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乡土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乡土气息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事实告诉我,农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
农村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作文素材十分贫乏。
但,农村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农村学生可谓生长在一个得天独厚的创作环境中,我们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一、热爱农村,寻找素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若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热爱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
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之快乐、写作之情趣,才能把写作当成书法自己真实情感,表达自己真正想法的平台。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
我们的家乡——定埠位于胥河之畔,这里人杰地灵,物华景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曾经挥毫赞美这锦绣河山。
因此,我们该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去拥抱大自然,去亲吻这绿水田园,欣赏家乡的菜园、绿野、果林。
这样,大量习作素材将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和强烈的习作兴趣。
二、关注农村生活,积累素材。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应该像闰土一样心里有着
无穷的稀奇事,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善良淳朴的农民,纯朴的民情风俗。
写出家乡的特色,写出乡村气息,道出小镇风貌。
(一)、欣赏农村风光
真实的生活就是儿童最好的课程,课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让乡村的世界,乡村的景色,乡村的人文成为孩子们情感的真实体验。
让孩子们去感受农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农村人情美,反映农村风俗之趣,呼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赞扬农村人生活水平提高,思想开放,农民勤劳致富,农村风光美。
乡村风景犹如一杯清香的绿茶,须慢慢地品味。
让学生观乡村之景,听乡村之音,赏乡村之韵,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又渗透了“爱我家乡,爱我农村”的思想教育。
(二)、审视农村巨变。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中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一些工厂、个人破坏环境,捕捉野生动物的行为……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学生在现实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例如,我班黎玉玲同学在《果园的变迁》中这样写道:“我爱果园,爱它春天的优美,夏天的凉爽,秋天的丰收,冬天的淡雅,一年四季,果园景色宜人,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它是一支美妙的歌,它是一首动听的曲。
不幸的是这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销声匿迹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大批的良田被高大的工厂占据了。
果园以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吸引了众多厂商。
终于一家化工厂的老板以高价买下了这片果园。
村民们拿到了一大沓钱,喜滋滋的,可果园呢?它在哭泣,它在呐喊!果树全都连根拔起,绿茵茵的草地变成了平坦的水泥地。
地面上盖起了一座高大的工厂房,一个顶天立地的烟囱里滚出连绵不绝的浓烟,把本来新鲜的空气污染了……”这段描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农村孩子对家乡这片土地的关注、热爱,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芳香。
三、体验农村生活,拓宽素材。
农村的孩子,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都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活。
但现在田园、菜园、果园,他们去得少,板车推得少,
因此,我们就该经常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农村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拓宽习作思路。
(一)、走进田园,体验劳动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我要求他们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将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走进菜园,钻进大棚,用眼去看,用手去动,用嘴去问,用脑去想、去发现的事实,用心记下来,在充实生活的同时,使学生趣味盎然,创造了大量的习作题材。
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挖红薯”、“摘番茄”、“插秧”、“栽大葱”……一个个绘声绘色地演说。
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自实践,耳闻目睹的一件件新鲜趣事,形象生动。
写出来的习作就具有真情实感,吸引读者。
如:一位学生在《挖红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挽起衣袖,拿着竹签,向红薯地冲去。
我弯下腰,轻轻地拨开叶子,两手顺着红薯藤慢慢地往后拉,一边拉一边张大眼睛寻找它的根。
拉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红薯藤连着的泥土比旁边要高一点,于是,我就先试着把泥土轻轻地向外挑开,这时,一个土黄色的小脑袋一点一点地露了出来……”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挖红薯的过程,若非亲身参加是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的。
(二)、走进社区,认识社会
社区环境是学校小环境的扩展,同时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
社区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当然要用好社区资源还需要精心设计教育方案。
如写以爱家乡为题材的文章,可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可带领学生走访孤寡老人,开展“我为他人献爱心”活动。
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他们去学校附近的梅渚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回来后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明白了让老人开心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收获,了解了为他人献爱心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快乐,进而更好的认识了社会。
四、学习农谚俗话,丰富习作语言。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
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一)、积累农谚,丰富学生创作语言.农谚包涵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多以口头流传.初中语文课本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大量引用农谚,使文章生动自然.于是,我在课堂之外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倾听身边家长口头的谚语,用心熟记,懂得联系,为我所用,为学生作文添砖加瓦.
(二)、学习农村的俗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杨柳发芽”,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爆青”。
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爆青”比“发芽”更富情境。
一个“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
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三)、关注风俗,感受祖国文化。
定埠历史悠久,民俗、风俗文化也值得骄傲,我在教学时有意识让学生去了解民俗、风俗文化,如带学生去旁边的“降福庙”,让他们听地方戏,这样不仅积累了素材,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他们的作文也很好的抒发了真情实感。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谚俗语,关注民俗风俗,农村初中学生写的作文就会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