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第一节、自杀问题

一、自杀是一种社会病

1、自杀的状况

人类自诞生而来就在为自己的生存和生存的更好而努力着。人们在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延长自己的生命。例如,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提高生活质量,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来保持健康,用法律制度来保护生命的权利不受侵犯。然而世界上却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死亡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一些过死于自己手里的人甚至超过了死于他人手里的人。例如,1977年美国杀人案的受害者有2万人,而自杀者却有3万人。在某些发达国家自杀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死因,柏林15—44岁年龄阶段的人中,各种死亡自杀是第一位,比利时、丹麦、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和瑞典自杀居第二位我国每年的自杀死亡人数为20万—25万,是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3。要是单以人数死亡人数计算,中国的自杀死亡人数占第一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的相对程度是通过自杀死亡总数与总人口之比来衡量的。这个比率称为自杀死亡率,通常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一般每年自杀死亡率在9.0以下者,可以归类于自杀率较低的国家;在10.0与18.0之间者,可以归类到中度自杀率国家;而超过19.0者,可以列为高自杀率国家。自杀率和自杀死亡率是不同的。

自杀是行为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涂尔干认为,自杀即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身亡。自杀从形式上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行为方式。暴力形式有炸药自爆、撞车、跳楼、自我枪击、自焚、自刎、用锐气或钝器自毙、切腹等。非暴力形式则有服毒、绝食、拒绝治疗等。天津市对自杀的调查发现,自杀的方式主要有:社会问题概论149页的表6—1

自杀的方式城乡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与自杀时的物质条件是否具备。自杀方式前三位城市组自溺占24.7%,服药服毒占14.9%,跳楼和开煤气占14.1%。农村组服药服毒占41.7%,自溺占19.2%,自缢占15.1%,却没有跳楼和开煤气的。城市组以服镇定安眠药为主,农村组以服农药、灭鼠药为主。男性多选择自缢、跳楼、自焚、爆炸、触电、剖腹等激烈方式,而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方式。

自杀不仅仅是一个单个体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自杀,从一出现就表现为有生命、有理智的个体心理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不和谐。因此,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的居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

2、自杀的特征

对待自杀,中国在1987年前是没有统计资料的,自杀当时是间极其敏感的事情,对当事者、亲属和单位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文革时期还一律从政治的角度来解释,要么把自杀归为政治斗争的结果,要么把自杀当作反革命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自杀往往被列为保密资料,禁止统计与公布。由于自杀会给亲属、单位造成不良的影响,自杀者的亲属往往掩饰自杀的真相,而将其归因于他杀。自杀的情况一般很难准确判断,有的用交通事故来掩饰,有的为了保险费而隐瞒自杀。所以自杀的数据统计起来非常的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杨子慧首次对中国自杀问题做了定量研究,他根据卫生部1987—1995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中国自杀死亡率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统计资料来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下。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自杀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农村人口则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与城市相比,在社会卫生环境、心理环境、婚姻家庭质量、精神文明程度,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另外,这与农村和城市人的自杀方式有关;与农村人的较低的经济社会地位有关;与社会的调节机制有关。

第三、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无

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农村自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比城市的性别差异要略大一些。这个特点表明,女性素质及其对外界不良因素的适应能力、自卫能力要比男性差。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爱情纠纷与各种家庭内的冲突,而男性则以经济、法律问题为主因,男女两性都是为了人际关系冲突问题而采取了自杀行为。但进入老年后,这一状况有所变化,男性高于女性。

第四、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当稳定的规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偏态的曲线,这可以定义为中国人口的自杀死亡模式。从1—4岁组开始,几乎是直线上升;5—14岁,少年儿童转向有意识自杀,多数是由于父母离异或成为弃儿,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好,受人欺负等,形成心理障碍而产生轻生行为;15—24岁组形成低年龄段的一个突起高峰,城市和农村均是如此。青年人缺乏经验,情绪波动比较大,心理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对挫折最为敏感,适应能力较弱。25—29岁组突然下降,一直到40—50岁组形成一个平缓低谷,这一时期人到中年,为事业而奋斗,心理相对平衡。自杀者的主要原因为工作或生活的挫折。55岁以后又陡然上升,并基本呈直线上升。自杀原因主要是子女不孝顺、婆媳关系处理不当与久病不愈等。

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以及20—24岁的青年。世界各国在自杀统计中的“三高”现象是:城市高于农村,男子高于女子,老年高于青年,而唯独中国来了相反

的“三高”:农村高于城市,女子该与男子,青年高于老年。中国自杀分布独特“三高”的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二、自杀的原因

1、社会结构的视角

涂尔干于1897年出版《自杀论》,第一次提出了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他在书中批评把自杀归因于个人的心理机能与模仿过程的理论。

他认为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们集体弊病的形式之一,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有问题。涂尔干有关自杀的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杀的一般情况,涂尔干通过官方统计数字放入研究总结出以下规律:自杀身亡者,男人比女人多,老年人比青年人多,军人比百姓多,新教徒比天主教徒多,独身者、守寡者或离婚者比结婚者多;自杀的百分比,夏天比冬天高,城市比农村高。他在书中研究了影响自杀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包括宗教信仰、家庭环境、政治生活和职业团体等。涂尔干认为,自杀在中上层格外频繁。文人职业的自杀者最多。公职人员都是经过仔细遴选而招募的,他们构成了知识精英集团,而该职业的自杀者超过其他行业。

第二、自杀的三种类型。第一种利己性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利己性自杀也同家庭生活缺少联系有关。家庭关系越是亲密,个人自杀现象就越少。新教徒自杀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不像天主教徒结合的那样紧密。第二种利他性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