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论治”话“白疕”——谈赵炳南、朱仁康、金起凤三位医家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

“从血论治”话“白疕”——谈赵炳南、朱仁康、金起凤三位医家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
“从血论治”话“白疕”——谈赵炳南、朱仁康、金起凤三位医家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

“从血论治”话“白疕”——谈赵炳南、朱仁康、金起凤三

位医家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

作者:姜春燕, 邓丙戌, 陈凯, 王萍, 蔡念宁, 陶毅, 刘瓦利, 瞿幸

作者单位:姜春燕,邓丙戌,陈凯,王萍,蔡念宁,陶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100010)), 刘瓦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100053)), 瞿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

院皮肤科(10070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爱民运用温法、散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和体会[会议论文]-2009

2.周淑维.宋坪.刘瓦利庄国康教授治疗银屑病经验[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

3.刘瓦利.吴小红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与体会[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医生2006,34(7)

4.毛常亮.王莒生.王萍王莒生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

5.王莉丽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机理研究[学位论文]2006

6.李伟凡.王萍.娄卫海凉血活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及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检测[期刊论文]-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2)

7.张红磊.张红霞.郭亚丽李佃贵从"浊毒"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经验[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10,32(7)

8.娄卫海.王莒生陈美教授以血热血瘀为纲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经验[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2006,14(2)

9.郑小波包信教授治疗银屑病的思路与经验[期刊论文]-河南中医2008,28(2)

10.李静.徐丽敏徐丽敏教授从血辨治银屑病经验介绍[期刊论文]-新中医2007,39(12)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172569.aspx

从痰瘀论治哮喘(一)

从痰瘀论治哮喘(一) 哮喘属中医学哮病、痰饮等范畴。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哮喘与痰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症结所在。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1]。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发作。《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病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1]。《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病长期反复发作,则可从实转虚,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虚弱之候。“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通调水道的功能减退,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于肺,反而积湿成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复因饮食不

当而哮病发焉;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升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遇感而诱发哮喘。且肾主纳气,即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如《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由此可见,哮喘无论虚实都与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素有“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责之于痰”之说。若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哮喘发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多种细胞表面分子、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炎性细胞和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等,导致气道慢性炎症的形成,而这一过程及该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物质可理解为中医所谓“宿痰”之邪的形成。因此,中医祛除“宿痰”的治法与现代医学的抗炎和调整免疫有异曲同工之妙2]。 2哮喘与瘀血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痰是哮喘的宿根,然瘀血与哮喘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容川《血证论》中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且哮喘病程多缠绵,“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是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血之行涩。”3]叶天士说得更为明确:“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4]久病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瘀血内停,阻滞气机,影响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②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②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② 内治重湿重血外治独树一帜 ——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学术特点 曲剑华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赵炳南(1899年~1984年)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燕京中医皮外科四大家之一,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赵炳南勤研中医经典,汲取前人经验,结合临证实践,在诊治皮科疾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许多创新: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湿滞”“顽湿”“血燥”等学说;研发了拔膏、薰药、黑布药膏等独特疗法;创制出115个疗效显著的经验方。赵炳南的传承者众多,许多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大家。 重视整体首辨阴阳 赵炳南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认为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与病损变化息息相关。辨证当首辨阴阳,赵炳南根据众多病案,证实皮肤病的发病系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所致。

比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症状复杂、病情危重。赵炳南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机体机能失调的基本状态主要是阴阳、气血失和,而气滞血瘀,经络阻隔是为发病之本。在治疗上赵炳南教授常选用《证治准绳》之秦艽丸为基本方化裁,并根据不同阶段辨证施治。其治则是以调理气血、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基本法则。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增强其体质,纠其“偏盛偏衰”病象。 找准病机从湿入手 赵炳南认为“湿”与许多皮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赵炳南生前常谓:“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比如湿疹,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治疗上,他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 他把湿辨证为湿热、湿蕴、湿毒、湿滞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又可细分为不同的证。如辨湿热证,若热大于湿,采用具有清热除湿凉血功效的“清热除湿汤”;若湿大于热,则用具有除湿利水,凉血祛风功效的“除湿丸”。 从血论治攻逐顽疾 赵炳南提出“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根据”。银屑病的发生是以禀赋和素体为根源,再由于其他多种因素而产生“蕴热”。以此为基础,或因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或因治疗失当等,致使热邪向外发于

你推荐一个可以根治脚气的配方

你推荐一个可以根治脚气的配方,很快根治脚气、摆脱烦恼。 下面是配方: 所需配料:生姜10克,切碎。食盐5克。碧须叶10克,切碎。白酒50克(30度以上的白酒)。 把这四种配料均匀混合在一起,充分搅拌,然后加入一升凉水,静置10分种左右。 然后用溶液洗脚,充分搓洗有脚气严重的部分。每天一次。 据说15天就可以彻底根治脚气、永不复发!!!!彻底根治脚气、永不复发!!!! 到医院去买一支必亮,处方药药店一般买不到的。每天早晚擦2次就行,一天就有效果。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用达克宁和派瑞松一点都没用,还是去皮肤医院看好的,用的就是他们医院自己配置的药膏和必亮就好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复发,试试吧。之前回答的问题,最佳答案,效果很好。 任何药物都不需要,比简单还简单一点。 买3~5袋6两的(袋醋)山西正宗正牌醋(必须)。也就花3元钱吧。 醋内加入数瓣蒜拍碎,泡脚,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泡3天到5天即可。 花费3~5元,总计泡脚不过2~3个小时,任何类型的脚气多少年的老脚气都一次根除,神吧!灰指甲,其他皮癣等,甚至汗脚也能根治,试验一下吧,神奇的醋!!!请勿在醋内兑水,直接泡即可! 治疗脚气九法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 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 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脚气擦盐酸萘替芬乳膏,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14元,效果很好,忌食海鲜,一星期就好,我也有19年的脚气,擦了药后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复发,赶紧试试. 治脚癣: 处方:乌梅100克,白芨、苦楝皮、苍术、黄柏、苦参各20克,丁香、吴茱萸各15克,乌头、冰片各10克 用法:先煎乌头、白芨、次加乌梅、苦参、1小时候再加丁香、吴茱萸。浓煎后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加冰片混匀,用棉球沾药涂搽患脚,日2次 疗效:用药1剂,有效率达94.5% 中医对脚气辨证论治效果显著。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4)100克红花;500克艾叶。平均分为20份,每天1份(加20粒花椒、2勺食盐)用纱布包裹加水煮开--用水量为漫到脚踝处即可,泡脚。 (5)芦荟治脚。每晚洗完脚,用芦荟叶揉搓叶汁往脚上挤抹,自然风干,没味,也无疼痛感觉,每次一只脚用一叶。 (6)药物组成:蒲公英40克,苏木30克,茯苓20克,白矾20克,钩藤30克,防风20克,防己20克。 方法:诸药物放入洗脸盆中加水2500毫升,煮沸后待温,泡脚,每日1剂,早晚各1次,每次泡脚40分钟,3日为1个疗程。如未愈,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 (7)药物组成:蛇床子15克,苦参18克,蜂房18克,苍耳草40克,趾间水疱或糜烂加白矾20克,黄柏18克。 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瓦罐内加水1000毫升,煎至800毫升,滤出药渣,再加入5~6倍的40℃温水泡脚,每次泡20~30分钟,每晚1次,连续3次。 第三法宝民间治疗秘方同样重要;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次至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 4、夏天脚癣犯了,可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涂搽患处,每天1次至2次,一般数次便可见效。 5、取香烟灰撤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光盘集锦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光盘集锦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套光盘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系列“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基础上精编而成,此项活动被业内人士称为“名老中医从医精华抢救计划”。自99年开始启动,六十多位国宝级中医名家,面向杏林后起精英,谆谆教诲!高屋建瓴、医理深妙,真知灼见、开悟心智! 名老中医真传光盘一经问世,立刻吸引了海内外中医人士和广大学子的眼睛,纷纷求购。 不难想象——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张琪、刘炳凡、周仲瑛、任继学、晁恩祥、金世元、吉良晨、张学文、王永炎……等等;在中医药行业,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会使您如雷贯耳!您一定很想重回课堂,聆听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将毕生心血结晶和盘托出、倾囊相授!现在这一切已成为现实!因为凝结着我国数十位名老中医从医精华的光盘业已问世! 1.《第一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长春)》光盘 1.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术研究(主讲陆广莘) 2.气血辨证治疗疑难病(第一讲)(主讲颜德馨) 3.气血辨证治疗疑难病(第二讲)(主讲颜德馨) 4.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一讲)(主讲张琪) 5.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二讲)(主讲张琪) 6.咳喘论治(主讲李今庸) 7.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体会(主讲焦树德) 8.《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主讲刘炳凡) 9.师门回忆(主讲刘炳凡) 10.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主讲张学文) 11..跨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主讲朱良春) 12.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讲王绵之)13.临床治疗的思维方法及用药心得(主讲王绵之)14.脾胃与肿瘤病的临床研究(主讲何任)15.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主讲任继学)16.肺痿病的研究与辨识(主讲晁恩祥)17.哮病的证治体会(主讲晁恩祥)18.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斑热)19.强肌健力饮(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临床与药理(主讲邓铁涛)20.怎样学好《难经》(主讲路志正)21.《医学心悟》简介(主讲路志正)22.疑难病症辨治杂谈(主讲路志正)。以上全部22个光盘,总时间:40小时21分。定价:1600元。 2.《第二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北京)》光盘 1.经方辨治急难重症举隅(主讲颜德馨) 2.在痹证治疗中应解决的三个问题(主讲朱良春)3.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主讲朱良春)4.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讨(主讲焦树德)5.谈中医诊治急难病(主讲焦树德)6.心病系列证治(主讲张琪)7.略论《皇帝内经》中血气流行及放血治病(主讲李今庸)8.虚损性肾衰(主讲任继学)9.谈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主讲金世元)10.阴阳自和,升降出入第一讲(主讲陆广莘)11.阴阳自和,升降出入第二讲(主讲陆广莘)12.论脾胃病临床用药(主讲吉良晨)13.叶、吴二家对温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主讲张灿玾)14.中风病防治研究(主讲张学文)15.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主讲王永炎)16.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体会(主讲邓铁涛)17.李东垣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主讲邓铁涛)18.万里云天万里路(主讲邓铁涛)19.再论中药不良反应问题(主讲晁恩祥)20.哮喘杂谈(主讲周仲瑛) 。以上全部20个光盘,总时间:40小时04分。定价:1600元。 3.第三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上海) 1.祛瘀法及其应用(主讲邓铁涛)呼吸系病之诊治一得(主讲张灿玾) 2.二陈汤之临床运用

痰证论

痰证论 第一章痰的概念 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素问·气

赵炳南的特色疗法

赵炳南的特色疗法,他的探索学术思想:第一个学术思想就是整体的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而且四诊当中最重视的是望诊和舌诊,因为皮肤病外科病用一句话概括,一目了然,这病认识几秒钟马上就知道诊断和处理,你要不认识,认认真真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是看不出个名堂。 赵老重视舌诊为什么?舌头和皮肤就犹如衣服的表面和衬里,你看到衬里就知道表面,同样看到表面也知道它的衬里。所以赵老基本上望一望,问一问、把把脉基本上把方子思路定下来了。 我们知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赵老是采取望而知之。另外赵老重视阴阳的平衡,老讲辩证辩病首先辩阴阳,不辩阴阳就犹如把安胎的药给丈夫喝了。 每个老中医看病的时候都有几个方子,这几个方子我形容叫程咬金的三板斧,赵炳南有三板斧,第一是清热,再驱湿、第三调溶。后来穷一生的精力也就几个方子,关键要用得好。比如有人问关老,您哪个药抗病毒的,关老说我哪个都是抗病毒,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老中医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江湖上一句话真传一张嘴,假传万卷书,我要告诉你中医的真理可能就几个字,所以老中医比不老的中医,明中医比不明白的中医高在哪儿,就是招数多一些,另外失误少一些。 第一个方子加减龙胆泻肝汤,原方子是龙胆草、青连翘干生地、

车前子等。赵炳南改了改,把当归去掉了,变成连翘,另外加了粉丹皮。什么情况用,赵老根据皮肤病的急性期,这时候再根据舌这么用。什么是皮肤病急性期:凡是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等都是任何一个皮肤病的急性期过程,这期间都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另外抓住舌诊,舌是红的,表面有薄薄红色的胎。也就是说凡是急性的、热性的,阳性的,甚至搔痒的皮肤病都可以用这方子。临床上,首推带状疱疹、还有皮炎、急性皮炎、急性湿疹等等。这龙胆泻肝汤你会用就知道怎么加怎么减,如果热相比较重,这劲还不足你可以加三心,你可以加生石膏等。比如这病人伤了阴了,你加点养阴的药,加麦冬,加元参等。有人说清热除湿。很多皮肤病尽管很红,很干燥病人嘴也干了,还在清热这时候就已经养阴了。现在有一个胶囊叫清热除湿软胶囊,另外广东出的龙胆泻肝丸里面也有很多养阳的药。 第二个加减除湿尾苓汤,主要组成,苍术,厚朴,陈皮、滑石、炒白术等。赵老这根本是二庙丸加五灵散加平味散构成的,一般清热到一定的程度,颜色暗一点,阳减轻一点,另外关键是舌体胖,边有齿痕,这时候开始用加减除湿尾苓汤了。 湿在皮肤科外科有很大的分量,我常跟学生讲,皮肤就是一身湿,善治湿者可能治皮肤病之患。在这方面上可以加几生,生玉米,生甘草生黄杞等八生,这些药健脾除湿。如果不行变成六炒,就健脾燥湿,所以赵老这个你看用生还是用炒,就热相不重。 在中医没有什么很深奥的道理,它就是采取取向比类,或者取类比向。有四个法则:

二黄苦参汤治疗足癣280例

二黄苦参汤治疗足癣280例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方二黄苦参汤治疗不同类型足癣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中药二黄苦参汤外洗治疗不同类型的足癣。结果:观察病人280例,治愈27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疗效非常满意,现总结汇报如下: 【关键词】足癣;二黄苦参汤;外洗 自2005年以来,笔者用自拟中药方二黄苦参汤外洗治疗足癣,均获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和心得简单介绍如下: 1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 二黄苦参汤:大黄15g公英30g黄柏30g苦参30g 二花30g 白矾10g百部30g 连翘30g 地肤子30g 加减:水泡、糜烂、水肿甚者加防己30g;鳞屑角化重者加瓜蒌30g,并内服当归饮子汤;痒甚者加白鲜皮、川椒各30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遍,滤渣后倒入盆中,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泡患足,每次40min,下次用要时再煮沸,每日2次,2天1剂,1周为一疗程。当归饮子加适量水煎煮,用大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用大火煎2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煎药液混合,分两次饭后服完。 2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水疱型以水泡、脓疱干涸,没有新泡再生出为痊愈;水泡、脓疱干涸,有少许再生为好转。水泡型99例,治愈97例,好转2例。糜烂型以浸渍发白,溃烂全部干涸,无渗出,皮肤复原为痊愈;以型以浸渍发白,溃烂全部干涸,无渗出,,皮肤粗糙为好转。糜烂型100例,治愈98例,好转3例。鳞屑角化型以皮肤无脱屑,皲裂,皮肤光滑为痊愈;以皮肤皲裂愈合,但时有脱屑为好转。鳞屑角化型81例,治愈78例,好转3例。本方用于足癣的三种证型: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共治280,治愈273例。治愈率达97.4%,好转8例占2.6%。 3病案举例 谢某男45岁个体水产老板2006年7月10日前来就诊。患者患足癣3年,时好时坏,冬轻夏重,曾用复方达克宁霜、克霉唑软膏等西药外用,疗效终不满意,随来诊。患者双足趾缝多覆有白色腐皮,有的已露出红色腐烂面,且双足底生有群集或散在水泡,泡壁厚且深,瘙痒疼痛,入夜尤甚,影响行走,心烦,口渴不欲饮,舌红苔薄白,脉弦滑。用二黄苦参汤加白鲜皮30g,川椒30g,三付,水煎外洗6日后复诊。 7月16日病人复诊,糜烂处已大部好转,水泡也大部干涸,偶有再生,红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31T14:20:58.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导读]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1秦安县千户乡中心卫生院 741618;2秦安县王窑乡卫生院 741600)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1-02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科室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在有关医院的支持下,我们随机抽查了2008-2012年部分医疗机构中医住院病历200余份,从病史资料、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证侯诊断、治则治法、依法组方,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等六个方面,分析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出现的问题,以期对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辨证论治病历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故中医辨证分析强调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判断准确,结论正确,遣药组方合理。我们在抽查时发现,部分中医病历病史资料和辨证论治有较多的问题。 一、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错误 (1)病史资料不详细、不具体,舌、脉象描述不准确、缺如,或在个人不同病历中形式雷同;(2)辨证依据不充分,说理不透彻,缺乏严密的逻辑,或将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写成病因病机分析;(3)证侯诊断不全面,不准确;(4)治则治法不全面,不妥当;(5)遣药组方不合理;(6)理法方药不完整,不统一。 二、典型病历分析 如某院消化内科病历:(1)病史资料:患者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呃逆,伴间歇性便秘,曾在基层某医院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654-2、吗丁啉、消化酶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后病情反复,2月前因饮食不当,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治……(2) 体格检查: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3)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患者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致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食宿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4)证候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5)治则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6)方药:白芨+云南白药。 详细、准确的中医四诊资料是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这则病历在病史资料中对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如喜温喜按与否,疼痛发生在食前或食后等),程度,有无反酸等均未予描述,主要症状描述不清楚或不透彻,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依据,本身容易导出错误的辨证论治;依据体格检查,似属脾胃虚弱证,但证候诊断却为“湿热中阻证”;辨证分析中未经分析论证,先入为主地提出“胃脘痛”的中医病名,然后毫无逻辑和调理地堆砌了一些中医名词,与辨证分析几乎谈不上关联;其辨证分析结论是“胃脘痛,肝郁气滞”,证侯诊断却是“胃脘痛,湿热中阻证”,辨证与诊断相互矛盾,且与病史资料不符合;治则治法是“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又与本人的证候诊断相矛盾;所选方药是“白芨+云南白药”,方药非中非西,不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特色;理法方药风牛马不相及,互不统一。 三、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通过正确掌握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中医证候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目的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故提高中医中医辨证论治水平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对西医专业医师来说,写好中医病历确非易事,这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我们发现,部分医师所写的中医辨证论治,漏洞百出,反映出对中医理论不熟悉,为了应付中西医结合病历要求,胡乱编凑,或复制同类病例,使得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表现出较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还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中医辨证论治病历记录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承担法律文书的作用。从病历中列举的证素来分析,因辨证论治结论不准确,直接影响到选方用药的正确性,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较为合理的辨证论治分析,并没有指导正确的临床遣药组方,这在某些基层医疗单位表现较为突出。如有些病历中列举的方药和实际医嘱选方用药呈两套方案,如此做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生首先置自己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还有选用中成药不符合辨证论治精神的情况较为多见,临床选方用药比较混乱。某地曾发生过高血压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引发的医疗纠纷,但我们抽查发现,高血压病使用参麦的情况较普遍。参麦注射液之主要成分为人参,其性热而补气,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应属不妥。还有如冠心病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中药选方保元汤,但同时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患者在气虚的同时,是否合并血瘀,病历中并未提及血瘀的诊断依据,故选用活血化瘀药就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单纯的气虚证,如使用化瘀消伐药物,会加重气血的耗散,属虚虚之弊。 甘肃省卫生厅近年来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给西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中药药浴已逐渐成为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治皮肤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分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皮肤科专家制定了本共识,参与制定的专家有:刘巧、刘红霞、段逸群、杨志波、周冬梅、李铁男、白彦萍、刘邦民、张怀亮、刁庆春、范瑞强、肖云、龚丽萍、亓兴亮、赵晓广。本共识的目的是规范中药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一、中药药浴的定义与分类定义:中药药浴(简称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药,以适当的温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缓解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药浴是运用中药配制成药液,通过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方法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狭义药浴是运用中药煎煮取汁,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的方法即浸浴疗法。分类:①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局部洗浴又分为坐浴、手足浴、头面浴、目浴等;②根据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③根据有效成分不同,如淀粉浴、硫磺浴、

糠浴等。二、药浴的操作方法 1.湿敷疗法:基本操作:用6-8层纱布(可预先制成湿敷垫备用)浸入新鲜配置的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务必使其与皮损紧密接触,大小与皮损相当,每次30~40 min,每隔5-10 min更换1次湿敷纱布,每天1~2次。①冷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以0~10℃为宜,将湿敷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敷料较长时间湿润,每隔10min更换1次;②热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在30~40℃为宜,操作方法同上;③开放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不包扎,每隔5~10 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④闭合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再加盖油纸或塑料布等,每隔3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2.熏洗疗法:①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将煮沸的药液倒入容器中,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 ②待药液温度降至38-40℃左右时,加入适量温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患者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次熏洗20~30 min,以出汗为宜,每日1~2次。3.熏蒸疗法:①全身熏蒸疗法:采用中药汽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30 min预热舱温,取出

治愈湿疹的偏方

治愈湿疹的偏方 2011-04-28 10:53:43来自: 牙牙(彼岸之美,在于彼岸之无渡。) 方1 黄连蜂巢治疗湿疹 【配方】川黄连,蜂巢,凡士林。 【制用法】将黄连研极细;蜂巢研末,再加凡士林,文火溶化,搅拌成油膏,先用2%温盐水洗净患处,后涂油膏。注意不可用热水烫,越烫越坏。 【功效】散风祛湿。治疗湿疹。 方2 绿豆粉香油治湿疹流水 【配方】绿豆粉、香油各适量。 【制用法】将绿豆粉炒成黄色,晾凉,用香油调匀,敷患处。 【功效】清热,祛湿。用治湿疹流黄水。 方3 青鱼胆汁治皮肤湿疹 【配方】青鱼胆、黄柏等份。 【制用法】将青鱼胆剪破,取胆汁,与黄柏粉末调匀,晒干研细。用纱布包裹敷于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用治皮肤湿疹久治不愈者。 方4 车前草治湿疹 【配方】车前草,龙胆草,羊蹄,乌蔹莓,黄柏,地肤子,明矾,野菊花。 【制用法】碎成粗末,煎水洗患处,1日2次。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治急性肛门湿疹。 方5 蝉衣治湿疹

【配方】蝉衣,苦参,土茯苓,生苡仁,白蒺藜,地肤子,白鲜皮,焦山栀,生甘草,苍术。【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化湿。用治小儿急性湿疹。 方6 地榆马齿苋治疗婴儿湿疹 【配方】生地榆、马齿苋各。 【制用法】水煎200毫升,用纱布取液于患部湿敷。干后再行浸药,每天敷3~6次。 【功效】治疗婴儿湿疹,用于渗出液多的患儿。 ----------------------------------------------------------------------- 1、轻粉4.5克,升丹3克,飞辰砂3克。研细末,先以麻油125克煎微滚,入黄蜡30克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沫渐渐投入调匀成膏,涂擦患处。本方适用于慢性湿疹及鹅掌风、牛皮癣等皮肤皲裂。干燥作痒者。 2、密陀僧9克,黄柏9克,冰片3克,轻粉3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适量猪油或植物油调匀外搽。本方对顽固性湿疹有一定疗效。但对轻粉过敏者,应先以小片损害试治,无反应后再于大片上应用。 3、黄连粉25克(或以黄柏粉代),蓖麻油75毫升。调匀涂患处。本方可治急慢性湿疹。 4、半边莲。采用8的半边莲煎液作湿敷,或用40的半边莲煎剂外搽。本方对亚急性湿疹及糜烂型手足癣均有效。 5、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克。将上药各研成细末后,混匀备用。如湿疹末流水或末溃烂者,将药末用麻油(或菜油)调成稀糊状,涂擦患处,如已流水或溃烂时,可单用药末直接均匀地撒于患处,一般每日换药1次。若严重或痒甚者可1天换药2次。换时先将2硼酸水或温开水清洗患处,后用消毒棉擦干。对流黄水或糜烂部位不大者,换药后可用纱布盖好包扎;范围大者涂药后可不必包扎,保持局部清洁。禁用肥皂水洗患处。若患者体温在37.8℃以上或糜烂较重者需再配合内服中药(当归、生地、牛蒡子、银花、连翘、土茯苓、薏苡仁各15克,蝉衣7.5克,川连2克,黄柏7.5克,煎服,每日1剂)。本方有清热燥湿、止痒作用。疗

最新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2013年皮肤科中医诊 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关于辨证论治

关于辨证论治2008-07-01 18:41 中医药无局限,治未病有误区 关于辨证论治 余嗜书如命,是中医杂志忠诚之读者,1992年零星杂志到94年全年以后全部杂志均齐。后有光盘5块也一并由女婿购来,观其中不少精妙之处,但均未能治本。更多的是大部份西化而且西化得过份些。好多长篇大论而看后不知其说啥。比如病案讨论千篇一律。会诊时实习医师先讲,住院医师随后,副主任继之,主任再继续,教授或什么高级别的总结用药、中西结合,从生理学到解剖学到病理学,细胞变化,药物化学代换矛盾无所不至,但治一月半月,指标依然,自我感觉改善因经济原因出院等等。好多文章均拼凑后发表,不知所云。什么轴、什么耙、什么路、什么经、什么络、什么隔二隔三(治)、什么二辨四辨(症)、“再辨症”,什么证状量化,分型标准,再辨证加减,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书,怎么说,正确与否谁知道。同一病症,(比如反流性食管炎),以火治、以郁治、以痰治、以瘀治,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均治,但其报道疗效均佳,分型不分型,各俱千秋,各有特色。看者如胸有成竹,不看亦罢,若想从中学点什么,将令人信亦不信了,因为无所适从。好端端的喉下部及胃静脉曲张伴淋巴管阻塞,胃逆蠕动使酸性内容物反流,证治之下用药几百味。不信,自去总结一下,但从何而治就看你如何于其中取出精华去用于实践(表述模糊、于实践取舍艰难);总结高血压病证治(或其它什么病亦然)千余方,四种药联用若干、三种药同用若干、药对若干,出现频率次数、药物数量、能研究出什么。最后,普通药房三二百味药而治高血压方用药400余味、240味药性赋尚欠一半以上,而400味者亦不足矣。2008年不订杂志了。现将中医之一些误区简述如下: 首先,辨证论治乃被推崇为中医之灵魂和精髓,讲究有是病用是药。然而此即为生命健康的致命伤,只看表面证状:真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证状去除了就言愈了。或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识证尚未论治。那么,如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者,投平肝潜阳,药后头痛愈,头不痛了,还不愈么?病家言愈,医家信愈,然而实际尚不愈,其本未治,只是暂时不会头痛。病势纵减轻也不多,只是没有到觉得头痛的程度。前面西医局限中之糖尿病英国瞻性研究之文,乃中医杂志少见之佳作。言诊断为糖尿病者,已有10—15年胰岛细胞功能之缺失,此其间它有何证可辨,不要说还要论治,无证可辨而使得论无根治无据;然从治未病的角度看,若从小儿开始,修正两管之偏差,勿使肌体应激自救,细胞(包括所谓胰岛B细胞)养氧供需排泄均衡, 自可不成疾病(包括糖尿病); 何至到神经病变才去分什么型。再有脚痛医脚,设其脚酸无力结合其它舌脉为肝肾阴虚,几剂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其它特效方药即愈,愈了吗?没有。肝肾阴虚改善了,不感觉脚酸乏力了。但是什么引起肝肾阴虚呢?心肝肾不治(心治之颇辣手),肝肾阴虚(己为全身器质性疾病, 有痿缩不可逆之病灶,非某一脏器)不愈,它不一定表现于脚。而实治效果,辨证论治还是比抗生素等西药之治功胜一筹,绝不可废,而其重要程度不可绝对强调,而将其誉为灵魂或精髓。 有一医家,年近暮著有伤寒类证探析一书,简明扼要,1—3剂愈疾,然基于外感愈,水肿退,呕吐平,肿胀消,口渴减等症状之改善。所渭对症下药之上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一)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一) 作者:宋家欣侯丽辉吴效科 【摘要】中医认为痰可以停留在机体内外各个部位,有“五脏六腑俱有”“内外上下皆到”之说,生成各式各样的疑难奇异病症,因此又提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文章认为诸家之论,各有其发挥,通过对诸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综合观之始全。 【关键词】痰病论治 从公元前5世纪,在《诗经·鄘风》中就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虻”之言,“虻”就是医家常用的化痰药贝母,可见当时古人就认识到了治疗“痰”的药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至今治痰仍常用的药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付(白附子)、牡蛎、杏仁、皂荚等十多种,并用虻(贝母)和漏芦等配伍治疗痰淤之病症的记载。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有常山主“胸中痰结吐逆”,及巴豆破“留饮痰癖”的治法〔1〕。由于历史和文字的原因,《内经》中没有“痰”字,将痰归属为饮湿之类,其描述为“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相当于后世所说得痰气互结而成肿瘤之说〔2〕。 在之后的朝代,有了痰病的详细论述,同时不同时代的医家,又分别提出各自的痰病观。 1张仲景之痰病观: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一名,实始于《金匮要略》。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不能化气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停积而为痰饮主论,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独发中焦之论,足见其在痰饮的形成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又如《水气病》篇指出:“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总之,仲景认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饮停积而形成的。而且三脏之中脾胃运化失司首当其要。 在治疗上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法。认为痰饮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但用药当平和,补阳要防其过于燥化而致胃热上冲其面,故投药当用“温”而不用“热”。痰饮为患,不能速生,亦难以速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治疗除非急证一般不急不徐,“和之”以取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根据饮邪之盛衰、标本之缓急,急则治其标,随饮之所处因其势而利导之;缓则治其本,因脾肾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标本俱急则同治,或温或和或和而用温,温则振奋阳气,通调水道,化气行水,而重在脾肾以治本,和则“去菀陈挫,开鬼门,洁净府”,随证用药,权宜之计以治标,冀其阳气得复,水饮得躅,阴阳调和,气体水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其理、法、方、药之完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 2巢元方之痰病学说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体现在4个方面:①以张仲景痰饮为基础,进一步将痰与饮分别加以论述,并首创痰病学说;②本书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③揭示了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列举了各种因痰而病的临床表现;④指出了因病生痰、因痰致病是痰病错综复杂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他对中医痰病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所创立的痰病学说,为后世医家研究痰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医痰病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虽然本书没有具体的治疗痰病的方法,但是对后世医家针对痰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3严用和等医家对痰的辨治

从痰瘀论治哮喘

从痰瘀论治哮喘 哮喘属中医学哮病、痰饮等范畴。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 哮喘与痰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症结所在。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1]。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发作。《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病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1]。《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病长期反复发作,则可从实转虚,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虚弱之候。“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通调水道的功能减退,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于肺,反而积湿成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复因饮食不当而哮病发焉;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

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升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遇感而诱发哮喘。且肾主纳气,即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如《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由此可见,哮喘无论虚实都与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素有“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责之于痰”之说。若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哮喘发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多种细胞表面分子、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炎性细胞和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等,导致气道慢性炎症的形成,而这一过程及该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物质可理解为中医所谓“宿痰”之邪的形成。因此,中医祛除“宿痰”的治法与现代医学的抗炎和调整免疫有异曲同工之妙[2]。 2 哮喘与瘀血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痰是哮喘的宿根,然瘀血与哮喘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容川《血证论》中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且哮喘病程多缠绵,“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是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血之行涩。”[3]叶天士说得更为明确:“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4]久病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瘀血内停,阻滞气机,影响津液正常输布,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痰瘀互结遂成哮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