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础文明社会公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对这两项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做出了相关探讨。

实施办法包括社会环境的创建、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的优化等。

关键词:大学教育;基础文明;社会公德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fzx008
中图分类号:g32 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500(2012)09-0058-02
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的基础精神工程,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关键部分。

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深入落实以德治国的发展战略方针。

在强调文明、尊重公德、提倡文明、弘扬公德的大背景下,准确认识我国文明与社会公德的发展现状,促进文明与公德建设朝向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早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大事[1]。

社会文明与道德成果的优劣,历来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内容,是表达公民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

可是公民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并非也不能是自然向前推进的,它需要通过持续科学的教育给以加强。

特别是我国现在现代与传统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分开,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仍在深化,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统一的主导价值系统。

民众的文明意识与思想观念易受到负面影响冲击。

因此亟须形成全民化的教育体系对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影响,让人们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终生都能受到文明与公德教育
的影响与熏陶。

大学生处在关键发展时期,以后都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四年学习时间过去,便会走入工作岗位。

大学生的文明与社会公德表现怎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总体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重要群体。

大学生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与水平的培养,任重而道远[2]。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为教育制度及教育内容的限制影响,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知识缺失;经济转型的时代特点让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错乱;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没有完成良好的公德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全面照顾让学生受到的教育发生偏差,只重知识,而忽略了行为习惯培养等。

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生遵从并且改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现状。

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社会理念[3]
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是标志社会风尚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社会总体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

而只有关注并加强社会总体的公德教育,才能让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胡锦涛曾经说过:国家与社会能否和谐,能否长治久安,要受到所有国家与社会成员的道德与思想素质所影响,如果没有一致的理想与信念,没有优良的社会道德规范,那么是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

政治、经济、文化、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协调,无法离开社会总体公德
意识的发展提高,培养并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可能帮助促进社会理念的和谐,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维持国家政治的稳定[4]。

(二)可以帮助提升大学生本人的综合素质
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提出来:改进并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意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

当今时代,需要大学生拥有的基础素质有两项内容,其一是文化素质,其二就是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而道德素质则是学生精神意志的外在内容。

前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后者则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后续延伸,两者通过基础文明结合为有机的整体[5]。

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社会公德思想意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社会更好地衔接,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好展现。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施办法
对于社会建设的新兴主体,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会深刻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面貌。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做人的基础是道德。

如果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的本领与学问越大,做的坏事也就会越大[6]。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单一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基础文明修养与社会公德水平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途径内容。

(一)优良的社会环境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需要社会整体道德
氛围的改善。

所有的人都会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到感染熏陶,思想与道德意识最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文明与公德程度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也随之起了相应变化[7],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广阔,社会空间也更加开放。

影响到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因素变得复杂。

创建优良社会环境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优良社会环境的创造,其关键内容是有关社会文明与公德内容行为的监督管理。

还应当明白社会公德与法律的区别,公德首先是自律,其次是他律,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才是社会公德监督管理的最佳状态。

自律是文明与公德的前提,他律是文明与公德的支撑与推动力量。

而监督则是二者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剂[8]。

当今时代,监督的力量主要来源于法律及社会舆论。

当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满足不了要求时,则应当借助法律手段改变二者的失衡失准状态,让民众感受到文明与公德的权威力量。

再者,借重于有效的舆论监督能够实现健康积极的环境建设促进作用。

社会舆论普遍代表了时代发展的理性要求,体现出社会环境里多数人群的意志与愿望,其基本倾向反映的是社会公告面的总体水平。

用加强公德规范、隐恶扬善的导向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让大学生在这种行为规范的外环境中受到文明与公德的感染作用。

除社会公德的总体监督机制以外,还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现在的各类媒体,都极为重视经济效益,商业广告的播出频率非常高。

公益性宣传内容很少,甚至是空白。

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要在
各级各类媒体里,注入更多的公德宣传,为优良社会氛围的构建贡献力量。

(二)先进的学校环境
大学生接受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在校园内,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其一,依靠两项基础课,做好政治教育。

两项基础课指的是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课。

这两项科目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文明与公德教育的基础。

学校要把两项基础课放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位置。

在思想政治课里,应当加入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注意我国传统文化下的美德教育。

以此作为核心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持续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目标。

还有,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应当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同时应当注意防止刻板说教。

在传授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当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实行开放型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点的引导下达到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的标准。

其二,要强调校园整体的文明环境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是无形的,而又时时处处存在于学生周围。

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文化传统、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

这种无形的存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品德受到良性影响。

注意强调校园整体的文明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文化与教师素养两方面内容。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强调,校园文化实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隐性课程,它同教师素养一样,能够丰富与活跃学生生活,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
交流感的必然生成。

学校要充分将校园网络、广播电台、宣传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立文化艺术平台、征文比赛、读书比赛等。

对先进理论进行生动的宣传,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素质培养进行同步发展提高。

第三,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

柏拉图曾经说过,道德和其他技术的共同点是,是在应用中拥有的,不是在拥有后应用的。

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知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的文明与社会公德的程度不是看掌握了多少文明与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而是要看他在实际上能否践行文明与社会公德的内容。

我国的教育一向传授道德知识,可是却轻视情感意志与情感道德的训练,我们一方面应当解决知识的掌握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掌握知识的实践问题,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在进行道德规范的理论化讲述时,应当由学生完成实践操作部分的演练与真实体验。

其中影响较大的实践活动有: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区义务劳动等。

(三)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生活的发源。

大学生家庭对于个体的文明与社会公德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

首先需要注意扭转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9]。

一般的家庭中,父母都很重视子女学习成熟的好坏,对于不符合文明与社会公德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撒谎等,家长觉得无关紧要而往往置若罔闻。

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里出现的公德意识欠缺的问题,没有科学的指引与教育,必然会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感缺失。

父母应该意识到文明、社会公德的作用同知识的作用同
样重要。

彻底转变对子女违背社会公德行为的听之任之的态度,及时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纠正。

还有,家长应当树立榜样,让大学生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家长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通过子女行为的管理与评价,能够使之形成正确的观念与习惯。

作为家长来说,需要注意自我道德的修养,给子女树立正确的公德榜样,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子女的巨大影响作用。

(四)日益重要的网络教育
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全球化,让社会整体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

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发布的第27次互联网发展变化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25亿人[10]。

这其中大学生群体所占的比重非常突出,也最为活跃,他们是互联网用户中的关键构成部分。

在受测的20种网络应用类型中,除网络炒股一项外,其他的项目,大学生的应用率都远较普及率为高。

充裕的时间、好动的状态、好奇的心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大学生热爱网络的重要动力。

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速度的提高、校园互联网条件的优化,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变得普遍化。

学习、娱乐、交往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干预。

网络对于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可是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与它的进步意义一同显现出来,对于文明程度后退与社会公德滑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普遍应用网络的现实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不能将其与现实生活区分开来而采取
双向的教育标准,而是要让其成为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新平台、新方法。

可以综合应用qq群、论坛、电子邮件等交流具,引导学生自觉建立优良的、与社会公德相符的网络文化,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研究,在认知和实践两个角度规范其行为,提升网络道德,让网络文化和现实教育全面兼容,共同保障并提高教育成果。

总结:
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

很多人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政治、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必然会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大学生文明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公德的优劣,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成败。

所以在新时期怎样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文明与公德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这项重要课题,都和社会总体道德构建一样,属于长期而艰巨的教育任务,难以一蹴而就。

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前面提到的分析研究内容还很片面笼统,有许多问题尚需做更进一步地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与公德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长期有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香云.关于我国公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07)
[2]乔建中,吴蓉.中学生公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动机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2003(02)
[3]杨妍.中国传统公私观与公共领域的缺失[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4]纪方.浅谈青少年公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2)
[5]陈永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民公德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04)
[6]李全彩,赵入坤.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学、做[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
[7]杨雪琴.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选择[j].江南论坛,2009(01)
[8]秦洪雷,仲铭锦,刘海涛.我国大学公德教育问题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02)
[9]曾春霞.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10]邢军.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语文学刊,2009(21)
作者简介:何春阳(1960.3—)男,河南平顶山人,法学学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教学。

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