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三、数控机床的未来趋势
1、智能制造
未来,数控机床将更加智能化,具备自适应加工、预测性维护、协同制造等 功能。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整 体制造效率。
2、绿色环保
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的度不断提高,未来数控机床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 保设计。通过采用新型节能电机、优化结构设计等措施,降低设备能耗和减少对 环境的影响。
4、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未来,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 展日益重视,企业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战略管理中,推动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同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企业 的社会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总之,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理论体系。在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西方战略管理理论 将继续演进并指导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2、结合先进技术与人工智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将这些技 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可以为企业的战略 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分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 实现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强化跨界合作与创新
未来,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与创新。随着产业界限的模糊 和跨界合作的兴起,企业需要不断拓展合作边界,整合各方资源以实现创新发展。 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如何促进企业跨界合作,推动创新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和适应能力。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化、复杂化的过程。早期战略 管理理论比较注重市场份额、竞争优势等单一因素,而随着企业面临的竞争和环 境日益复杂,战略管理开始注重多因素、多层次的分析和规划。例如,当今的战 略管理综合了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企业的长 期稳健发展。
浅析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
20 08. Ii
徐媛, 浅析 管理理论 等: 人本 的发展
后来, 人际关 系和行 为科 学的儿乎昕有的理 沦, 部是 l I 颐延着 “ 社会人’ 或对 “ , 经济 人, ’ 的批 驳展开 的。
蟑 镑 溪
方 式进行 了研 究, 他们 发现 .t 3本企业管 理 的主要 特征 是
理 ” 派意 识到 了人在工作 中的重 要性 , 是并没有 找到 学 但 合 适 的方 法 对 待工作 中的人 ,因而也 没有 出现 泰 勒所 说 的 “ 完全 的 心理 革 命”来 最 大 限 度地满 足个人 发 展的 需 要。 约尔对 组织 管理 进行了 系统 的研 究, 出了管理 过 法 提 程 的职 能划 分理 论, 他在著 作 工业管理 与一般 管理 中 阐述了管理 职能 的划分, 为管理 的职能 是计划 、 织 、 认 组 指挥 、 调和 控制 。 协 古典 管理 理论 是把 人看作 “ 济 ’ 经 来管 理 的, 过分 地强调 物质 刺激 , 忽视 了人在 情感方 面的 需求 , 对人 的一种 “ 化” 经济 ’ 称 “ 利 ’ 是 物 。“ 又 唯 和 “ 实利 ’ 指 人 的行 为是为了追 求人 本身 的最 大利 益 , ,
1 2 - 13 年, 9 4 9 2 美国哈佛大 学梅奥 教授 等通 过著 名的 “ 霍
桑 实验 ”, l 3 年 出版 了 工业文 明中 的人性 问题 》一 于 93 书, 出了 ‘ 际关 系” 说, 定了行为科 学管理 理论的 提 人 学 奠
学 管 理 以提 高 劳 动 生产 率为 目标 , 创 了科 学 管 理 的新 开 时 代 , 本人也被 称 为 “ 学 管 理之 父” 他 科 。尽 管 “ 科学 管
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
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引言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组织、计划、指导和控制等方面,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是管理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们相互交叉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相互关系和对组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础,经历了从经验导向到科学导向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管理理论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和个人天赋,在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组织的复杂性增加,管理理论开始逐渐形成。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人动作来优化生产效率。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随着对人类行为的关注增加,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逐渐兴起。
埃尔顿·梅奥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激励对组织的绩效有重要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它主要关注组织的整体效能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领导理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组织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组织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改进内部运作,以提高整体效能。
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的应用,它直接关系到组织的运营和管理效果。
管理实践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也经历了演变和改进,从单一的控制和指导到综合的战略规划和领导力发展。
命令式管理实践在早期,管理实践主要采用命令式的方式,上级指挥下级,行为控制强调执行力和纪律性。
这种管理实践的优点在于执行力强,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和反应。
但是,命令式管理实践也容易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影响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管理理论)
主张根据能力选拔人员,并对其进行 专业培训,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官僚组织理论的实践应用
企业组织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
决策机制 公共管理领域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特点,建立相应的官僚组织结构 ,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力。
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选拔标准,规范员工行为,提 高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典 管理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古典管理理论概述 • 科学管理理论 • 行政管理理论 • 官僚组织理论 • 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01
CHAPTER
古典管理理论概述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背景
1 2
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革命的兴起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 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探索管理 理论。
企业组织
企业通过建立层级制组织结构、 制定规章制度等方式,实现高效 管理和稳定发展。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也借鉴行政管理理论, 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 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04
CHAPTER
官僚组织理论
官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
忽视人性化管理
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关注不够,可能导致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
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古典管理理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可能显得僵化和缺乏灵活性。
对知识管理和创新重视不足
古典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融合其他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将与其他管理理论相互融合, 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
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
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一、银行营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从产生到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营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
从起源角度看,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是营运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支,也可视为营运管理理论在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和应用。
从发展过程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银行营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从营运管理到银行营运管理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又称运营管理、运行管理或作业管理,截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营运、营销)之一。
营运管理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生产作业的产物。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控制操作风险,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研究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即制造业的营运管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重要的管理学科。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其主要概念框架、典型理念、管理方法逐渐成型。
尤其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相继出现一大批经典理论和理念,营运管理进入发展的成熟期。
从上世纪90 年代,营运管理逐渐发展到服务管理,开始在电信、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广泛应用,银行营运管理由此产生,并日益成为银行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营运管理的概念银行营运管理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国际上采用的广义概念是指为实现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对生产与管理的系统或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转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生产的全部业务运营与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
现阶段国内银行业多采用的是其狭义概念,指以业务中后台运作为重点,对实现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前中后台操作系统、制度和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作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实现的公共性业务操作与相关风险监控。
可见营运管理是现代银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承载着银行业务运行的核心职能,是经营的基础平台,管理的前沿阵地,为银行经营管理发挥着最为基础的支持保障和服务作用,决定着银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与企业对策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与企业对策企业战略管理是以企业整体发展为核心,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决策,来实现企业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
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趋势进行浅析,并提出企业对策。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1. 大数据与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洞察市场动态、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行为,为战略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也使企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和智能化地作出反应。
2. 生态化和可持续性: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在战略管理中也越来越注重生态化和可持续性。
企业需要借助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推动企业战略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
3. 开放式创新与生态共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依托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
生态共建则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合作,形成生态系统,共同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这一趋势促使企业战略管理抛弃传统的封闭式思维,更加注重多方合作、创新共赢。
4. 体验经济与数字化转型: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战略管理也在不断转向体验经济和数字化转型。
企业需要以客户体验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满意的消费体验。
二、企业对策1. 积极应对大数据与智能化:企业需要加大对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系统。
培养和引进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将数据应用于战略决策和业务运营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 推动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1.3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有了人类那个时候,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管理思想和理论逐步发展起来。
其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管理思想、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3.1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动用人力几十万,历时100年。
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止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和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长达6700公里。
这样浩大的工程靠严密的组织,完善的管理才得以完成。
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中国人民最好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许多著作都有管理思想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共13篇,许多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在管理上也都有重要意义。
今天日本的许多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经理的必读书籍。
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齐威王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各人从自己的上马(上等马)中马(中等马),下马(下等马)中各选一匹参加比赛,并约定不论谁每输一次就必须付出千金,每胜一次就获得千金。
当时同等级的马,齐威王要比田忌的强得多,如果以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只有屡战屡输。
军事家孙膑向田忌建议说,这样硬拼不成,要改变战术。
第一次,你以下马对齐王的上马,先输上一局,然后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以中马对他的下马,这样就保证你以二胜一负而最终取胜。
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赢得了千金。
这一生动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500年前的古代中国,但你可知道,这正是在运用现代“对策论”中“零和对策”(即敌对双方胜败之和等于零)的道理。
“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又名“博弈论”,主要研究竞赛时斗争双方对阵中胜负的问题。
运筹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种定量方法。
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西方管理理论。
下面让店铺带你料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
①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电子计算机进入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集中化、大型化、标准化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工业生产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联合化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对连续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变化莫测,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管理改变孤立的、单因素的、片面的研究方式,而形成全过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员式的系统化管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运输问题、机场和港口的调度问题、如何对大量的军火进行迅速检查的问题,等等,都涉及管理的方法。
③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层出不穷。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赤裸裸的剥削方式逐渐被新的、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方式所掩盖。
新的剥削方式着重从人的心理需要、感情方面等着手,形成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问题的管理。
⑤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交叉作用。
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原因除了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等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外还有以下重要理论、实践以及研究者个体等方面的因素:1、管理领域复杂性的影响2、管理学者知识背景不同的影响3、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4、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的集中化趋势1、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为美国管理学者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eig)和约翰逊。
浅析行政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GAO DENG JIAO YU/高等教育浅析行政管理理论发展趋势郭 婕伴随科技、互联网信息及组织文化等管理理论要素的发展,管理工作者及被管理者素养和能力的极强,公共责任导向视域下的公共价值管理成为行政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是行政理论有关研究以及未来管理实践工作的发展导向。
一、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价值改变泰勒和韦伯的古典理论中,对传统行政管理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论述。
但是,泰特由技术层次阐述理论,而韦伯由组织架构层次论述相应理论。
其核心价值显著的呈现出自上而下的联系,其重视行政组织与功能的合理性。
劳动分工作为生产力和经济理性的核心,主要体现为其以效率及经济看作核心价值。
而公平、责任等管理价值处在次要地位。
传统行政管理,其存在的合法性风险随着历史和时代发展更替渐渐加强。
作为将弗雷德克森视作中心的行政管理理论,其在历经对以往的管理理论成效至上理念进行反思与批判后,提出追求参与式的行政管理理论,倡导摒弃政治行政的二分法,指出公共行政要将自身价值视作主体,摒弃政府以往价值体系所推崇的中立观,高效整合公平、责任等价值于行政管理理论内。
落实以较少的投入换取更为显著的产出,虽然作为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目标之一,但是其核心价值并非如此。
而社会公平才是管理理论的核心价值以及首要价值,并且与民主、然而,伴随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来临,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转变成探寻公共责任导向的公共价值管理。
公共价值则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塑造且满足国民需要价值的基础上,落实自身价值。
同时,应赋予公共价值与公共责任全新的含义。
首先,时代不断进行快速发展,政府在个人责任的划分管理中有一定挑战。
应对个人责任、社区公共服务价值进行合理管理,从而满足行政管理发展要求。
另外,原有的公共行政管理方式,仅仅注重创造公共价值,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行政管理要求。
因此,在原有管理基础上,还应重视公共价值管理中心目标的确立,以此作为基础共同探索行政管理中的公共价值。
从而使公共服务能够满足使用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心理要求。
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从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创造、总结和概括管理经验,进而抽象、升华为管理理论,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继续向前进步。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一、经验管理经验管理又称传统经验管理阶段。
在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兴起,手工作坊渐被淘汰,工业企业开始发展,但规模不大,生产力水平低。
此阶段,企业管理主要靠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个人经验,没有操作规程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工人培养仅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这一阶段管理的特点是:工厂的所有者就是工厂的管理者,工人凭着经验劳动,管理者凭着传统的经验办事,管理工作比较简单,属于小生产管理方式。
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又称科学管理阶段。
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为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愈趋复杂,劳资矛盾日益加深,市场竞争压力有增无减,所有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求将积累起来的管众经验加以总结、概括,使其系统化、标准化和理论化。
于是出现了“科学管理”理论,其创始者是美国的泰勒,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继其之后,还有吉尔布勒斯、甘特、福特等人,他们也为科学管理作过贡献。
泰勒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列出主要4条基本管理原理:1.对工人操作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替代凭经验办事的方法。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培训,以替代工人的自由发展。
3.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提倡协作精神,以保证工作按照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
4.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应有适当的分工,明确划分计划职能(管理者的工作)和执行职能(劳动者的工作),并由计划职能帮助实施执行职能。
泰勒对企业管理的最大贡献是他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实行各方面工作的标准化,使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管理理论形成及发展
欢迎阅读教课设计教研室:教师姓名:讲课时间:课程名称管理学讲课专业和班级07 市营、酒店讲课内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道2 学时德与社会责任讲课学时教课目标认识各样管理理论教课重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等教课难点权变管理理论教具和媒体使用多媒体教课方法讲解法包含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解、作业和习题布时间分派置、问题议论、归纳总结及课后指导等内容(100 分钟)教复习旧课 5 分钟学引入新课 5 分钟重点难点讲解70 分钟过作业和习题部署 5 分钟程问题议论10 分钟归纳总结及课后指导 5 分钟板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管理者道品德为的影响因素书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三节提高职工道德涵养的门路设第一节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第四节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计讲解新拓展内容课后总结教研室主任署名年月日讲稿讲授内容备注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
经过长久的累积和总结,人们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看法,进而开始形成一些朴实、琐碎的管理思想。
跟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对管理思想加以提炼和归纳找出此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作为假定,在管理活动中进行查验,既而对查验结果加以剖析研究,从中找出属于管理活动广泛原理的东西。
这些原理经过抽象和综合就形成了管理理论。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管理活动(或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基础,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归纳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不是全部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查验。
中国初期管理思想固然广博精湛,但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却出现于西方。
时到现在天,中国仍未形成有特点的管理理论,这不可以不发人沉思。
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摘要: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规律,并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进;规律在变革的时代,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这势必会导致管理思想的变迁。
目前,管理学对这一变化比较一致的看法体现在四个方面: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毫无疑问,企业战略管理将会是这场变革的中心,它将出现许多新动向,对这一趋势能前瞻性地把握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为更好地把握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便把握其演进的脉络和规律。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自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
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 60 、70 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造成的威胁。
其次,高层经理人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再者,战略构造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关键在于指导原则,优良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为代表。
2.3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行为管理理论)
谢谢各位
制作人:过控11-1
屈志鑫
2、 霍桑试验的过程
从1924-1932年,分成四个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1 — 1927.5)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 大规模访谈(1928.9—1930.5)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
1)照明试验
实验假定:随着照明强度增加,产量应增加.
(4)结论
发现大部分成员都自行限制产量、成员 中存在小派系 这些小派系或非正式组织对工人的行为 有着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甚至超 过经济上的刺激
3、霍桑试验的结论
①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② 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工人的社会
欲望和提高工人的士气
③ 企业当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④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发现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什么影响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福利试验)
(1)时间:1927.8—1928.4
(2)试验过程
选择了6名女工在单独的一间工作室内工作,以 便对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进行控制。这些女工 可以自由交谈,观察员对她们的态度也很和蔼
改善工作条件——产量有所提高 工作条件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日产量和周产 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霍桑试验的评价
霍桑试验是管理科学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思想,首次把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以霍桑试验为
基础所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管理学 派的早期思想,开创了西方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 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
❖ 法约尔的一般管 理理论是西方古 典管理思想的重 要代表,后来成 为管理过程学派 的理论基础,也 是以后各种管理 理论和管理实践 的重要依据,对 管理理论的发展 和企业管理的历 程均有着深刻的 影响。
亨利·法约尔 (1841~1925)
1、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2、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的人事管理 3、巴贝奇(Charles Babbag,1792—1871)的作业 研究和报酬制度 4、亨利·汤(Henry R.Towne,1844—1924)的收 益分享制度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论
《国富论》代表作提出“经济人”观点和劳动分工理论
1)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2) 劳动分工理论 从古❖典可经以济使学劳中动的者管专理门思从想事和一产种业单革纯命的前操后作的,管从而提 理实践高两熟个练方程面度对、早增期进管技理能思;想概述
❖ 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有一种工作转 古典经换济到学另中一的种管工理作思所想损:失亚的当时·间斯;密
1、科学管理的实质
“双方(企业管理当局和工人)都必须不再把盈利的
2、分科割学作为管头理等的重要目的的事:,而一齐把注意力转向盈余的
扩大。” 使雇“中知主双所识实方做来现都工代最必作替大须有原的同如认 关 有富时何识的的裕实实到一个现现,,切人最雇同大主至事判时化和关务断也富雇重中和是裕员要,意?工的用见人是科(实,学不现在的论最所精是大有确工的同调人富企查的裕业和或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优选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 理解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含义; 2. 了解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 3.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成果、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管理
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1、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2、Henri Fayol(1841-1925) 3、Max Webber(1864-1920)
1、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1)生平简介 1856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费城。 1872 - 1874 年进入菲利普斯 · 埃克塞特学校就读。 他受过很好的一般教育,包括去欧洲旅行及在法 国和德国的学校中就读。他本拟学习法律,并已取 得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但由于临时发生眼疾决定 使他改学工程。
(5)经济性: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 方式,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 式意味着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 式,因而存在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 机会成本问题,同时不同资源配置 方式的成本比较实际上也反映了 管理的经济性.
动态性
科学性
艺术性 动态性
创造性
经济性
管理特性关系
(二)什么是管理学?
1、管理学的含义 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的基本原理和 一般方法的科学。
1.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1893-1898年独立开业从事工厂管理咨询 工作。在此期间,他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了 会计。 1898-1901年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贝利恒 钢铁公司,做咨询工作。在此期间,他同怀 特发明了高速工具钢,于1900年在巴黎博览 会上首次展出。 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师工程学会的主席。
管理理论的发展
李洪涛
主要内容
一、管理和管理学 二、管理理论学派 三、经理角色理论与企业家成长
一、管理和管理学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讲, 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 知识代替习惯和传统,用合 作代替强制。 ——彼得 • 德鲁克
第02讲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学原理2-29
差别计件工资制
• • • • • • 完成100件,每件1元,共100元 完成80件,每件0.9元,共72元 完成120件,每件1.20元,共144元 产量差30件,工资差52元 经济上合理,道义上不合理 计件加超额任务给奖金
管理学原理2-30
4.对泰勒制的评价
• • • • •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泰勒的实践精神令人感动 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管理上 把人当经济人 局限于基层管理
装配
管理学原理2-35
管理学原理2-36
管理学原理2-37
二、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和一般管理理论
(一)法约尔的生平 (二)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 (三)14条管理原则 (四)评价
管理学原理2-38
管理过程与组织理论
• 企业的六项基本活动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 会计、管理活动来自•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管理学原理2-21
铁锹的效率曲线
效率
每锹重量
管理学原理2-22
金属切削实验
• • • • • • 定了人动时间,也应该定机动时间 进行了26年 切削了80万吨钢铁 进行了三万次实验 发明了高速钢,获得了专利 用专利的收入宣传科学管理
管理学原理2-23
3.泰勒的主要观点
• • • • • • 管理是一门科学 劳资应该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 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实行职能工长制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学原理2-32
泰勒的主要著作
•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一词的由来 – 科学管理到工业工程
• <<车间管理>> • <<在国会中的证词>>
管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综述
管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综述本文把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分为传统管理、理论形成、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论述了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溯源,并对管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管理学在概念引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突出特点是经验型管理。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国富论》。
他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管理学理论形成阶段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学者更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标准化,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第4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
(一)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 管理科学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管理理 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 管理科学理论源于运用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和作 业管理的问题。该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管理科学中的生产 生产是指一个制造厂中的制造技术和原 生产 材料的流程。作业 作业则含义较广,适用于任何一种组织 作业 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活动,不管这种组织是公共的或私 人的,盈利的或非盈利的。管理科学正是在此定义下 探讨生产与作业的管理。 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有以下四点:(1)以决策为主要 的着眼点;(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 依据;(3)依靠正规数学模型;(4)依靠计算机运 算。
二、行为科学的产生
行为科学提出了三种广义的领导理论: (1)性格理论。即领导者个人性格与其领导行为关系的理 论。 吉赛利提出了领导者应有的八种个性特征与五种激励特 征,认为个人性格对管理的成功有很大的相关性和重要 性 。 (2)个人行为理论。即依据个人品质或行为方式(风格) 对领导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以及管理有效性与行为关 系的理论。 其中比较著名的理论是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理 论”。
二、行为科学的产生
行为科学在作业组合的研究中得出颇有意义的结论: (1)作业组合有多种类别;(2)作业组合形成的原 因有工作的空间位置、经济原因、社会心理原因;(3) 在组织中,管理者与非管理者都属于一些不同的组; (4)作业组合的基本准则和控制的方法;(5)组合 内燃机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管理的要求与压力、达成目 标的态势、组合的大小以及成员在满足需求上对组合 的依赖相联系的。 领导理论。 4.领导理论。 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导是一个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 的过程。影响的基础在于权力。 一个领导者可以对下属施加影响在于他拥有五种不同 的权力:强制权,奖励权,法定权,专长权和个人影 响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管理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其研究重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对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知识信息因素的重视程度。
一、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管理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可能是世界的。
中国虽然在近代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和许多影响深远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所著的《孙子兵法》里阐述的“为将之道”、“用兵之道”、“用人之道”以及在各种极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为取胜所采取的各种战略、策略、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
这样的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对今天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战国时期的另一部著作《周礼》对封建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包括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方面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论语》、《老子》、《韩非子》、《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名著,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
传统的中华管理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体化管理、安人管理和中庸管理。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
这种整体化的思想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过程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协调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在管理过程中,这种一体化管理表现为以人的教化、训练为起点,没有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也没有理性的职能化分工体系、观念、行为上的教化是基本工具。
中庸之道是在追求“天人合一”,以“安人为管理目标下形成的。
“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国管理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是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
中庸之道造就了行事、处事、管理中注重适度,不走极端,追求协调平衡的基本管理精神。
2、中国近现代管理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并对这些企业加以改造。
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工厂管委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接着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
为管好企业,中国系统全面的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企业管理理论、制度和方法,在企业中普遍实行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生产指标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开展以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培养了大批企业管理人才。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时间,全党总结经验,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企业管理方面,实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管理经历了恢复性整顿时期、建设性整顿时期、转换经营机制时期,普遍推广了工业经济责任制,普遍执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逐渐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这标志着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已由试点逐渐走向成熟。
在经营思想上,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装换成现在的市场经济模式。
企业管理的重点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管理方式由生产过程的管理转向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管理技术由传统型向科学化、现代化转变。
3、中国新世纪管理理论发展21世纪以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是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这两个特征使得新经济时代呈现出如下基本发展趋势:知识化、虚拟化、模拟化、网络化、反中介化、集中化、创新化、产销一体化、全球化、协调化等。
信息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网络中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在任何时间与网络其他用户沟通信息,即成为24小时全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给企业挂历带来的时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经济全球化使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实现充分的物质和信息的沟通,以达成更多共识,并采取共同行动。
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主要使人才的竞争。
人力资源正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财富。
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管理已融入于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之中,成为管理的重心所在。
“没有管理的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是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将成为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里,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卓越管理模式。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综合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
2、行为科学理论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就是人际管理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以后,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方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理论,形成许多学派。
这些理论与学派在历史渊源与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形象地将其描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其中,主要的管理学派与理论有: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奇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西蒙和马奇为代表的决策学派,以德鲁克和戴尔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以伯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卢桑斯为代表的权变管理学派。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管理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其研究重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对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知识信息因素的重视程度。
1、以作业流程、管理过程为中心的“古典”管理理论。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泰勒从提高生产效率入手, 重点在企业生产作业管理方面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原理和方法, 于1911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宣告了管理理论的诞生, 管理从此大踏步向科学迈进。
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贡献的还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美国的穆尼、英国的厄威克等人。
他们主要从管理的职能和管理的组织理论、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共同奠定了西方称之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后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以人际关系、行为激励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的产生是从人群关系论开始的, 代表人物是20 世纪30 年代的梅奥和罗伯利斯伯格。
二次大战后的五六十年代, 一批西方管理学者围绕着人的需求、动机, 以及激励问题、人性问题和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问题及领导方式问题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理论, 主要有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等, 从而形成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学派。
和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相比较,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探讨的重点已经由技术、职能和组织方面转向了对人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以人际关系为重点, 认为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 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将人看成活生生的“社会人”。
3、以决策优化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二次大战后,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无论是古典管理理论, 还是行为科学理论, 其中心都是围绕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而展开的。
在当时市场上呈现卖方市场的情况下, 需要企业尽快实现向工厂制度和机器化生产方式的科学管理转变。
但是二战后的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成败更多地是取决于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在客观环境的要求下,企业管理工作重心向处理环境关系的高层次战略管理转变, 管理理论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表现为由生产管理理论向经营决策理论发展, 由业务管理理论向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出现了决策理论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等。
4、以信息、知识为中心的“后现代管理理论”。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 掌握信息、运用信息、表现信息是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
企业不仅要重视而且要进入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文明体系, 以保证企业与环境的动态调适关系。
这已经成为企业成败的重大因素。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
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 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 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 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与作用, 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运行节拍, 求得自身的发展。
另外,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导致了企业获取信息速度和形式的改变, 也导致了企业自身结构形式的改变。
因此, 以企业组织形态和知识信息为重点的后现代管理理论开始出现。
【1】肖振学,管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规律及未来展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1【2】洪雪江,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途径与规律探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8,4【3】乔忠,《管理学第2版》【4】孙耀君. 西方管理思想史[M]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曾梅1 知识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 ]1 冶金信息导刊,2002 ,(3)【6】陈晓红,李涓1 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J ]1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 (6) 1【7】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