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张彬学号:1532118053 专业:中医内科(脾胃)
小建中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摘要:小建中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经方之一,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甘温除热,调和阴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腹痛、虚热、不寐、心悸等病症。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调和阴阳治疗不寐; 补益心脾治疗失眠四个方面,浅析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方由饴糖一升,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组成。全方阴阳双调,使脾气恢复,中气自立,故名小建中汤[1]。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条论述了小建中汤[2]: ①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0 条)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102 条)③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 条) ④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2 条) 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 条) 。
该方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健脾。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通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方法,建立起中焦之气,使补益之品达其病所起到温补脾胃,甘温除热,补益心脾,调和阴阳的作用[3]。在现代临床中,小建中汤不仅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小儿肠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治疗失眠、室性早搏等。结合近年来,国内医家对小建中汤方进行的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现对其临床应用总结四点如下。
1 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4]。其病机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脉络凝滞所致。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而引发腹痛; 或中阳不
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出现腹痛。治当温补脾胃,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意在以甘平之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味辛性温,有补中益气之功,可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又因其辛能散,温能通,对慢性消化性溃疡尤其久病入络者犹为适宜[5]。酸苦微寒之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甘平之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苦相须能缓挛急而止腹痛;辛温之生姜与甘温之大枣,可调和营卫,加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使中气自立,营卫调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脏腑得以温养,脉络气血流畅,腹痛乃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微寒、味酸,可以缓解因溃疡而引发的疼痛(有研究显示,白芍具有阻止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功能)[6]; 生姜、桂枝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饴糖具有强壮和缓解疼痛作用; 甘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7]。诸药合用可治疗腹痛及减少腹痛复发率。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肠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若出现虚寒腹痛症状者,均可参照该法进行辨证论治。
徐震[8]对脾胃虚寒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予加味小建中汤:胶饴30 g,党参15 g,桂枝10 g,芍药20 g,生姜9 g,大枣10 g,炙甘草6 g,冷水煎,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20 mg/d,螺杆菌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0.5g/d。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而且1年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万毓华[9]等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抑制胃酸、消炎、抗Hp治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辩证加减治疗,泛酸者可去饴糖,加黄连、乌贼骨、炒吴茱萸;胃脘冷痛,里寒较甚者可加理中丸;腹胀明显者可加陈皮、砂仁。治疗 4 周后,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半年后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半年后的疾病复发率。梁超[10]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胃溃疡。处方: 黄芪60g,党参30g,桂枝15g,白芍药30g,白术20g,干姜10g,茯苓15g,枳壳20g,紫苏叶15g,法半夏15g,槟榔15g,大枣20g,炙甘草10g。胃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引起,本例乃因脾胃虚寒所致。《内经》谓: “虚则补之。”故治以温中补虚,投以黄芪建中汤,助脾胃之阳,补虚缓中。
2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4]。
以起病缓慢,病情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为特征。其病机多由劳倦内伤,中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甘温除热,即“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是指以甘温之剂治疗发热属于气虚或阳虚的一种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视为甘温除热的先声。本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理论,实践于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等方,完善于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营养人体五脏六腑,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健运失职,升降失调,气血生化匮乏,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发热。治当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小建中汤中饴糖甘温建中,补益虚劳; 芍药甘酸,养血敛阴; 桂枝辛甘温通; 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益气健脾,诸药配伍,以其甘温之性益气健脾,调和阴阳,从根本消除“阴火”之源。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肿瘤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若出现上述病症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胡英[11]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人进行了观察,该病以发热、咳嗽、咽痛、痰白质粘、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 例,对照组40 例。治疗组给予小建中汤加减( 饴糖30g,芍药9g,桂枝6g,柴胡6g,枳壳6g,连翘10g,金银花10g,生甘草3g,生姜3 片,大枣3 枚) 治疗,水煎服,日1 剂,分两次温服; 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钠类药物,7天为1 疗程,服用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78%; 对照组总有效率34%。李玉清[12]认为白芍与甘草能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白芍轻用补血,重用活血,破血、破瘀,从而消除肿大的淋巴结;小建中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恢复食欲,增强后天之本。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补液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口服治疗,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且复发率明显降低。鹿秀岭等[13]认为甘温之小建中汤不仅治寒,而重在“建中”,建中就是建后天之本,甘温祛寒, 辛温宣通, 甘酸缓急化阴, 甘温除热, 为治疗气虚发热之祖方。兹以虚劳低热(粟粒性肺结核)病案为例说明之,患者午后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行,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2 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天后复诊,仍有低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