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辛弃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戈铁马辛弃疾

-----辛词诵读小记

词坛飞将军

“同学们,请停一停。”我边拍手边提高声音喊了一声,教室很快安静下来,“今天早读,我发现大家很是投入,下面我就给你们来一个小故事以示嘉奖吧。”“嗷,好,好。”不少孩子鼓起掌来,毕竟是孩子,情绪很容易调动的。于是,我清清嗓子,开始绘声绘色的讲述:

“话说在公元1162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他的府邸里,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宴会已经进入了高潮,张安国和几位金将称兄道弟、吆五喝六,气氛非常热烈。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士兵走进来,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人要见他,已经有几分醉意的张安国就带着几个人走了出去。刚出大门,就瞥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没等他有所反应,那个身影已经扑上来,像猛虎抓一只小兔子一样,一把拎起他扔到了马背上。”

“啊?真厉害!”有孩子禁不住感叹起来,还有同学跟着和两声,教室一时热闹起来,“引起你们的注意——要得就是这个效果!”我暗自乐着,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摆手示意他们安静,继续着自己的讲述:“这个人对一旁被惊呆了的张安国的随从说:‘宋朝的十万部队就要打过来了,我要和张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说完,催动马匹就向城外

驰去。张安国的随从不知所措,连忙去报告那几个正在喝酒的金国将领,等那几个金将跑出来的时候,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骑兵会合,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

停下讲述,我问道:“这个身手敏捷的人是谁呢?”摇头,无语,“不知道啊,那猜一下吧。”还是无人举手,不过倒是有同学小声说了声“岳飞”,看来岳飞抗金的确是鼎鼎有名。“不知道是谁,我们可以猜一下他的身份。”我又提示道。“肯定是守边关的将军。”发言一向积极的陈昶,举手答道。“他有很高的武艺。”仕兵又补充了一句。

“此人身材高大,武艺高强,”我接过话来,“还精通兵法军阵,带过兵打过仗,虽没有当上将军,却堪称军事家。然而他真正扬名于后世,流传于千古的却是因为他丰富的词作,人称词坛飞将军!”

“这个人究竟是谁呢?”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我挥笔写下他的大名——辛弃疾。

“辛弃疾?”一阵议论,“关于辛弃疾,你有所了解吗?”

还是没人举手,虽有点失望,不过也在意料之中,五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辛弃疾,属于正常,早有准备的我恰好可以卖弄一下嘛,“不知道不要紧,听老师来介绍。”我充满自信的声音再次回响在教室:

“辛弃疾出生在公元1140年,因为生活在‘靖康耻’那

个特殊的年代,在金人占领区的他,从小就谈兵事学兵法,一心要收复失地,赶走金贼的辛弃疾是怎样成长为大词人,为什么又能获得‘词坛飞将军’的称号呢?”疑问充满他们的眸子,“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将和大家一起通过诵读他的词作,去感受着他那拥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的豪迈词风。”

孩子们无声的点头,目光里更有不尽的期盼——我欣慰,相信很快我们就会一起“醉里挑灯看剑”,一起“众里寻他千百度!”

画龙点睛之“眼前万里江山”

今天,利用课前十多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诵读了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初读正音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读上阙,你眼前能出现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呢?”

“有饥饿的老鼠围着床乱跑。”心瑶第一个举手,自信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好,你描述的就是‘绕床饥鼠’所展现的画面。”在我的肯定声中,她坐下了。“我仿佛看见有蝙蝠在围着灯飞。”心瑶的同桌郭旭不甘落后,第二个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屋外下着大雨,还刮着大风。”

“窗户纸破了,风一刮‘哗啦啦’的响。”

“大家理解的很好,辛弃疾独宿的地方,环境怎么样呢,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恶劣。”不知谁脱口而出。

“饥鼠绕床,蝙蝠狂舞,风狂雨骤,破窗自语,”我总结时有意的一声高似一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很明显他们已经感受到辛词中王氏庵的荒凉破败,“在这样的环境里,辛弃疾很快入睡了吗?”

“没有。”

“是的。”,我接过孩子们的话,“独宿荒屋的辛弃疾心潮起伏,辗转反侧。同学们,你们知道实在难以入眠的大词人他想到了什么?”

无人举手,“请从下阙中找出描写他入眠前内心想法的诗句。”我降低要求。

“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片刻之后,甲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请注意‘梦觉’,”我把这两个加重,“很明显‘眼前万里江山’是作者梦醒之后眼前浮现的景象。”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存宇赶紧补充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辛弃疾此刻的内心想法?”

“他想到自己一生走南闯北,”我微笑着倾听着小个子仕兵的回答,他还挺会用词的呢,“现在回来了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你理解的很好,词人为什么有这种想法,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他写这首词的背景。”接过仕兵的话,我开始了简单的讲解,“年轻的时候,词人怀着满腔的热情从金人的统治区回到建康,一心要投身战场完成朝廷收复中原的大业。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一味的主和,于是一心抗金的辛弃疾便成为‘不识时务’者,竟然被朝廷罢官二十年。这首词便是他免官闲居信州时所作。”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显然被我的讲述所吸引,“词人深夜难寐,是在想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到如今华发苍颜,却仍壮志未酬,多令人感慨呀!”我顿了一下,“不受朝廷重用的辛弃疾是在消极的发牢骚吗?”

“不是。”有同学喊出口。

“有何依据?”我追问道。

“从最后一句‘眼前万里江山’可以看出他其实很爱国,”心辰大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睡醒之后不是唉声叹气,而是在想万里的河山。”

“你堪称独具慧眼。”我夸奖道,继而把目光投注到大家身上,“同学们,知道吗,就是这一句把整首词的思想境界提高了。‘眼前万里江山’指祖国的河山一统,辽阔无际,绝不是南宋小朝廷的半壁江山,这一结句说明词人随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你们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辛弃疾呀?”

“爱国的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