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膜层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 的部分。
(二)粘膜下层
较致密结缔组织. 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粘膜下神经丛.
在食管、胃和小肠可形成皱襞 皱襞(plica) 粘膜
粘膜下层
(三)肌层(muscularis)
除两端为骨骼肌外,其余为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
(四)外膜(adventitia)
纤维膜(fibrosa) 浆膜(serosa )
(small intestine)、大肠(large intestine)结构的 异同。
• 3、简述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4、消化管内各种腺体(食管腺、胃底腺、小肠腺、
十二指肠腺.大肠腺)的分布、组成。 • 5、小肠扩大表面积的结构有哪些? • 6 、 如 何 区 分 十 二 指 肠 (Duodenum) 、 空 肠

2. 固有层:含胃腺,分为 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 分布:胃底和胃体 形态:分支管状腺 组成: (1)主细胞 (2)壁细胞 (3)颈黏液细胞 (4)干细胞 (5)内分泌细胞
(1)主细胞: 部位:胃底腺的下半部 形态:光镜:柱状,核圆,位于基
底部,胞质基部嗜碱 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电镜:RER和核糖体丰富,
大肠(large intestine)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内环行肌)
结肠带
直肠-肛门交界
阑尾
特点:官腔小而不规则,肠腺短而少;淋巴组织多
七、消化管的淋巴组成及其免疫功能
1、消化管淋巴组织组成:
粘膜淋巴小结 上皮、固有层中的免疫细胞。
2、功能:接受抗原剌激后产生免疫球蛋 白,并向消化管腔分泌免疫球蛋白。
(Jejunum)和回肠(Ileum)?
复习题 填空 1.消化管壁分四层,即___,___,___,___. 2.构成小肠腺的C有
___,___,___,___,___. 3.在胃底腺中,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
___;分泌盐酸的细胞是___.
名词解释 1.胃底腺 2.潘氏细胞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消化管可识别抗原、产生抗体并排泌至管腔内, 构成机体的一道防线。
微皱褶细胞(M细胞)模式图
1、分布部位:
肠集合淋巴小结处 的肠上皮内 。
2、功能:
为抗原提呈细胞。 摄取并转运肠腔内 抗原至其下方的淋巴细 胞.
消化管粘膜的免疫功能
M细胞摄取抗原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粘膜淋巴小结 肠系膜淋巴结 幼浆细胞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主讲人:邓婷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大纲要求
(一)掌握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了解 消化管与免疫。 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口腔与咽的结构。
消化管的组成: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和咽外, 管壁自内向外分四层:
1. 黏膜 2. 黏膜下层 3. 肌层 4. 外膜
(一)粘膜
1.上皮(epithelium): 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 上皮。
2.固有层(lamina propria): LCT,富含腺体与淋巴组织
3.粘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 薄层平滑肌。
1、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2、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3-5天更新一次)。 临床意义: 胃溃疡-----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破坏。
胃(stomach)
(二) 粘膜下层 (三) 肌层 和 外膜
• 肌层 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
• 外膜 :浆膜
小肠
小肠壁四层结构:
小肠(small intestine)
中1/3 骨骼肌+平滑肌 下1/3 平滑肌 4. 外膜:纤维膜
复层扁平 上皮 粘膜肌
食管腺 粘膜下层
肌层 外膜
三、 胃(stomach)
胃小区(gastric area)

胃壁四层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胃 (stomach)
一、黏膜:表面形成胃小凹 1. 上皮:
表面粘液细胞,单层柱状,相邻细胞近游离面形成紧密连接。 柱状细胞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黏液,起保护作用。
二、食管 Esophagus
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1. 粘膜 固有层:结缔组织 mucosa 粘膜肌层:一层,纵行平滑肌
2. 粘膜下层 结缔组织,含食管腺
Submucosa
上端:骨骼肌
3. 肌层 内环外纵 中端:骨骼肌 + 平滑肌
muscularis
下端:平滑肌
4.外膜 Adventitia : 纤维膜 fibrosa
十二指肠腺
三、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四、外膜:主要为浆膜
五、大肠(large intestine)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1.粘膜(mucosa):
半月形皱壁.无绒毛 上皮: 吸收细胞和大量的杯状细胞。 固有层: 有大肠腺, 分泌粘液 2.粘膜下层(submucosa): 3.肌层 :形 成 结 肠 袋 ( 内 环 肌) 和结肠带(外 纵 肌). 4.外膜:有肠脂垂( 脂 肪 细 胞 聚 集)
(3)幽门腺 (pyloric gland):粘液腺
少量壁细胞, 较多G细胞—产生胃泌素 (gastrin),促进盐酸分 泌。
胃 液: 三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 成人每日分泌量:1.5~2.5L, pH : 0.9~1.5
3 . 粘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 内环外纵平滑肌
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分布: 腺顶部 形态: LM,EM 功能: 分泌可溶性酸性粘液
• (4)干细胞(stem cell)
• (5)内分泌细胞(endocrine cell) :
ECL细胞: 分泌组胺促进泌酸,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抑制 壁细胞功能。
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2)贲门腺 (cardiac gland):粘液腺
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起保护作用
内分泌细胞: I 细 胞产生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促进胰腺腺泡分泌胰酶 和促进胆囊收缩、 胆汁排出的作用。 S 细胞产生促胰液素, 可促胰液分泌量增加。
2. 固有层: CT, 中央乳糜管, 小肠腺
小肠腺: 柱状细胞, 杯状细胞, 内分泌细胞, 干细胞, 潘氏细胞
2. 固有层lamina propria:
上皮: 单柱,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收、杯状、内分泌细胞 1.粘膜:固有层:含小肠腺; 十二指肠,空肠 含孤立淋
巴小结,回肠 含集合淋巴小结
粘膜肌层: 2.粘膜下层:十二指肠含十二指肠腺
3.肌层: 4.外膜:
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
*皱襞(plica)
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结构 (肉眼可见)
*肠绒毛(villus)
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的指状突起(光镜可见)
*微绒毛(microvillus)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可见)
绒毛
皱襞 粘膜下 层
肌层 外膜
小肠
小肠绒毛
小肠 small intestine
十二指肠 绒毛宽大
空肠 长指状
回肠 短锥形
小肠绒毛
• 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的指状突起。 • 绒毛上皮:小肠上皮
细密结缔组织 中央乳糜管 (central lacteal), 有孔毛细血管, 少量平滑肌。
中央乳麋管 毛细血管 平滑肌
小肠腺
潘氏细胞: 小肠腺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 锥体 型, 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 能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杀灭肠道微生物。
3. 黏膜肌:内环行 外纵行
二、黏膜下层: L.C.T.;含小A. 小V.
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 内分泌细胞 • 绒毛中轴:固有层结缔组织 毛细淋巴管 (中央乳糜管) 毛细血管
中央 乳糜管 平滑肌 毛细血管
小肠腺
1纹状缘 1吸收C 2杯状C
5干C 3潘氏C 4内分泌C
一、黏膜
1. 上皮:单层柱状细胞(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和内 分泌细胞
单层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
细胞膜表面含双糖酶、氨基肽酶等
有膜被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2)壁细胞
部位:腺的上 半部。
光镜特点:
细胞大,胞质 红,核圆形, 染色深。
(2)壁细胞 电镜特点:
细胞内小管, 微管泡系统, 线粒体丰富。
壁细胞功能: 合成HCl—杀菌,激活胃蛋白酶 分泌内因子—帮助Vit B12吸收
• (3)颈粘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
食管
粘膜层
mucosa
粘膜下层
Submucosa
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 粘膜肌 食管腺
小动、静脉 粘膜下神经丛
食管-胃贲门交界
食 管 1上皮 2固有层 3粘膜肌
6外膜
4粘膜下层 4食管腺
5内环肌 5外纵肌
食管
1. 黏膜 (1)上皮:未角化复扁 (2)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 (3)黏膜肌:纵行平滑肌束 2. 黏膜下层:LCT,食管腺 3. 肌层:上1/3 骨骼肌,
淋巴细胞再循环
返回消化管粘膜 分化为浆细胞
吸收细胞分泌片 IgA
分泌性IgA 进入肠腔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在胃、肠的上皮和腺体中 散在分布着大量的内分泌 细胞。 分泌的激素主要协调胃肠 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根据细胞是否伸达官腔, 可分为: 1. 封闭型(少数) 2. 开放型(多数)
复习题
• 1、消化管壁分为哪几层?各层的结构如何? • 2、比较食管(Esophagus)、胃(Stomach)、小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