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 北宋的政治》精品导学案(word版)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 北宋的政治》精品导学案(word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

赵匡胤就是。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开展文教,改革和开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稳固统治的。

三、练习稳固1.北宋的建立者是〔〕〔〕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以下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选项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表达了宋朝的政策是〔〕8.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表达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960 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发兵〔2〕分化事权文臣三年一换通判〔3〕收税转运使中央 4.中央集权皇权 5.武将文臣 6.宋太宗文臣统兵 7.科举制科举取士名额 8.尚武轻文政权的稳固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及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4.初步了解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2.难点: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和影响。

巩固基础一、北宋建立年,后周大将(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

二、巩固皇权1.军事:解除将领的兵权,控制了调动。

2.政治:①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A.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

C.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影响: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1)重用,抑制,形成的格局。

(2)注重发展事业,改革和发展。

3.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改革变法1.时间:年,宋神宗任用主持变法。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3.内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

4.失败:(1)标志: 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原因: 变法触犯了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合作交流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勢力的利益,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学以致用1.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在书上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对照地图,找出北宋完成局部统一过程,了解宋朝建国的基本史实。

2.根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分别分析北宋初期收兵权、削相权、削弱地方力量的措施,并讨论评价其优缺点,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3.依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从原因、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分析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

4.归纳书本和导学案问题答案,完成图表,理解宋初政权巩固措施的目的和影响,深入体会宋朝的政治制度。

二、学习重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课堂学习(一)课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答案):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

2、统一全国: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和()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3)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

还下令取消()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政策:(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的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提高()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宋朝的(),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巩固和()的安定。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1、政权巩固措施之一:收兵权材料一:宋太祖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司。

人教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在书上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对照地图,找出北宋完成局部统一过程,了解宋朝建国的基本史实。

2.根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分别分析北宋初期收兵权、削相权、削弱地方力量的措施,并讨论评价其优缺点,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3.依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从原因、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分析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

4.归纳书本和导学案问题答案,完成图表,理解宋初政权巩固措施的目的和影响,深入体会宋朝的政治制度。

二、学习重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课堂学习(一)课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答案):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

2、统一全国: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和()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3)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

还下令取消()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政策:(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的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提高()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宋朝的(),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巩固和()的安定。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1、政权巩固措施之一:收兵权材料一:宋太祖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司。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含答案)

课题:6.北宋的政治姓名班级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28分钟)1、认真朗读课本P28-32页的内容,边读边思考下面思考题并做好标记。

(9分钟)2、完成自学思考题。

(8分钟)(1)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从军事上;政治上:在中央,在地方考虑)有何作用?(3)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从政治上,军事上,文教事业上考虑)其影响是什么?3、检查自学效果,读背知识,班内反馈。

(9分钟)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10分钟)1、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宋朝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说出你的理由。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飞扬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利: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弊大于利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5分钟)1.《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太祖原是后周的殿前禁军统领,禁军不愿听命于7岁的皇帝,遂拥立他为帝。

”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阿保机建立辽B.赵匡胤建立北宋 C.阿骨打建立金D.元昊建立西夏2.宋太祖与他的后继者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地区B.东南沿海 C.西域地区D.中原和南方3.唐太宗善于纳谏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相同目的是( )A.巩固统治B.休兵息战 C.重用文臣D.防止割据4.造成北宋“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A.实行正副宰相制度B.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C.改革发展科举制度D.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5.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而采取的措施是(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分割相权 C.在地方设转运使 D.在地方设通判6.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北宋政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北宋政治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讨论和合作中分析史料、解读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北宋的政治,学生能够掌握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重要事件等,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实际情况,提高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北宋政治的解释,锻炼历史解释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北宋政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宋政治内容做好准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内容分析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北末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末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宋朝加强集权与重文轻武的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家国情怀:明白北宋文治局面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提升对宋朝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图史互证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为导入,联系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教师活动通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小故事,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2)学生活动通过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故事叙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3)教师活动(4)学生活动通过教材研读,概况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重文轻武的政策(1)教师活动首先是“轻武”从原因、措施及结果三方面进行叙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导学案评测练习题(10分钟)练习建议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他评价的是( )A.秦王赢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2.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3.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4.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5.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

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二、综合题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稳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1.做选择题时注意要获取题干有效信息,圈找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

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七年级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复习导学知识体系一、建国篇——北宋的建立:1.时间:年2.建立者:3.事件:4.定都:二、统一篇——北宋的统一1.方针:2.意义:结束了。

三、治国篇——北宋巩固统治的措施(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2.作用: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2.措施(1)宋太祖用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采取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3)注重发展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3.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风气,也促进整个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评价:(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2)消极: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二、知识拓展(了解)拓展延伸:历览中国古科举制度的发展,温故知新: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三、合作探究1.宋朝政治的有什么特点?四、当堂检测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

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C.宋朝D.明朝3.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一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A.宋太祖B.汉高祖C.唐太宗D.秦始皇4.“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A.重文轻武B.独尊儒术C.创立科举D.统一文字5.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教育文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教育文档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导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

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预习案】一、阅读课本“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北宋的建立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28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自学掌握陈桥兵变,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

建立者。

消灭割据势力的策略。

北宋建立 960年东京赵匡胤先南后北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的兵权。

②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做地方官,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税权,财赋权)把财政权收归中央。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这样,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

)二、学习课本“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完成问题1、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原因?2、重文轻武的政策采取的措施?3、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教师详讲:防止武将的专横跋扈,尤其威胁皇权统治,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握军权。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品导学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品导学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的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合作探究导学】【基础梳理】1.北宋的建立(1)时间:________年。

(2)概况:后周大将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宋朝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________大大加强。

(1)军事①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②措施:解除__________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________,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行政①中央a.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b.措施: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地方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__________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①取消________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设置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合作探究】1.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1)上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政权?都城设在哪里?(2)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了什么样的统一方针?结果怎样?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设计说明在教授本课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等顽疾被革除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一政策也造成了宋朝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等负面影响。

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影响,知道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作用。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认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水浒传》。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说说他们眼中的宋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

本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学习宋朝时期的历史。

二、预习检查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2.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

结束分裂: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局面.3。

中央集权:(1)措施:军事: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政治:①在中央,宋太祖防止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掌握;②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2)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职局面。

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目标检测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 强化中央集权:解除将领的兵权。

在中央,削弱。

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3.宋太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编纂图书,尊崇儒学,造就了宋朝、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合作探究】
1.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说明理由。

2. 分析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利与弊。

【当堂达标】
1.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连环画,下图连环画中的主人公通过这一故事
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他是( )
A.秦始皇
B.刘邦
C.李世民
D.赵匡胤
2.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的是()
A.北宋 B. 南宋 C. 辽 D. 元朝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权的积弊,宋太祖是
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C.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4.为了集中行政权,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其措施包括()
A.设置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减少宰相人数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5.宋太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集中财权,他采取的措施是()
A. 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D.设置转运使
6. 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逐步形成了什么格局()
A.文臣统兵
B.兵无常帅
C.官吏冗多
D.武将跋扈
7. 宋朝时,社会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可见对军人的轻蔑。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杯酒释兵权
C.削弱相权的政策
D.科举制度的实行
8.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发展。

宋朝发展文教事业的措施不包括( B )
A.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B.文臣担任地方官
C.尊崇儒学
D.编纂图书
9.阅读下列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赵普的建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
1.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

理由: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2. 利: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当堂达标】
1.D
2.A
3.A
4.A
5.D A 7. A 8.B
9.(1)削夺地方官员权力,剥夺地方财政权力,收回地方军权,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将领。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