.Key words:Anshun Tunpu ; military settlement ; Jiangnan immigrants ; defense中图分类号:TU-0 ⽂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4-4144(2016)-11-92(5)本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南,沪昆铁路、贵黄公路、沪昆⾼速三线相交的东北,及贵阳以西80公⾥,安顺市城区以东18公⾥,七眼桥镇政府南⾯6公⾥处,距清黄⾼速公路收费站仅10余公⾥(图1)。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
---------------------------------------------------------------最新资料推荐------------------------------------------------------我眼中的屯堡建筑我眼中的屯堡建筑在祖国西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与本地人不同,也与我们不同,他们被本地人称为屯堡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屯堡文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服饰,也有格格不入的建筑,他们过着自己的屯堡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屯堡,一起去看看屯堡人的生活,他们那独特的建筑。
说起屯堡,我们不得不说说它的历史,它的地理关系。
在明朝时代, 1371 年至1397 年这 27 年间,明王朝在贵州共设了 24 个卫 132 个千户所及 2 个直隶千户所。
进入贵州的卫所官兵,不下 20 万人,加上军属,不下 70 万人。
作为滇之喉,黔之腹的安顺,既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又可扼控当时较大的水西土西势力。
在明王朝眼中堪称黔之脊背,使安顺成为贵州屯堡最为集中的地区,使屯堡村寨多达 300 余个,人口 10 万之巨。
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新皇朱棣派顾成为大将,统兵五万屯驻贵州建立贵州行省。
[1]因此,在这独特的环境下,就形成了独特的屯堡建筑文化。
说起屯堡建筑,这是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共同的产物,也是屯堡人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智慧的结晶。
1 / 3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屯堡建筑的实用性,作为平定西南、守卫西南而留下来的屯堡人,他们的建筑自然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以土石结构的建筑自然能最大化的抵御外敌,也能减少战争所带来的损失。
同时,土石建筑也很稳定,但在屯堡建筑的内部,仍沿用木质结构,所以,屯堡建筑是木石混合结构的建筑。
其次,地理自然环境是形成屯堡建筑的重要因素。
在黔中地带的安顺地区,受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影响,这一带地区多石山,少树林。
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多裸露在地表,便于开采,而且在当时,安顺地区作为西南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被誉为滇之喉,黔之腹,是当时中国的南大门,地位非常重要。
安顺屯堡文化资源探析
安顺屯堡文化资源探析安顺屯堡文化因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等原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其旅游开发不仅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
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标签:安顺;屯堡文化;文化特色安顺屯堡文化是“屯堡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的条件下形成的,“屯堡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民国年间的民国《平坝县志》,名曰屯堡者,屯军驻地之地名也”。
明洪武十五年,在平定云贵高原的叛乱之后,为避免云南等地的反叛势力再次崛起,朱元璋把军队留下屯兵驻守,这样一来广大来自湖北、安徽、南京等地的军队就沿着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建立卫所驻扎下来。
但是在贵州这种地广人稀的山区,靠赋税是解决不了30万大军的供养问题。
因而开始实行“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的屯田制,军队按三七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在城市,七成的军队在农村屯耕,战争时军队就拿起武器战斗,闲时就到田里劳做,军屯的推行解决了边区及内地军队的粮食问题。
与军屯同时开展的还有有民屯和商屯,民屯是为了解决民食,商屯是为了满足军国之需。
由于朝代的的更替,明朝后期的军屯制度难以实行下去,制度消失但是地名依然存在,因而后期就以地名来称呼军屯的后代。
《平坝县志》中记载到“迨屯制既废,不能再以军字呼此人种。
惟其在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住居民而被名之为屯堡人”。
600多年来屯堡人一直固守着祖先们移民时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带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屯堡文化。
一、民居建筑贵州地型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
聪明的屯堡人充分的利用所具有的优势就近取材,将随处可见的石头加以加工做成建房所需的材料和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石头的价值在屯堡人的生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石块建造的房屋不仅冬暖夏凉,且具有牢固和军事防御的效果。
除开每户的房屋建筑具有特色外,屯堡的村寨的布局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性,每个村寨都是由一条主道和几条分道构成,主道把各分道串联起来,并且各分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干道,加上外围的围墙、碉楼和城门就形成了一个城堡式的带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建筑规模。
安顺典型民居特色
探析安顺典型的民居特色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不但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信仰,而且各民族的居民住房也各具特色。
本文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谈谈安顺市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并此基础探讨安顺屯堡文化的起源、屯堡民居建筑特色和对屯堡文化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民居;起源;发展;保护安顺位于我国贵州省中西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东邻省会贵阳、西靠六盘水、南连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地区。
全市人口大约267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
安顺土地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交通发达。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又赋予安顺迷人的自然风光,例如,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神秘的花江大峡谷、奇异的水上石林、绝妙的龙宫、夜郎洞等,这些自然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
安顺不仅有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人文风景和文化名胜区,而且安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屯堡群落),更是贵州西线旅游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西南一代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屯堡人和屯堡文化的起源“屯”有聚集的意思,是把有些东西聚集起来,“堡”是城堡,具有围合保护之意。
安顺为黔之腹地,是历史上历次移民迁徙的交汇处,据史料记载,从大明王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定云贵两省的一些部族叛乱,以便控制西南边陲,为他一统中原做准备,曾派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太祖平滇”的战争,战事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并未彻底制服西南。
之后朱元璋一直担心云贵部族的反叛之火会再度燃起,威胁大明王朝的江山,于是又采纳大臣的意见,以“征南”或“填南”的方式把中原、江南的大批农民、工匠、役夫移入安顺,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汇融合,他们进入安顺的同时也把中原、江南的农耕技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带入了安顺,于是这些人开始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耕作、生活。
此外,朱元璋为了巩固战争,又在当地设置官吏、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和家属一起与当地人立寨安居,从而形成了“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这种独特的安顺屯堡。
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作者:张馨予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1期摘要:建筑在人类发展早期仅是为了生存而建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越来越有审美的性质,建筑艺术是精湛技术和多种艺术结合的产物,并且其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其审美的重要因素,建筑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社会意识形态和物质发展水平。
欣赏建筑艺术,除了分析它的美学特征之外,更应该理解其丰富的美学艺术思想,并从中认识到它所体现出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文章从建筑基本特征、美学思想等角度对屯堡建筑群进行美学分析,以期为屯堡建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屯堡建筑;建筑艺术;美学思想一、屯堡建筑的基本特征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少数民族,又和贵州当地的汉族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被称为“屯堡人”。
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中原地区。
明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他们的后代就是如今的“屯堡人”。
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们依然在建筑、服饰、文化艺术上保留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屯堡的建筑。
“屯堡”二字包含两层含义,“屯”指的是军队驻扎所在地,“堡”是移民与商人修建的住所。
屯堡建筑文化是六百多年来在黔中腹地形成的屯堡社区建筑,屯堡建筑带有明朝时期江淮一带徽式建筑风格,又因为受屯军性质、环境经济条件等影响,其建筑群具有粗放实用的风格特征。
屯堡村寨的选址,多在地理位置和风水俱佳的地方,向山而定,近山而不靠山,临水而不傍水,背靠大山又不依山而建,满足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时防御需求,临水而在有一定坡度的“坝子”上建造,又满足了闲时农作的生活需要,并且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山水相连、视野开阔、军事防御地势极佳的屯堡村落群像。
屯堡村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安顺屯堡建筑研究主题分析
安顺屯堡建筑研究主题分析刘 馨(安顺学院 图书馆,贵州 安顺 561000)摘 要:对安顺屯堡建筑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阐述安顺屯堡建筑研究的概况与特点、研究的主题与分类,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对策与展望。
关键词:屯堡;屯堡建筑;主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K9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062-03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文献资料视角下的‘屯堡学’建构”(2017jd122)。
作者简介:刘馨(1981-),女,贵州印江人,安顺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图书馆学。
关于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屯堡人、屯堡文化及其诸多文化事象更是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成果丰硕。
但对于屯堡建筑的关注与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对屯堡建筑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希望对下一步建设屯堡地方特色文献资料库和“屯堡学”学科建构提供一点参考。
一、屯堡建筑研究的概况黔中地区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理念,造就了独特性、唯一性的安顺屯堡建筑。
关于屯堡建筑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者已从简单介绍屯堡村寨、民居建筑走向建筑文化、美学价值、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性研究等各个层面。
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屯堡建筑实体的研究,二是屯堡建筑文化的研究,三是关于屯堡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二、屯堡建筑研究的主题与分类(一)建筑实体的研究屯堡建筑的实体研究主要是对屯堡村寨、聚落建筑群体的探讨,建筑物体形态特征、框架结构、空间布局、材料使用以及装饰手法等方面的研究。
1.聚落形态与空间布局“聚落空间是一个民族群体为了生存需要,本能地或半自觉地形成的一个既表现亲自的倾向又被赋予人类文化特点的地缘式或血缘式的‘自组织’系统。
”[1]31由于受到特定地域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聚落建筑的空间意象、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特征呈现出不同形态。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里悄悄地传承了六百年,它被当今的学者称之为屯堡文化。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西部的安顺市,这里除了有著名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之外,安顺的屯堡文化,是贵州又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
屯堡文化的形成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洪武年间,三十万征南大军入黔,战事平息后奉命屯田戍边,由此繁衍生息,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被称为“屯堡人”,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鲜明的军旅屯耕遗风,传承着明朝江淮的汉族古老文明,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在贵州省平坝县,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屯堡建筑、地戏、花灯及明代江南汉族服饰、习俗、语音、歌谣等,被众多学者、专家誉为“大明遗风”。
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睡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响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
几十万人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就这样相继聚落而成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
屯堡人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从简陋的栅栏式建筑,演变成封闭式建筑结构。
以石头寨墙或村民房墙连体,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平坝保留了屯堡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各类屯堡文化类型齐全,在黔中屯堡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天龙文化景区则是屯堡文化各种类型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
屯堡文化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一是屯堡民居。
走进屯堡村寨,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人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
二是屯堡服饰。
主要体现在屯堡妇女身上,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是民俗考古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三是屯堡地戏。
演员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展现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安顺屯堡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
于是,终于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全面了解屯堡文化的独特形态和深邃内涵。
一、什么是屯堡文化明代以来,历史的风云把安顺卷入了纷飞战火之中。
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时任普定路土知府的适尔归顺了明王朝。
第二年改设普定府,适尔任知府。
适尔死后,安锁继任。
当时,元朝势力仍盘踞云南,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不服从明王朝统治,胁迫安锁反叛明朝,并斩杀明朝派来的使臣,这激怒了明朝皇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
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陇大寨,当年叫傅家大寨。
距傅家寨不远的平坝白云区肖家庄,是先行官肖缓的治所。
征南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克普定,安陆侯吴复和顾成斩杀梁王派来的将军金容刀,生擒安锁,安顺一方战事初平。
紧接着两路大军直捣云南,元梁王败死,战事结束。
但没几年,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兵第二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水思想等方面,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土化”
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
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
自元
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
明初平定云南
的30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田驻守。
逐渐形成了今
天的屯堡移民聚落。
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自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
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人生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言、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
而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
南遗风。
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面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自我保
护及随时调节自我适应机能,形成一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
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屯堡聚落及其文化,也形成了
与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
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
屯堡建筑中对石材运用极广,基础、地面、墙体、外窗、石库门、排水、屋
面,几乎所有室外部分都用石材建成。
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石头的路面
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
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几乎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2.2.1安顺一带多石山,少茂林。
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开采不需十分复
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石筑居。
屯堡军民涌入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
这种以石筑居的形式。
屯堡建筑也采用当地的石材,以代替砖、瓦,甚至木
料部件,再以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支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一脉
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2.2.2虽然大量使用石料,屯堡建筑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石构建筑,其建筑结构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一脉相承,为南方普遍采用的穿斗式或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即木结构承重石材围护的建筑结构。
另一方面,选用石料作为围护也是因为石材是比较理想的防御材料,满足了屯堡民居的防御功能。
2.2.3屯堡聚落中的建筑全部采用不易受攻击的石材为主,木质材料用在室内和较少的装修上,使聚落俨然成为一个个石头城堡。
屯堡的街巷如迷宫般曲折迂回,大小巷道搭配,建筑在石墙上都开有射击孔,同时许多位于街角的建筑外墙都有很大的圆弧抹角,以利于巷战时扩大视野。
在众多的屯堡村寨中都能见到这种“诱敌深入以击之”的建筑布局形式。
防御功能成为屯堡与其他聚落最显著的区别。
2.2屯堡聚落的民居受儒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影响
屯堡聚落的民居继承了江淮汉式合院式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们的纵横向组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筑,建筑多为二层。
民居一般以石块砌墙,围合成封闭的合院院落,临街开设朝向不一的大门。
在一些以商业移民为主的屯堡中,建筑临街一面多设离地面1m左右高度的铺台,以利买卖之用。
民居楼是屯堡聚落建筑中的主体碉楼
2.2.1从分布上看每个屯堡少则二、三座,多则十余座。
如七眼桥的本寨原有碉楼十余座,现尚存6座。
碉楼往往砌筑在院落的角部,大小取决于地势高低、防御范围和经济条件,有二至四层不等,比民居建筑高出三倍左右,既可远望,又可守备,彼此间还可迅速联系。
多数屯堡中都有主要由围墙、屯门、堡门组成的防御建筑。
堡门是进入各组团的入口,在它们的前面一般有街道交叉组成的广场,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同样也是屯堡村民交往、聚会的重要场所。
2.2.2在空间组成方面,屯堡建筑空间可以分为3个层次。
一是环境空间,即是整个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地形条件。
环境空间的创造是基于聚落选址的,这在屯堡的建筑文化中更集中地体现着风水思想的影响,对每个聚落建筑的影响不一而论。
二是外部空间,即是屯堡建筑群所组成的街巷道路和场坝等,以民居之
间的街巷为主。
因为屯堡民居围合封闭的防御特点,建筑之间组成的外部空
间也显得相对封闭。
曲折的巷道和四周石墙上的射孔配合,实为巷战防守的
理想环境。
人际交往所需的公共空间一般都在堡门和寺庙等外部空间放大的
节点处。
三是内部空间,即是建筑物所围合的空间部分。
以作为屯堡建筑主体的
民居为基础可相对完整地分析屯堡建筑的空间组成和结构。
因为在思想文化
上一直延续和坚守着其文化来源地的“江南风格”,建筑的内部空间中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院落。
内部空间中的建筑部分由正房和厢房组成,在四
合院建筑中设有照房,但是,在屯堡民居中照房的利用较低,多为储藏之用。
2.3风水观念——中国人传统环境思想。
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和导向,风水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活动中直
到今天都还在产生着影响。
明清时期,风水之术大盛于江南。
屯堡聚落中的
居住者,多从这一带迁徙而来,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屯堡村落的布局选
址除了满足军事防御外,还必须满足风水形势。
屯堡一般都背靠青山,前绕
绿水。
有的村落还于水口之处建风水塔、水口寺和风水桥等培补风水之构筑。
这种远有案山可聚景,前有环水可清音,背有靠山、侧有砂山可护卫的格局,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内聚力和安全感。
3结论
安顺地区屯堡聚落集居住和军事防御以及灵活的根据自然环境分布特点为一体,体现了屯堡建筑群自身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