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考《小石潭记》知识要点

9.中考《小石潭记》知识要点
9.中考《小石潭记》知识要点

《小石潭记》知识要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

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译文与赏析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全石底以出;以,而。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完整版)《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 案)(4)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 《小石潭记》阅读题 (一)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1)

部编版2020《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一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 作者简介、背景及主旨 .作者: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

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3.主旨: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三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青葱的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理解性默写及简答题 1.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水尤清冽间接写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小石潭全貌(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 4.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写潭上景物的句子: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②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2009-2013年)

2009-2013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小石潭记》 2009年 1. 南京市(09江苏省)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①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③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2. 衢州市(09浙江省)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 (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010年 1.2010枣庄市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㈠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4-9题。 (《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⑵佁然不动()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⑵虽乘奔御风⑶往来翕忽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小石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小石潭记》中考问答题

《小石潭记》中考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诗词梳理 一.杜牧的《赤壁》中作者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实的句子是: ,。 诗人发表议论,将对历史兴衰,成败,得失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的句子是 ,。 二.其他名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论诗》 少壮不努力,。《长歌行》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一、本文选自(),作者(),字(),世称(柳河东),()代()()家,是()之一,我们还学过他的《使得西山宴游记》 二、解释词语 清洌.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下见.小潭明灭可见.日光下彻. 乃记.之而去.,水尤.清洌 三、翻译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四、原文填空 1、第一段对池潭上的景物描绘的句子: ,,。 写整个小石潭全部由石头构成,描绘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句子是,,,,,。 2、第二段中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第三段中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了溪身和岸势,其中描写溪身的句子是 ,。 描写岸势的句子是,。 4、第四段中描写环境气氛幽深冷寂的句子 是,,。 五、简答 1、中心思想:本文抓住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特点,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描写 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其气势,抒发了作者贬谪生活中抑郁忧伤,孤寂悲凉的心境。 2、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游踪的句子,理清文章写景的顺序? 先写发现小石潭,描绘其形状,再写鱼游清水中的形态,继而写远望西南景物,接着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最后交代一同游历的人。 3、如果你能经历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遇,听他倾诉郁闷后,说 几句劝慰的话,要求用上《岳阳楼记》或《水调歌头》中的句子。 参考答案:我想对他说,柳宗元,你好。听完你的倾诉之后,我深表同情,你报国无门,空有雄心壮志却屡遭贬谪,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界上并不是事事顺心如意的,别太在意,我相信你能战胜挫折,不断进步,最终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我相信,你能行!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概括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 则简介。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

一、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 《捕蛇者说》。 — - 二、 虚词: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 也能 看得见。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 深极了。 六、内容理解: 1、 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 书》一 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 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 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 4、 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再 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 之处。)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 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 1、 以:A 、以其境过清(因为) 2、 而:A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三、 一词多义: 清 见 从 可 差 环 道 居 B 、全石以为底(用) C 、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B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C 、隶而从者(表并列) 1 、 2、 3、 4 、 5A 、 A 、 A 、 A 、 A 水尤清冽(清澈) 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如鸣 佩环(玉环) 伐竹取道(道路) 不可久居(停留) 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 B 、明灭可见(看见) B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B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B 、 B B 、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面竹树环合 策之不以其道 居十日(过) (环绕) (方法) (交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 词类活用: 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 1、 2 、 3 、 “乐”用作动词, “近”用作动词, “喜 欢” 的意思) 接近”的意思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五、 重点语句翻译 “使

《小石潭记》历届中考题汇编(2004-2018)

文言文专项--《小石潭记》(2004--2018) 一、2004吉林省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0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三峡》的作者 _________,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 ________代文学家(1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不见曦月( )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 ) (4)斗折蛇行( ) 1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1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3分) 句子: 分 析: 15.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 下句: (10分) 11.郦道元 唐(共1分,每空0.5分) 12.(1)阳光或日光 (2)急流或急流的水 (3)连结 (4)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共2分,每小题0.5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13.《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或“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共2分,两文中分别找出一句各1分) 1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共3分,选句1分,分析2分) 15.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共2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分) 例(1)琅琊(王牙 )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二、2005玉林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永州之野产异蛇 / 斗折蛇行 B .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C .明灭可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 D .不可知其源 /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7.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 .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D 7.B 8.C 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作家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 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 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 《江雪》、《渔翁》。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 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 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 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 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的细致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忧伤、愤懑之情,以及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 (1)隔篁竹篁竹:竹林 (2)水尤清冽尤:格外 (3)为坻坻:水中的高地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7)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 (8)悄怆幽邃幽邃:幽深极了 (9)崔氏二小生小生:年轻人 (10)蒙络摇缀蒙:覆盖络:缠绕缀:下垂 (11)参差披拂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荡的样子 (12)日光下澈澈:穿过、透 (13)明灭可见明灭:或隐或现 (14)不可久居居:停留

小石潭记 复习资料

小石潭记 一、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和树木围绕着, 10.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柳宗元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 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移步换景) 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解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2、伐竹取道伐:砍伐 3、下见小潭下:向下 4、水尤清洌尤:特别洌:清澈 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 6、蒙络摇缀络:缠绕缀:连结 7、参差披拂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荡 8、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 9、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依:依靠 10、影布石上布:映照 11、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呆呆的样子 12、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13、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4、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蛇:像长蛇 15、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差互:互相交错 16、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17、悄怆幽邃邃:深 1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 19、乃记之而去去:离开 20、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人 二、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译文: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译文: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译文:(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7、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

小石潭记中考选择题

小石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全石以为底/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 C.不可久居/居数月,典马将xx骏马而归 .. 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xx我 ..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xx从也 ..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xx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5.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 .. B.以裨形胜/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 《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3.①√②×③×④√4、

(完整word版)《小石潭记》历年中考知识点梳理().docx

《小石潭》中考知点梳理(精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水声,如佩,心之。伐竹取道,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坻,,,岩。青翠蔓,蒙,参差披拂。 潭中可百,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然不;俶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可。其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清,不可久居,乃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解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2、伐竹取道伐:砍伐 3、下小潭下:向下 4、水尤清洌尤:特洌:清澈 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 6、蒙:: 7、参差披拂参差:参差不披拂:随 8、潭中可百:表示数 9、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依:依靠 10、影布石上布:映照 11、然不然:住的子,呆呆的子 12、俶逝俶:忽然 13、往来翕忽翕忽:快敏捷的子 14、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蛇:像蛇 15、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差互:互相交 16、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17、悄幽邃邃:深

1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 19、乃记之而去去:离开 20、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人 二、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译文: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 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 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译文: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译文:(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 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7、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 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 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中考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1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1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11.C 12.A 13. B 14.C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