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分析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24.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3分)

25.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6分)

26.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6分)

24.(3分)①范围广;②问题多、焦虑度较高;③相互传染、不易化解。(每点1分)

25.(6分)①社会流动渠道堵塞;②自身健康安全没有保障;③社会规范的不确定。(每点2分)

26.(6分)①疏通社会流动渠道;②建立健全食品、医疗、养老制度;③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完善社会道德;④广泛开展普遍有效的公民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救助

体系;⑤全民参与、政府积极作为,并且要常抓不懈。(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阴野

黑陶

暮色时分,我们走进了村庄。桥口石桥旁突然显现的这株数百年的老桂,令我肃然而惊。桂树的枝叶深绿、浓密,像古代遗存在此刻空间的一个漫漶不清的巨大墨字。墨迹斑斑,只在某些树枝空隙处,透漏过丝缕光亮。阴!野!山地间聚结已久的阴郁与寂野之气,在这株有着怪异的勃勃生机的桂树身上,强烈散发开来。

树的近侧,石木结构的昔年华屋已经颓败。村巷中随处可见房屋的残骸——那些已经裸露在天光中的梁、柱,以及近于腐朽的酥松砖块。整座村庄少有人迹,只偶尔有一二孩子鲜黄鲜红的身影,在满布苔痕的迷宫般的苍黑巷角处,一闪而过。

树,我目睹到的,是它比建筑和村庄更为久远的生命力!

深色的桂树恣意生长。在我的视听里,分明感觉到整座村庄的生命体液,正竭尽全力地输送于它,然后,化作了眼前墨迹般浓密、深绿的团团枝叶。

一座接近死亡的村庄。一株恣意生长的树。

我站着,近距离凝视它。有着怪异的勃勃生机的这株阴野桂树,在废墟般的暮色村庄上,给了我,关于恐惧的提醒。

6、文章为什么要写村庄里的孩子?(4分)

答:

7、作者为什么说“分明感觉到整座村庄的生命体液,正竭尽全力地输送于它”?(5分)

答: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恐惧的提醒”?(6分)

答:

1、这些孩子身着“鲜黄鲜红”,通过他们反衬巷子阴郁、苍黑、缺乏生机的特点。

2、因为眼前的村庄似乎接近死亡,而那株数百年的老桂却依然恣意生长,在强烈的对比中

让作者有了这种感觉。

3、“恐惧”源于眼前勃勃生机的桂树和废墟般村庄的强烈对比,“恐惧”的实质是时间流

逝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正是借此“提醒”自己珍视生命。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文学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隋代王通和唐代刘迅相继“续《诗》”,选录《诗经》之后的诗歌并纳入诗教范畴。“续《诗》”不仅很难达到其经学目的,反而容易使人们从汉魏六朝诗歌的情貌特征,推想《诗经》的本来面目,成为解构经学和尊经意识的潜在异质,为《诗经》入选文学总集提供了反向的启示。宋代朱熹设想编纂一部收录《诗经》《楚辞》和后世诗歌的大型诗歌总集,直接为文学总集选录《诗经》做了理论准备。但朱熹最终未能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也预示着总集选录《诗经》的思想阻力依然强大。直到明代,才出现《诗学正宗》《汇古菁华》《诗冶》等真正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走下经学的神坛,融入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偶然,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以彰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的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4.《诗经》文学主体身份的最终确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请加以概括。(6分)25.请具体解释“反向的启示”在文中的意思。(3分)

26.以《氓》为例,谈谈《诗经》文学性的具体体现。(6分)

24.(1)隋唐“续《诗》”,延续诗教传统,促使人们推想《诗经》的文学本质;(2)宋代朱熹设想编纂收录《诗经》作品的诗歌总集,为《诗经》回归文学做了理论准备;(3)明代出现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融入文学世界。(6分,每点2分)25.“续《诗》”本是以《诗经》的传统或标准衡量后世诗歌,反而让人们领悟到《诗经》的文学本质,进而思考文学总集不收录《诗经》作品的现象。(3分)

26.①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氓》塑造一位性格刚强而果断的弃妇,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自己的遭遇和教训,谴责男子的负心。②文学手法的运用。如《氓》的叙述方式:以弃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自叙遭遇,通过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达无限悔恨和怨愤情绪,能激发读者的同情。或,比兴手法的运用: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切合人物生活环境,生动形象。(①②两点每点3分,观点1分,结合作品简单分析2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亦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