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动物文化比较

中西动物文化比较
中西动物文化比较

中西动物文化比较

一、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及产生基础

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2]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和动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原始社会,原始人偶然捕捉动物来充饥,到古代的狩猎,到近代、现代人们把许多动物当成他们的好朋友。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演变使得动物词也随之变化。通常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廖光蓉认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3]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如fox(狐狸)都用来表达“狡猾”。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如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曾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 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以下分析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

二、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

(一)、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似,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公鸡(cock),中英文中都表示“骄傲”。英语里说as arrogant as a cock,汉语是“骄傲得像只公鸡”。再如:

as meek as a lamb――驯服得像绵羊

He is 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 -----他是披着狼皮的羊,外强中干。(《美国谚语词典》)

“I have been like the frog living at the bottom o f the well who thought the world was a little round pool of water, imagining that our girls here were unmatched; but now, without searching for a field ,here on this very spot I see others who surpass them.”

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曹雪芹:《红楼梦》)[4] 又如,汉语中“猪”给我们的印象常是“愚蠢、笨拙、脏乱,好吃懒做” 。下列有关猪的成语体现了人们对猪的轻蔑:

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泥猪疥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一龙一猪:喻二人相去悬殊;

指猪骂狗:犹指桑骂槐。

英语中pig的喻义也基本一样,可用pig比喻 a greedy, 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 (贪婪、肮脏、粗野之人),如:

He is been a pig about money.

他对钱贪得无厌。

(二)、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文化内涵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鸡(chicken)在平常生活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由于它的体积较小,所以常被人忽视,如“宁为鸡头,无为牛后”突出鸡的小与平凡。但鸡也有它褒义的一面。如“闻鸡起舞”——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典出《晋书·祖逖传》和《晋阳秋》。说祖逖和刘琨少年而有壮怀。半夜听见鸡叫,便起床操演武艺,以备报效国家。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又如“牝鸡司晨”——牝鸡,母鸡也。司晨,报晓。打鸣本是公鸡的“专利”,而母鸡啼鸣则被认为不吉利,旧时认为这预示着家庭的败落。封建时代用以比喻妇人专权。古人除了常用鸡来守夜报时外还常用于占卜、驱邪、祭祀等,可见鸡对人们的重要性。鸡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之物,深受人们的喜爱,故“金鸡牌”频繁用于现代的商品。

chicken在英语俚语中却象征“胆小鬼,懦夫”,如:

He is not a chicken! He just doesn’t want to offend anyone!

他不是胆小鬼,他只是不想得罪任何人。

cock (公鸡)因其打鸣不时吵到人,所以被称a cock –and –bull story(无稽之谈),如:

He told us some cock-and-bull story about having lost all his money.他鬼话连篇,告诉我们他把钱都丢了。

但毕竟报时“有功”,因此是cock of the walk (领头人),可以live like fighting cocks(吃得好),未免cock-a-hoop (得意洋洋的)。[5]

三、一些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文化内涵

(一)、一些动物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英语中却没有相关对应的文化内涵

汉语文化中,乌龟(turtle)是长寿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龟有千年的寿命。龟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关于龟的作品很多,且古代墓碑上常以龟为装饰物,龟背上常刻有帝皇的手稿。然而龟也有其贬义。日常生活中,“龟”字是对人的谩骂和污辱。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无此联想。

汉语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五蝠”与“五福”同音,象征幸福、吉利。再如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6]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bat”、“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忠心”、“笨拙,累赘”、“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的在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动物词汇只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却引不起什么联想。例如,“鹤”与“龟”一样在汉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鹤常与象征长寿的松树联在一起。人们给老人祝寿的时候,喜欢赠送画有松鹤图案的礼物。因此,汉语中有“鹤寿”、“松鹤延年”的说法。再如, “鸳鸯”(Mandarin Duck)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鸟,雌雄偶居,形影不离,戏水玩耍,过着一种自由而甜美的生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里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夫妻的代名词,有“棒打鸳鸯”、“野鸳鸯”、“鸳鸯被”等词。

尽管我们也较熟悉《鸳梦重温》这部小说,但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中国译者根据其

内容译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书名,它的英文名为“Rebecca”。[7]而鸳鸯在英语文化中则缺乏这样的内涵。“蚕”会让人联想到“勇于献身,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象”指大而笨重的东西、累赘的事务或招致亏损的财产。古时中国曾有位皇帝很讨厌他的一个大臣,皇帝就把一只大象赏赐给他。这位大臣年复一年的喂养着恩赐的大象,既不能让大象干活又得好生喂养它,结果大臣很快就一贫如洗了。

再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好坏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将、干起活来像小老虎、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和男人的名字“大虎”、“二虎”、“小虎”等。从坏的方面说,凶

猛残忍、冷酷无情,如拦路虎、狐假虎威、苛政猛于虎等。西方却无此联想。 [8] (二)、一些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关对应的文化内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些动物词在英语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汉语中就可能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

如:英语中“cat”常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爱说别人坏话的女人;而汉语中对应“猫”却没有这层含义。如果将“And I suppose he will tell all the people, the old cat.”翻译成“我猜想他会告说所有的人,这位温顺的老太太。”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用“cat”形容女人是含贬义的。“And I suppose he will tell all the people, the old cat.”的原意是“我猜想他会告说所有的人,这个长舌的老太婆!”。

Dog(狗)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出头之日。) 中国人对此想象不到。由于文化差异更难于理解!英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习语.

如,as hungry as a bear(饿得像狼);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 ;as mute as a fish (噤若寒蝉);wet like a drown rat(湿如落汤鸡)等等!

Turkey(火鸡)在英语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内涵,talk turkey (打开天窗说亮话),cold turkey(突然停止,完全戒除);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火鸡这一动物词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9]

在西方文化中,a bull让人联想到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如behave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eager beaver (卖力的河狸)比喻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chicken”指懦夫、胆小鬼;鳝鱼暗指狡猾、不老实、不可靠的人(as slippery as an eel), [10]但在中国文化中无此联想。

四、不同的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不同,但它们的比喻意却是相似的。

比喻“胆小”,我们立刻会想到中文的“胆小如鼠”,中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而英语中却用rabbit, chicken, 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hearted.

比喻“说大话”,汉语说“吹牛”,可英语却用talk horse.

比喻“着急”,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

汉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而英语中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比喻“顽固”,英语用as stubborn as mule (顽固得像头骡子),而汉语通常说“犟得想头牛”。

形容一个人蠢笨,在汉语中一般用“猪”来指代,如蠢猪,笨得像头猪等。而英语中却用ass来表达这个意思,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 (干蠢事)。

多数情况下,汉语的老虎和英语的狮子可以互相替换。举例来说,我们汉语中的“拦路虎”在英语中就是“a lion in the way”(拦路狮),“置身虎穴”在英语中是“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把头放到狮子嘴里),“虎头蛇尾”可以译成“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来时像狮子,走时像羊羔)。这些成语中的老虎在英译时都变成了狮子。[11] 以上数例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的动物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五、英汉翻译中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内涵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大多数词汇含义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在英汉动物词的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

如“牛”和“马”在英汉既产生非对应性联想共鸣又形成对应性共鸣。中国人说“吹牛”,英美人说talk horse ,二者都表示夸大其辞;中国人说“壮得像头牛”,英美人说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人形容一个人固执,就说他“犟得像头牛”英美人形容为as stubborn as a mule(骡子也是马的变种后代)。因此如把“牛不喝水强按头”译成“You can pull a horse to a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就比“You can pull a bull to a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贴切。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而英文中dragon 是邪恶凶残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人们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英汉的文化差异使我们在运用中要加倍注意它的用法。人们在运用时要明确指代。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动物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动物词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涉及了同一动物词的异同,不同动物词在英汉中的差异。使我们能够了解一些英语、汉语的特点和各民族的习惯。然而要想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同样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研究其文化差异,深入地了解英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而且,在进行跨

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更要注意能力;只有把文化和语言能力有机结合,才能准确的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高美丽.英汉动物词汇及其文化内涵对比[A].王德春.对外汉语论丛(第四集)

[C].学林出版社.2005.300.

[2]丁菲菲.翻译入门--汉译英[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3.

[3]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707.

[4]林继红.英、汉动物词汇互译中的形象处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4).92.

[5]刘玲.十二生肖动物词汇中英文原义与联想意义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

[6]夏慧.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4).24.

[7]伍卓.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1). 74.

[8]刘扬.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试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59.

[9]肖华芝.中英动物文化与语义对比[J].甘肃科技纵横.2004.33(4).155.

[10]颜玉艳.中西文化中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与翻译[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60.

[11]杜新宇.从动物词汇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J].民俗研究.2004(3).150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动物的意象

1.狗在日常生活中,狗总是与人相伴在一起,尤其是在西方。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无论是在西方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时刻与主人相随,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小说中,杰克·伦敦将它的爱犬圣伯纳德与半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别克的特征描写地惟妙惟肖。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养狗做伴,有的人养狗取乐,还有导盲犬帮助盲人等,在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都是正面的。英语词汇中有关“狗”的词语也多为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奖),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A son never thinks his mother ugly, and a dog never shuns its owner's home however shabby it is(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凡事讲求实际),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咬/老年人做事有经验)。其他的词语还有top dog(指经奋斗而居高位者;竞争中夺魁者,优胜者), a lucky dog(幸运儿), a dog's life(苦难的日子,潦倒), dog collar(狗项圈), dog days(三伏天),doghouse(失宠)等。 狗在中国自古就是看护家园的,如果不中用了,人们还要把狗杀掉吃肉,所以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给予狗那么好的评价。相反,与狗有关联的词语大都带有贬义,如明代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中便有“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唐汉,2003);以狗喻人多带有轻蔑、鄙视之意。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吃屎,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狗尾续貂,挂羊头卖狗肉等。西方人也知道亚洲人不像他们那样宠爱狗,亚洲人,尤其是中国,韩国,越南等国的人经常杀狗吃肉。2001,英国Sky(天空)电视台专门播放了一期关于中西方对待狗的专题讨论。嘉宾一位是英国人,一位是越南人,双方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来阐释对狗的看法。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有一次我们从英国去意大利旅游,导游告诉我们在意大利看见狗不要靠近,因为意大利人担心中国人将狗抱走,拿回家杀掉吃肉。当时我们听了觉着可笑。其实静心思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英国人为了一只走失的小狗可以出几千英镑寻求帮助,他们还设有专门的动物保护组织收养流浪狗、猫等。 2.猫猫和狗自古就与人相伴,尤其是猫,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许多人家都养猫。一是因为猫可以捉耗子,省却了主人徒手捉老鼠的麻烦;二是因为猫长得线条流畅,好看,有时还温柔可人,活泼,跟主人嬉戏,一副娇小姐的模样。我们常戏称一个嘴馋的人为“小馋猫”,还有人将自己的爱人昵称为“小猫咪”,我们将模特走在T台上的步子称作“猫步”。这些名称都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纯真可爱的样子。 但是猫没有狗忠诚,它可以随时改换门庭,背叛主人,所以中国人常说狗是“忠臣”,猫是“奸臣”。 西方人也喜欢猫,并将猫养为宠物。但是黑猫却让西方人心生恐惧,尤其是英国人,他们将黑猫与女巫联系在上起。如果是在一个漆黑的星期五晚上碰上一只黑猫,便预示着此人会遭厄运。在英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认为妖魔常变成黑色的动物,尤其是黑猫,还有人说黑猫就是巫婆变的。黑猫有九命,巫婆有变九次的魔法。杀死一只黑猫,她还可以再变八次。所以英语的猫还含有“心地恶毒的女人,爱说人坏话的女人”等意思。如,She is a cat (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史密斯太太是个地地道道的长舌妇),The man and his wif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and both are miserable(他们夫妻俩经常吵架,两人都感到痛苦)。It's difficult to get a man to bell the cat(敢于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的人不容易找到)。与猫有关的成语也很多,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自有天相),Cats hide their claws(猫总是藏起自己的爪子——知人知面不知心),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黑暗处的猫都是灰色的——人未出名时看起来都差不多),A gloved cat catches no mice(戴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不愿吃苦的人成不了大事业),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自欺欺人)。Care killed the cat(忧虑伤身),Let the cat out of bag(无意中泄露秘密),There's more ways than one to kill a cat(有的是办法),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不在,老鼠玩得自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焦躁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not a cat in hell's chance(毫无机会)。 3.蝙蝠在我国南方,旧式住宅的门上多雕刻着蝙蝠,因为蝙蝠是好运、吉祥、财富、幸福的象征。“蝠”字常使人联想到同音字“福”。逢年过节

泛雅最新答案-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高旭东(DOC)

哪一项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 A、 含蓄 B、 淡远 C、 阳刚 D、 空灵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中国思维偏向》的作者是? A、 鲁迅 B、 林语堂 C、 郭沫若 D、 张岱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尼采在以下哪部著作中提出日神酒神精神问题? A、 《悲剧的诞生》 B、 《权力意志》 C、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D、 《偶像的黄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A、 分析 B、 整体 C、 综合

直觉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 1 以下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 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 它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D、 它是佛陀的教育。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A、 弗洛姆 B、 荣格 C、 弗洛伊德 D、 华生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理与审美。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中国文化石以宗教为根本的文化。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A、 宗教和审美 B、 伦理和宗教 C、 伦理和审美 D、 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地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7 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 进取性 B、 攻击性 C、 安宁性 D、 冒险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老子》的文本中体现了对女性文化的崇拜。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以“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标准的是以下哪位?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自谁之后西方哲学就分裂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A、 笛卡尔 B、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教程文件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

古诗中的动物意象

古诗中的动物意象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例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例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例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例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例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例4: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例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例6: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例1:“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 较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 王晓琳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本文从一些中西方 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 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一.西方狐意象 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 (一)正面形象 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 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 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让小王子不再为“唯一的玫瑰”伤心,因为在小王子心中,她确实是唯一的“她是我的玫瑰”,独一无二的玫瑰,她的美丽不是空虚的,因为她有欣赏之人,有等待之人。他教会小王子的第二件事就是“只有用心才看得清。实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1]一语道破爱情的真谛“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花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其实这也是在教小王子责任的重要性,因为爱的驯养,使得他对玫瑰花有了责任,所以需要对她负责到底。也意味着爱情其实是与责任相辅相成的,爱情会使人有责任感。 在小王子中的狐狸不仅仅教会小王子很多的道理,还不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当小王子即将要离开时,他对狐狸说,可“那么你什么好处也没得到!”狐狸却说:“由于麦子的缘故,我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金黄色的麦子会使狐狸联想到小王子金黄色的头发,他甚至会喜欢那风儿吹麦浪的声音。 可见,在小王子中的狐狸是聪慧的,他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了解交往之道,知道珍惜,知道爱与责任相伴,知道不应过于计较自身得失。俨然一位智者。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班级:电子101 学号:10446301 姓名:丁林玲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前人定义音乐的形式是音乐活动在其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做出物化表现的。因而要想使音乐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仅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细节特征,来探视一下它们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3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这3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组成12个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后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中爱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大调,伊奥利亚调式、弗利及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这三音小组共分两类,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第二类则由两个大二度构成。第一类三音小组在这个音乐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的结构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种恰好相反。由这两种三音小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可构成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 这两种调式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但这个差别仅仅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不具有判别高下、优劣的能力。复杂的、精致的不一定就好,就先进;简单的、质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后。然而,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 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 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 5、简要说明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和成果。 一、思考题: 1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2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4 西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二、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3.中国农耕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5西方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6试比较中西经济基础的异同。 三、思考题 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 2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的政治结构以怎样的政治体制为 核心 7.比较中西原初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四、思考题 1 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2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 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 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 6西方文化是如何化解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群体、利他的冲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