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时间:2009年11月5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李龙泉博士

参加者:李龙泉博士、姜孟博士、张晶老师等老师以及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主题: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主讲人:张英

陈述部分:

一、道安其人

道安(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佛经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幼聪敏,十二岁出家。后事佛图澄为师,甚受赏识。因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后入长安,居七载,竟卒。

1.貌丑聪颖

《祐录》之《高僧传·释道安传》称:“释道安……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至陋,不为师之所重,驱使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漆道人,惊四邻”。

2.千军一人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将苻丕攻陷襄阳,道安被

致之长安。道安到长安后,秦主苻坚说:我以十万之众攻襄阳,结果止得了一个半人,“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由此可见,苻坚对道安是如何推崇。

二、佛经翻译贡献

1、道安对佛经翻译的主要贡献有:注经作序、纂辑佛经目录、主持译事、“五失本,三不易”。

“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虽未尝自有所译述,但苻秦时代之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定。”(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

道安一生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佛教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后来称为“本无宗”;一是宣传佛教和培养弟子。(邓宏烈,道安佛经翻译与注疏略述)

道安在对赵政讲述译经之事宜时有言:“昔来出经者,多嫌梵言方质,改适今俗,此正所不取也。何者?传梵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经之巧质,有自来矣。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

道安、赵政主持翻译佛经,恒务存原义。如巧削原文,使读者感到轻松方便,却是掺杂了译者个人的意思,其为道安斥为“葡萄酒被水”、“龙蛇同渊,金鍮共肆”者也。

1、“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

罗密经钞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

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2、解读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做了简要的评论:

安公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者:(一)谓句法倒装。(二)谓好用文言。(三)谓删去反复咏叹之语。

(四)谓去一段落中解释之语。(五)谓删去后段覆牒前段之语。三不易者:(一)谓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二)谓佛智悬隔,契合实难。(三)谓去古久远,无从询证。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

马祖毅: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三、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第四、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或一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除;第五、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然后再开始,译时则又必须删除。这是他对佛经翻译的总结。

3、评论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①道安赞成他在《比丘大戒序》中说:“于是案梵文书,唯有言倒时而从顺耳。”②钱钟书先生评论说:“‘改倒’失梵语之‘本’,而不‘从顺’又失译秦之‘本’。安言之以为‘失’者而自行之则不得不然,盖失于彼乃所以得于此也,安未克圆览而疏通其理矣。”

③王宏印:这里讲的其实就是翻译忠实(于原作思想内容)与(译文语言本身)通顺的关系。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①

梁启超:“好用文言”。这里的“文”“质”对立,很明显这里的“文”是指“文采”的“文”,不是“文言”的“文”因此,梁启超先生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②钱钟书:“译者以梵之‘质’润色而为秦之‘文’自是‘失本’,以梵之‘文’损色而为秦之‘质’,亦‘失本’耳。”梵文和秦文都有内容(质)和形式(文)两个方面,极其二者和谐平衡的统一体的问题。

4、“文”与“质”:

“文”“质”是我国佛经翻译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朱志瑜等认为,所谓“质”也说“朴”,是照原文直译,尽量保留原文语言的特点,甚至包括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的成分;“文”也称“饰”、巧,与质相反,是使译文接近汉语的习惯。其次,佛经原文重复很多,汉语简洁,按原文完全不变的是质,尊重汉语习惯删减重复的是文。

安世高:我国佛经创始人。僧祐曾评其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平衡。

支谶:道安说他“因本顺旨,转音如己,敬顺圣言,了不加饰”—质

支谦:慧皎“曲得圣意,辞旨文雅”—文

鸠摩罗什:文

慧远:道安的弟子《大智论钞·序》“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令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