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

摘要:德育生活化就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回归学生的生活。根据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可以把大学德育的模块化教学分为理想道德教育、人际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择业道德教育、恋爱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等六个模块。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模块化教学;内容

一、德育生活化与德育生活化模式

所谓德育生活化,就是强调道德要以生活为中心,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的过程[1]。德育生活化模式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以人的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对实际生活的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其本质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人”。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应以“修养”为核心,应充分发挥全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在方法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应充分发挥现实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2]。

二、德育生活化要求进行模块化的德育教学

1.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和生成性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

德育内容的生活性要求我们对现有德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实践中不能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在当今的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过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而实施模块化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德育的生成性要求对德育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变。传统的德育往往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而且这种强制性的灌输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的差距也较大, 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难以接受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相反,模块化教学的以行为和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德育的模块化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要学生形成一种相关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学生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让这种外部的教育影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品行。

模块化教学能及时完善德育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施行模块化教学,模块与模块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每个模块都是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的,可以及时增补或删减,吸取最新的时政或生活中的信息,从而保持其最佳的适用性。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课程权利。在模块化教学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在模块化教学中,可以听到学生的声音,他们的经验、知识和需要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成为模块的一部分,并被吸收到课堂中,这就为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提供了现实条件。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分层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德育课程所包含的模块与教学资源的多样化, 能够将各个模块与不同的生活或职业场景相结合,能使理论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德育课程突破了理论与生活相隔离的樊篱,不仅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有利于充分考虑到其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活的指导价值,而且在教学方式上也能充分体现出其实践性,因而有利于通过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内在的德性。

三、沿着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探究德育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为大学的德育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清晰的路径。德育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个体的生活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的生活实践,是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所以德育内容只有与个体成长的轨迹相协调,它才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沿着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来建构德育模块化教学的内容:跨入大学校门讲理想道德,融入大学生活讲人际道德,走入虚拟世界讲网络道德,进入恋爱季节讲恋爱道德,面临择业问题讲择业道德,走入婚姻家庭讲家庭道德。

1.理想道德教育

理想道德指一个人基于对某一道德要求的认知而努力践行的程度。由于社会的影响,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形成他的最起码的道德观念,这些就构成了他的常识性的道德观念。对于常识性的道德要求,由于学生还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经受炼狱般的内心煎熬,所以就培养不出其坚定性和执著性。常识性的道德要求对个体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些人因履行了常识性的道德要求,受到了他人的称赞,自己也因此受益,因而对它就会笃信不疑, 就会逐渐地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即便因其行为偶尔遭人误解或因他人的不道德而受损, 也不轻易动摇。这样,他的道德成长与道德成就感就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讲道德就会成为他的言行的重要依据和判断标准[3]。如此之后,当他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地步时,他的道德人格就上升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

大学的新生,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了大学的大门,他们的人生就翻开了新的一页。莘莘学子们满怀着希望和憧憬,他们的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他们未来的

发展将在这里奠基。因此,对他们来说,首先应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1)立志要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有高,才能照亮自己前进的航程。马克思17岁那年在其《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曾提出了他的“为人类幸福工作”的伟大抱负,并且一生矢志不渝,终于成为一个伟人。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贡献也是尽人皆知的。

(2)立志做大事。大学生们的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大学生们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自己的人生才会是有意义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也应是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

(3)立志须躬行。将理想变为现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会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会越长,期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因此,实现理想就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理想就在自己的脚下。

2.人际道德教育

迈入大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同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简化版。大学生要学会处理好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为以后走上社会恰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要教育学生处理好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高校德育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引导学生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教给学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与同学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幫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教师建立起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