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十年--从汇率角度的简单介绍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十年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
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
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
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
关于日本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泡沫破裂的情况 失去的十年
日本工业生产十年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不及十年前的水平,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1.2%;利润形势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水平。
20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今年上半年顺差总额不足去年的30%。据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到今年8月,日本贸易顺差连续14个月减少,当月贸易顺差减少了47.2%。
6、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去年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和2001年8月份的5%。目前,失业人数已达338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04万人,增长了1.5倍。据估计,政府减少不良债权可能还将增加100万失业人口。这样,两年后失业率估计将达6.5%以上。
5、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今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1�8月出口下降20%以上,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重要原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企业获得的国内,海外投资趋势 图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各大银行对主要行业贷款额的 推移
资本市场获得投资在增加,生产领域获得投资却在减少
日本股票,土地价格变化
房地产价 格变化
在
地
产 价
年 股
格票
均 狂
, 土
跌地
,
房
1990
日本 1990 年贴现率变 化
股泡 票沫 与经 土济 跌地崩 的溃 价后 格日 狂本
(%)
世世 :1998 世 1999 年为财政年度数字,其余为自然年数字。 1998 和 1999 财年政府支出增长数字为公共消费开支增长速度数
字。
资料来源 : 日本经济企划厅 : 《国民经济计算》 (1998 、 2000 年 ) 。
返回
总览 GDP
返回
Part 3 经济萧条对 2000 年后的影 响
M2+CD(10亿日元)
M2+CD(10亿日元)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世世 20 世世 90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居民消费 住宅投资 设备投资 库存投资 政府支出 净出口
4.4 4.8 10.9 -27.0 3.2 -5.5
2.5 -8.5 6.3 56.8 2.8 123.2
2.1 -6.5 -5.6 -58.1 7.5 39.5
1.2 2.4 -10.2 -37.3 8.4 8.4
1.9 8.5 -5.3 -128.5 3.1 -12.5
日本“失去的十年”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
NAND 图二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土地神话资源来源:日本不动产研究所,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图一2005年-2011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图资料来源:和讯网日本“失去的十年”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王鹏飞(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中国,在政府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控下,逐步走出阴霾。
这场金融风暴暴露了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专家学者对此纷纷提出建议和对策,而笔者将换个角度,从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经济急转直下的前因后果出发,从汇率、房地产泡沫和股市三个方面纵向与中国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隐患相比较,指出问题症结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汇率;股市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11-0128-03收稿日期:2013-04-10作者简介:王鹏飞(1994-),男,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1989年10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图,名为“穿着和服的自由女神”,管窥蠡测,可见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狂热经济震惊全球。
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
1985年,日本GDP 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 的三分之一,出口总额42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1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1]1985年—1989年日经指数从约13000点上升到直逼40000点大关。
当普通民众还沉浸在表面的繁荣上时,灾难瞬间爆发,1990年—1992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经指数从35000跌至16000,投机性泡沫把盛世一时的日本拉入深渊———“失去的十年”,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不景气。
现从汇率,房地产,股市来发现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成因并与我国相比较。
一、汇率(一)日本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署了《广场协议》,通过美元贬值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而实际上,剑指日本掌控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过度竞争与“炼金术”式经济增长的严重后果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由高速经济增长到泡沫经济再到萧条经济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反垄断效率低下的同时却存在过度竞争并最终走向“炼金术”的故事。
对正兴奋于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人来讲,其中实在有太值得多个角度经常性玩味的经验教训。
带着当时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想洗礼的反垄断理想,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者1947年主导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间的任何联合,并将原有财阀企业解散。
可日本人并不买账,更不甘心原来财阀式大企业被强行拆散。
所以,到了1949年就修改了《反垄断法》,1953年再次修改,解除了对组织卡特尔的禁止,接着共计通过了30个卡特尔豁免法,以鼓励被拆散的财阀企业重新组织联合起来,那些新兴企业也相互联合。
哪怕到了高速经济增长期结束后,垄断已经引起了公众的不满,1976年通过的《反垄断法》修订案,还是对大企业保护多限制少。
不过,日本人如此行事,却并非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排斥市场经济及其竞争精神。
恰恰相反,正是出于竞争的要求,只不过,这竞争的领域是国际市场,追求的是国家竞争力。
因为日本人很清楚,在其经济重建与高速增长期,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以及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时代,并处于同美国不对等贸易状态———大量出口的同时可以封闭本国市场。
固定汇率机制避免了企业对汇兑损失的担心,而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意味着竞争的不断增强,只有拥有足够多站得高的大企业,日本的国家竞争力才能培养起来。
然而,1961年日本只有4家企业跻身世界150强,而且排名都很靠后;钢铁、汽车、电机电器、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缺乏规模经济的明显劣势。
今天全球销量最多的丰田汽车,当时的销售额、资产、税后利润仅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2.7%、2.2%与3.2%。
如此状况下,放松反垄断力度,着力鼓励企业联合,形成可以对抗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当然就成了日本政府的理性选择。
日本货币政策的教训
日本货币政策的教训1985年9月,西方五国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
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大幅对美元升值。
事实上,从1985年9月至1989年12月,两者分别对美元升值了46%和42%,但两国经济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热度一直高于德国;而在9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破灭,并开始了“失去的10年”;与此同时,如果不考虑两德统一的冲击,则德国经济始终保持了2%左右的温和增长。
两国经济的巨大差异告诉我们:汇率升值并不是泡沫经济的充分条件。
而美元汇率自2002年以来的长期贬值,以及此后信贷泡沫的彻底崩溃更是告诉我们:汇率升值也不是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
相反,在现代信用纸币条件下,每一次的泡沫经济中,我们都看到了极度扩张货币政策的如影随形,无一例外。
关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在日本泡沫经济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国外学术界早已形成了共识。
以日本东京大学的吉川洋教授(Yoshikawa Hiroshi),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Kuroda Haruhiko),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经济顾问伊藤隆敏(Ito Takatoshi)为代表的日本经济学家均认为: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例如快速增长的银行信贷、过低的银行贷款利率,才是当时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真正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1987年“卢浮宫协议”之后,日、德两国的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有明显的分化趋势。
在日本,1989年的存款利率仅不到2%,而德国这一数据高达5.5%。
而在1987年以及之后的几年当中,日本的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两位数,而德国的广义货币始终维持在个位数增长。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央行以独立性、稳健性著称,这也许并不难理解。
但是,日本为什么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与日本央行的独立性有什么关系?日本央行本身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否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制定又有什么启示?日本的财政政策存在障碍汇率大幅升值,会在短期内对外部需求产生重要影响,日本出口数量的减少在所难免——事实亦是如此,1986年以日元计价的出口贸易金额出现了两位数的降幅。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二、关于创新结构从0-1到1-N的双重结构来看,0-1的阶段是发现新的经济领域,1-N的阶段是发展与扩张阶段。
从两个阶段来看,基本可以用“成本”来归纳:1、在0-1阶段之所以有所谓的“低素质、野蛮人”的印象,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新来者相对成功者的先天劣势逼迫他们另辟蹊径,如果他们仍然在已有的领域从零开始同那些以经占领市场的公司进行竞争,同等质量下为达到产品销售而所需要的成本上,他们是必然远远的高于那些已大规模占领市场的企业(采购成本、营销成本、技术成本高等),这就逼迫他们必须另辟蹊径,而找到的“蹊径”就可能是一个“0-1”出现的机会。
但是“0-1”并非只能由“低素质、野蛮人”来完成,相反,在当今工业化社会,许多领域的“0-1”是“低素质、野蛮人”根本无法胜任的。
如果把专利看成是一种“0-1”的过程,那么其过程大多是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尤其是在需要系统环境作为支撑的领域以及跨学科的集成领域,小群体+低成本的模式很难成为主导模式;比方说在重大基础科学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化工领域、高端制造业等等领域,“低素质、野蛮人”是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能够用低成本获得“1”的突破,因为在这些方面的“试错”过程是需要的巨大成本对“低素质、野蛮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就拿863的个个项目来说,几乎就没有“低素质、野蛮人”参与的空间,即使一个团队只有几个人,那也必然要求是“高素质”的人才,许多还要依托高成本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当然,“小群体、低成本”有着大量的“试错”领域,大规模“小群体、低成本”的“试错”必然能够带来众多的“0-1”创新,但“小群体、低成本”与“低素质、野蛮人”是绝不相等的,就拿马云来说,他们当初创业时的团队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呢?2、在1-N阶段在此阶段,成本依然是关键因素,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与“大航海”两个相同的“0-1”的创新,带来的结果不同?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就是“高大上”用“高成本”实现的,而大航海则是用“低素质、野蛮人”采用“低成本”实现的;前者因为每次远航所获得的利益与所花费的成本相比是亏损的,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发达程度远高于郑和所到之处,导致缺乏对中国社会的提升作用,即使有贸易需求,也可以通过规模远比郑和船队小的方式得到满足;而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殖民地掠夺方式,是“成本”极低而“效益”极高的方式,这必然导致规模与范围的快速扩张。
日本失落的十年
日本:失落的十年作者:何侃来源:《财会学习》2010年第04期静观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和中美货币之争,当前的我国和日本20多年前的情况十分相像:同样是本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同样是国内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
那么,曾令无数日本人为之扼腕长叹的“失落的十年”是否会在中国重现?让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探寻那失落十年的前因后果。
广场协议:泡沫经济的导火索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为冷战战略服务,积极扶持作为战败国日本的经济发展。
同时,日本政府为了尽快从废墟中爬起来,开始推行“产业优先、发展优先、富国富民”的方针,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从1955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6%、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仅为2.4%。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至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日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在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
与此同时,身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却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与财政出现双赤字。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即G5国家)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并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协议内容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协作干预”外汇市场,即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汇率一路上扬。
至1986年5月,美元对日元汇率突破160日元大关,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元已贬值近40%,至1987年更达到120日元,美元贬值约50%,日元迅速升值近1倍。
日本失去的十年
-0.1
2001年3月,公定贴现率从0.35%下调至0.25%。 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0.25%降至 0.15%。
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原来的隔夜拆借利率改为货 币供应量,即确定央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作为操作目 标。具体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金融机构在央 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 场提供流动性资金。 将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由4万亿元日元增加至5 万亿日元,增幅约为25%。 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直到消费物价持续、稳 定保持0%以上的增长。 为了保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必要时可以增加从 二级市场回购长期国债的规模,以达到央行目标。
1989年年底对日本不动产价值的官方估计是20000
兆日元。虽然日本的国土面积仅是美国的二十五分 之一,日本不动产的价值却四倍于美国。在1990年 初,按当时的土地价格,用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用 日本皇宫一带的土地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
1989年5月 1989年底 1989年5月1990年8月 效果
• 公定贴现率从2.5%提高至3.25%
• 自1980年来首次提息
• 三重野康 • 3.75% 4.25%
• 连续5次提高公定贴现率 • 最终至6% • 股市重挫 • 货币供应量增速骤减
1991年7月1日, 公定贴现率6%下调到5.5%。不久 之后,日本银行又把公定贴现率进一步下调到5%和 4.5%。 1992年底,3.25%。 1993年2月,2.5%。
挤出效应 1999年2月,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 率诱导目标值设定为0.15%,同年3月,继续下 调至0.04%(零利率)。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0.8 2.4 2 2
10-日本90年代的萧条
第三阶段(1997—1999)为经济萧条深化期
这一时期金融危机、消费疲软、失业等矛盾同时喷发, 经济状况陷入战后以来的最坏状态。
11
第四阶段(2000—2001)为景气起伏期
为了防止经济陷入通缩萧条怪圈,当时的小渊内阁采取 了稳定金融秩序、救助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等一系列紧急 政策使急剧恶化的经济得到控制,到2000年经济出现复苏 的迹象,2000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2.9%。然而好景不长, 2000年秋季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减速,日本经济也开始 滑坡,重新跌入冰川。
13
(二)股市大幅度缩水 • 在20世纪90年代的钟声敲响以后,日本股市的上涨趋势戛 然而止。从1990年起,日本股票价格开始下跌。股市走低 无疑对日本银行造成更大的经营压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日 本经济的复苏。 • 日本银行界之所以在1997—1998年实行惜贷政策,当然有 其自身的难处,但股市收益剧减,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十章
日本90年代的萧条
学习目标 • 了解日本十年萧条的背景,掌握十年萧条 的特点 • 分析日本20世纪90年代长期萧条的原因 • 探讨日本为走出萧条所采取的措施
本章内容
• 日本的十年萧条 • 萧条的原因 • 走出萧条隧道
3
第一节
日本的十年萧条
一、泡沫经济及其崩溃
• 背景——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十年萧条,其重要原因就 是泡沫经济的破灭。1985年9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协调 其经济发展失衡达成了“广场协议”,联合干预汇率。
• 设备的过剩又与雇用的过剩紧密相关。在这一时期,许多 日本的大企业发表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这些计划大都是 针对中高年龄的白领阶层的。
• 失业人口的增加是经济萧条的必然产物,而失业人口的迅 速增加又会加重经济萧条。其道理很简单,失业人口增加, 个人收入减少,必然会引起个人消费减少,进而引起企业 生产减少,效益降低,甚至倒闭。没有倒闭的企业为了生 存,也必须提高效益,进一步裁员。其结果是失业人口又 复增加,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日本经济发展史及其汇率变动
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一、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日本失去的十年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本文主要探讨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萧条的关系。
供参阅。
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如何失去十年—日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如何失去十年?—日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2014-06-11我们通常将1991年至2000年的日本经济的表现称为“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回顾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表现、导致的原因及应对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比较中日经济的不同,对我们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参考意义。
日本“失去十年”的糟糕表现1、日本经济掉队了1981年至1990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6%,而1991年至2000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下降到1.1%,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经济增幅回落了四分之三,经济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回落的时间也是战后最长的。
显然,无法将日本经济的回落归结于外部因素。
同一时期,在世界的西方,冷战结束和信息技术帮助美国进入了“大缓和”的黄金时代,经济平均增长率从80年代的3.4%上升到3.5%。
在克林顿的第二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更是回到了4%以上,波动率则大为下滑。
这种长期稳定增长达到了战后美国经济的最佳表现。
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经济也正在应对经济过热中进行着痛苦的结构性改革。
不过幸运的是,中国最终做出了推进市场化的正确选择,为下一个时期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发生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与2000后的日本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
简单来说,在那个时期,日本经济掉队了。
图 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速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资产价格暴跌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反映。
当经济大幅回落,虚拟资产失去稳定现金流和乐观预期的支撑,资产价格就会剧烈下挫。
历史上,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总是如影随形。
80年代的日本股市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从1984年年初开始,在6年时间,日经225指数稳定地上升了大约4倍。
1987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市值超越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已经超过后者50%。
在泡沫的顶峰,日本股市的市值接近全球股票市值的一半,平均市盈率超过70倍,而美国、德国股票的市盈率大多在10倍到20倍之间。
新常态重新解构日本失去的十年
新常态重新解构日本失去的十年李良艳(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81)[收稿日期]2015-09-25[作者简介]李良艳(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启了失去十年的序幕。
本文从事前导火索-日元升值来分析其原因,日元升值有来自国外施压和本国自愿成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日本失去十年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政府制定内外政策上缺陷以及失误,最后从镜子的正反两面性来阐述所谓日本失去的十年里日本经济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失去十年并不是日本的独有现象,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一种非常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元升值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5.04.13[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15)04-0046-03一、日本失去十年的导火索——日元升值(一)外部因素的主要来源——美国施压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滞涨局面,重挫了美国经济,石油价格井喷式上涨带动了生产成本整体上升,美国的国内贸易赤字缺口拉大,1984年对外贸易赤字达到了160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 的3.6%,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同时美国采纳了里根经济学的主张,政府出现了巨额的财政预算赤字。
当时美元汇率相对比较稳定,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预算赤字的双重刺激下,美国采取了提高国内利率的方式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旨在通过投资的刺激来增加国民收入,进而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
但面临的现实的情况是,从金融资本项目来看,外来资本大量涌入美国本土,在这样的趋势下,美元的需求大于美元的供给,迫使美元不得不趋向于升值,升值的预期在美国的进口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得到了反应,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数量明显上升,在美国的出口市场当中,美元的升值使美国出口商品变得相对昂贵,缺少了价格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经常项目的贸易赤字。
日本失去的十年简述
对日本“失去的十年”进行简介,并评述日本央行当时的货币政策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英文:The lost decade)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一般多指此时期。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投机与保值恰好相反,投机不是避免外汇风险,而是接受或利用外汇风险。
投机不是要尽量减少损失,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汇率不断变动恰好为投机者追求利润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
投机者既可以利用软货币投机,也可以利用硬货币投机。
)日本经济摆脱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后,开始快速回升,生产和需求十分旺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
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
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
当初,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地对房地产市场现状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
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1980年为100),但到了1988年就暴涨到了334.2,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
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
日本经济从此埋下了十多年还未能了结的祸根。
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
日元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作者: 崔正强
作者机构: 大连市财政局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41-43页
主题词: 日元汇率 汇率走势 日本经济 日元贬值 广场协议 经济基本面 增长周期 持续时间
摘要: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从“失去的十年”中复苏,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周期。
2001~2005年日本经济平均增幅为1.7%,2006年增长率达到2.2%。
2007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3%,全年经济形势看好。
但与经济基本面相反的是,日元汇率自2005年年中不断贬值,2007年6月份以来,日元贬值幅度突然加大,6月15日日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23,为四年半来新低。
而根据日本央行6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日元对一篮子主要货币加权平均的真实有效汇率较4月份下降了1.7,已经下降至94.9,创1985年9月“广场协议”以来的最低水平,即日元的购买力是“广场协议”以来的最高水平。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
日元汇率历程总结日元汇率历程战后日元汇率形成战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实际处在美军司令部的占领之下,不能保有独立的对外交易权。
外汇业务方面,外币、外汇交易、外汇银行都处于美军管制之下或者还未产生。
就汇率来说,战败后不久,日本政府被迫接受美军制定的1美元兑换15日元的军用兑换汇率。
但当时日元与外币的兑换价值是依商品的种类而定的,因而出现了多元汇率价格体系。
为了度过经济混乱和生产停滞的难关,打破原材料奇缺、工业开工不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日本政府在1947年至1948年间实行著名的倾斜式生产,集中生产力加强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生产,使国民经济进入再生产循环的轨道。
然而,本土物资匮乏导致的进出口严重逆差、为稳定物价而配给的巨额财政补贴、为保证倾斜生产的资金供给而投放的巨额财政贷款,使得认购政府公债(复金公债)主要部分的日本银行除了增发纸币外别无他法。
所谓的“复金通货膨胀”就是这样发生的。
恶性通货膨胀,加上多元汇率价格,使得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1945-1949年这四年间,从15日元/1美元急剧攀升到270日元/1美元,飙升18倍。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实行的还是管制汇率制度,汇率波动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稳定期1948年,为了稳**本经济,美国政府出台了《日本经济安定计划》,并于同年派遣杨格使节团赴日调查汇率问题。
实际汇率与储蓄变动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实际汇率与储蓄变动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摘要:1980-2011年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大体上在震荡中大幅升值,日本外向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日本国内产业大量转移到国外,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
日本经济长期不振,总储蓄占比出现下降。
同期的德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和德国的总储蓄占比则保持基本稳定。
日本和德国在汇率和储蓄变动上的差异对于当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储蓄;外向型经济;经济转型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91-04一、引言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兴经济体具有许多相似的经济特征,而且大多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
新兴经济体在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经济起飞之后,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变化,出口导向型战略的缺陷往往会逐渐显现,经济进一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瓶颈开始凸现,这时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比较成熟的发达经济体转型。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转型的迫切性不断加大,转型的任务不断加重。
日本和德国二战后经历大约三十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之后,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面临类似的经济转型的问题,因此研究日本和德国当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探索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兴经济体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对待本币的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
在经济发展初期,新兴经济体为了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本币汇率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低估”,而且往往采用盯住汇率制(大多是盯住美元),汇率变动的弹性也较小。
根据balassa-samuelson 效应,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贸易品部门的快速增长)①常常会引发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
另一方面,长期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通常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这也会带来本币升值的压力。
日本失去的十年--从汇率角度的简单介绍
日本失去的十年——从汇率角度的简单介绍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英文:The lost decade)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当然,现在也有人说日本失去的不是十年,而是二十年。
关于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日元的升值。
关于日本的泡沫经济,就简单说一点,本文重要的是探讨日元升值的原因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一落千丈,而当时为了发展经济,日本国内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扩大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
而扩大出口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汇率。
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日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一直扶植日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产品出口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
日美经济摩擦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从纺织品开始波及到钢铁、家用电器、电信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半导体、农产品等几乎所有重化工业品。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要求日本在多个领域自动限制出口。
然而,自动出口限制并没有明显改善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
日本泡沫经济——失去的十年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1、日本泡沫经济的危害
在于扭曲资源配置,导致实业荒废而金融、房地产等部门 畸形增长,以及泡沫破灭之后十年中收拾残局付出的巨大 成本,而且在于恶化收入分配格局,不仅损害经济可持续 增长前景,而且放大社会不公,破坏社会凝聚力,形成社 会不稳定因素。
股票大跌 房地产开始大跌 企业倒闭 银行坏账大量增加(恶性循环)
对比中国经济现状和日本泡沫经济
• 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
相同点 ; 过渡依赖出口,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指数快速上涨 货币大幅升值而且仍面临升值压力 高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基本面状况 不同点;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资产市场泡沫程度有限,短、中期内股价、房价暴跌 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审慎、稳健、前瞻的宏观调控有助于经济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高度关注股市、房地产市场业务风险 中日海外拓展的环境、姿态和战略不同
• • • •
扩大内需 企业裁员、规模缩小 银行归为国有,剥离不良资产 进军海外市场
结论
目前中国只是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现象,与日 本过剩性泡沫经济不同,中国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和调整空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中国会吸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
the end,thanks evenyone
日本泡沫经济过程
• 1985年“广场协议”揭开日元急速升值序 幕。出口严重受阻,为摆脱“高日元萧条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 刺激经济发展。1987年秋天的“黑色星期 一”导致欧美国家股票市场出现暴跌,并很 快影响到实体经济,为克服这一事件对日 本经济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大 了经济刺激政策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失去的十年
——从汇率角度的简单介绍
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英文:The lost decade)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当然,现在也有人说日本失去的不是十年,而是二十年。
关于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日元的升值。
关于日本的泡沫经济,就简单说一点,本文重要的是探讨日元升值的原因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一落千丈,而当时为了发展经济,日本国内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扩大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
而扩大出口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汇率。
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日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一直扶植日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产品出口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
日美经济摩擦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从纺织品开始波及到钢铁、家用电器、电信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半导体、农产品等几乎所有重化工业品。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要求日本在多个领域自动限制出口。
然而,自动出口限制并没有明显改善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
1983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462亿美元,已经接近美国贸易逆差总规模的40%。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正经历滞胀。
1979~1980年的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度上升,美国经济陷入了通货膨胀,增长乏力。
为了重振经济和缓解通货膨胀,美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连续3次提高利率,官方利率已经超过10%,市场利率也一度达到20%。
高利率使得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大幅增加,大量资本流入美国,美元的汇率开始飙升。
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约60%。
美元升值严重削弱了美国出口的竞争能力。
美国的出口特别是制造业的出口受到了沉重打击。
在此背景下,美国将矛头转向金融领域,要求日本开放资本市场和日元升值。
经过“摩根报告”、日美领导人共同声明的发布、日元美元委员会六次工作会议等历史事件后,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德、法、日五国财长会议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达成了广场协议,这其中美日分别作了以下承诺:
日本承诺采取的政策美国承诺采取的政策
(1)抵制保护主义,向外国商品、服务进一步开放日本市场
(2)积极放松管制,充分释放私营部门的活力(1)继续努力缩减政府部门指出在GNP 增长中所占比重,缩减财政赤字,并为私营部门释放资源
(2)继续努力降低政府开支在GNP中
(3)在切实注意日元汇率的同时,实现金融政策的灵活调整 (4)加快金融和外汇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日元充分反映日本经济的基本面
(5)财政政策将继续致力于缩减中央政府赤字及为私营部门提供增长环境的双重目
标 (6)拉动内需方面的措施将通过扩大消费和抵押信贷市场实现,致力于增加私人消
费和私人投资 所占的比重,有效实施1986会计年度的削减赤字计划(削减占GNP1%以上的
预算赤字)
(3)执行税制改革,鼓励储蓄、创造
新的工作激励、提高经济体效率,从而实现无通胀增长 (4)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致力于实现
可持续增长和维护物价稳定的金融环境 (5)抵制保护主义
资料来源:[日]泷田洋一:《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李春梅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至此日元开始大幅升值,如下表:
当我们今天来回顾这次日元的升值可能会很大程度归因于美国的操控和干预,但日元的升值也有其必然性。
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日本稳定的通货膨胀,加上美日巨大的利率差,以及日本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外界对日元的升值预期等等,这都决定了日元早晚升值的命运。
然而日本的汇率制度改革,却没从日本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承受能力、金融改革进度,以及对国际贸易、周边以至
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等因素,在美国的施压下贸然行事,最终日元迅速升值。
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好梦并没有维持太久,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
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如下表)。
甚至跨入新世纪,日本经济仍看不到好转的趋势,日本还会继续失去几个十年?
当下,人民币同样面临这当年日元的处境,何去何从,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我觉得中国做的还是比较好,正如温家宝和周小川分别所说“中国将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条件具备,没有外界压力我们也会主动推进汇率改革;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外界施加巨大压力,我们也不会贸然行事”、“这是一种自主决定,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改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和其他国家沟通商量之后得出的结果”。
或许我们的只是还不足以进一步研究当下人民币的升值是过快还是过慢,作为国贸专业的学生,我们会继续关注和继续努力了解,深入研究。
沈立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