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本纪》
【讲析作品】 《项羽本纪》
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 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 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 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 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 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 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他既 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 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 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 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 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十九首》所 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 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 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 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 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 不知有愁,亦不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十九首》难此 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 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 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者而言 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
汉赋
汉赋的发展演变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
新体赋(汉大赋)
枚乘的《七发》
抒情小赋
张衡《归田赋》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 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 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 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 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 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 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 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 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 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 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 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 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 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传记文学的滥觞于成 功
学
的 新
乐府诗的兴起与繁荣
气
象 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与
成熟。
汉代诗歌概说
汉乐府
乐 西汉所谓“乐府”,指的是主管音乐 府 的官府。后来用“乐府”代指是个体 诗 裁。
主
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要 题
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Baidu Nhomakorabea
材
对封建礼教和不合理 婚姻制
度的抗争
《上邪》
以不可能的发生的自然现象立誓,后世有好 多该类型的模仿,如动力火车的《当》。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 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 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我认为,这 三类感情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 或者也可以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 或“共相”。因为古往今来每一个 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 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 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 会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 心。而《古诗十九首》就正是围绕 着这三种基本的感情绕圈子。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 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 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 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 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本传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上: (1)作者善于通过对真实史料的剪裁取舍、穿插安置,来 突出人物思想的性格特点。集中笔墨选择了吴中起事、巨 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等历史事件,突出了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和气概。 (2)善于选择矛盾冲突尖锐的场面,让人物在斗争中和相 互映衬中显示自己的个性。 (3)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史记》 的体例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 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 新体例,使《史记》改变了此前史 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全书由 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 (八篇)五个部分组成,共一百三 十篇,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 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体制庞大, 内容繁富。
《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史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一向为后人所称道。
史
无情揭露统治者罪恶的同事,作者赞同“官逼民反”的合
记
理性,赞扬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行为。
的
史
学 特
司马迁热情地歌颂爱国英雄和在历史上
点
做出重大贡献的任务。
也为许多出身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作传,热情地 歌颂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 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共230年的史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 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 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 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 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 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 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 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 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 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 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 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 岁。
汉代散文
两汉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 其一,论说散文; 其二,历史散文。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 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 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 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青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出游。 第一次是他20岁时,到了长江中、下游 和山东、河南等广大地区。第二次是他 35岁时,奉武帝之命,去巡视今四川和 云南边境一带。第三次是在他36岁时, 随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又侍从武帝 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这三次漫游, 他的足迹,几遍全国。因而扩大了眼界, 丰富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为后来 写作《史记》奠定了思想和资料。 三、司马迁的著书与受刑 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宗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代
《陌上桑》 自《诗经》以来,桑林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描 写为男女幽会的场所,汉代仍有此余风。
表
作
东门行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也称《孔雀东南飞》, 也是一部长篇叙事诗。
古 诗 十 九 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 代无名氏的作品,始 载于梁昭明太子萧统 所编《文选》,标名 为《古诗十九首》, 沿用至今。这些诗非 一人一时之作。
通过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剪裁,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史
记
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的 文
成功运用多种艺术手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学
段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成 就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精湛的语言艺术。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 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汉书》是继 《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 史书,与《史记》、《后汉书》、 《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代文学
历史分期:西汉(前206—公元 25年)
东汉(25—220年) 两汉文学是继先秦文学后中国古 代文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如果说先 秦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那么两汉文学则是中国文学 发展的瑰丽乐章。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汉赋、散 文、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赋体的产生与兴盛
汉 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