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概念知识点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663f3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3.png)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言】学习数学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点和技巧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文主要讲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数的认识】1、认识自然数自然数是我们最常用的数学概念之一,我们从小学习到自然数,这一概念在大家的生活中更是非常普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自然数的依次增大的规律,以及从小到大数数的方法。
2、认识零和负数0和负数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这两个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认识数轴数轴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说明数的大小,掌握数轴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计算问题。
【加减法】1、认识加法加法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以及如何应用加法在实际问题中。
2、认识减法减法也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掌握减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减法在实际问题中。
3、认识加减法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加减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乘除法】1、认识乘法乘法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掌握乘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乘法在实际问题中。
2、认识除法除法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掌握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除法在实际问题中。
3、认识乘除法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乘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分数】1、认识分数分数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分数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分数在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bdb2a456edb6f1afe001f45.png)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3单元】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3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19d33e1240c844768eaee2f.png)
三一文库()/小学二年级〔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3单元】〕1、第1---3页(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二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0d3e8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7.png)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faf6f5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e.png)
二年级上册数学学问点汇总一、米和厘米、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测量时: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一样,不同那么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米厘米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厘米、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单位再加减。
单位一样那么干脆相加减。
厘米<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一样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要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方:要求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开始,画到完毕。
例题:()从刻度到是〔〕厘米,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到是〔〕厘米。
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画一条比厘米短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厘米短厘米是多少?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例题:随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页图例〕。
、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只有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个角,个角都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推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动身画一条直线作直角的一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及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及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148530a7e21af45b307a877.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编者按】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涉及到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等共四节知识点,对于这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仔细的学习和掌握他们,以便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与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3.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4.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5.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6.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二、重难点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3.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4.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5.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6.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c889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0.png)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小学数学人教版各册知识点细目表
![小学数学人教版各册知识点细目表](https://img.taocdn.com/s3/m/e5adfaa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8.png)
知识点:掌握图形的大小和 形状的比较方法
知识点:认识上、下、左、 右等方位概念
认识时间
认识钟表:能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 时间的单位:了解时、分、秒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时间的表达:能够用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时间的计算: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加减计算
04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细目表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
长度单位介绍:包括米、分米、厘米等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身高、物品尺寸等 长度单位的进率:例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在生 活中的应用
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小数的定义:小 数是一种十进制 数,由整数部分、 小数点和小数部 分组成。
小数的性质:小 数的基本性质是, 在小数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 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定义:分 数是一种有理数, 由分子、分母和 分数线组成。
分数的性质:分 数的分子和分母 同时乘或除以同 一个不为0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XX
小学数学人教版各册知识点细目表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03
一年级下册知识点细目表
04
05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细目表
06
07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细目表
一年级上册知识点细目表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细目表 三年级上册知识点细目表
01
添加章节标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a238ae482fb4daa48d4b80.png)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4e2c1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2.png)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内容
一、基础概念
1. 数字的认识:了解0-9的数字及其对应的数量。
2. 数字的顺序:掌握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数字的比较: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数
字的比较。
4. 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能够拆分一个两位数为十位数和个位数,并能够组合十位数和个位数得到一个两位数。
5. 数字的进位与退位:理解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能够进行
十位数和个位数之间的进位与退位计算。
二、数的运算
1. 数的加法:掌握使用“+”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2. 数的减法:掌握使用“-”进行两位数减去个位数的减法运算。
3. 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能够解决带有加法和减法的综合问题。
三、相等与不等
1. 图形的相等:理解图形的相等概念,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
相等。
2. 数字的相等与不等:学会使用“=”、“≠”符号进行数字的相等
与不等判断。
3. 图形的比较:掌握使用“大于”、“小于”符号进行图形的比较。
四、图形的认识
1. 图形的分类:学会将图形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如正方形、长
方形、三角形等。
2. 图形的特征: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如边的数量、边长等。
3. 图形的画法:学会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五、长度和重量的认识
1. 长度的比较:学会使用“长”、“短”、“等长”等词语进行长度
的比较。
2. 重量的比较:学会使用“重”、“轻”、“等重”等词语进行重量
的比较。
以上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必背内容,帮助学生打下数学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fc69a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0f.png)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所以要统一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和米。
-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尺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长和宽通常用米作单位。
- 1米 = 100厘米。
3. 用厘米和米量物体长度。
- 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0”刻度,用右端刻度减去左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尺或卷尺。
4. 线段的认识。
-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 画线段的方法:先确定一个端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这个端点,再根据要求的长度确定另一个端点,最后连接这两个端点就画出了线段。
- 数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例如:32+45,个位上2 + 5 = 7,十位上3+4 = 7,结果是77。
-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38+25,个位上8+5 = 13,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上3 + 2+1(进位的1)= 6,结果是63。
2. 减法。
- 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例如:75 - 42,个位上5 - 2 = 3,十位上7 - 4 = 3,结果是33。
-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例如:50 - 26,个位上0 - 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0 - 6 = 4,十位上5退1后是4,4 - 2 = 2,结果是24。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连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c85c9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7b.png)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学生要去学习数的概念。
具体来说,学生要学习定义数的多少,学习数的计数方法,以及统计物体的数量,也要学习识别物体的分类,以及认识数的识别特征。
二、数字的概念
紧接着要学习数字的概念。
学生要学习数字的写法,可以学习一位数字应该怎么写,以及多位数字应该怎么写,并且要能够用英、拉丁字母或者汉语拼音表示数字的形式。
三、加减法
加减法是运算的基本操作,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重点要学习脱式计算,即两位数或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比较数之间的大小,计算加减后的结果。
四、乘除法
乘除法是运算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此部分学习要学习乘除法基本概念,以及乘除法运算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乘除法脱式计算。
五、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是学习数学重要的内容,学生要学习各种基本图形的主要特征,及其组合和分离的方法,以及如何画出特定的图形,学会辨认和区分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及其规律。
六、数论
在学习数论时,学生要学习两个数的相减、相除,以及排序和比较数的大小,学习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七、算术
算术是数学的基础,学生在这部分要学习如何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学习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操作,以及分数的基本概念,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求解分数问题。
八、其他方面
除了以上内容,学生还要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比如掌握运算符号的应用,学习比例、比率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计算抽样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识别数学图形,等等。
总而言之,学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其实就是要学习以上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以上知识点,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fe24f5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3.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86a7b9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e.png)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第一单元组数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组数的概念和组数的读法。
1. 组数是什么?组数是由数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形成的数。
2. 组数的读法组数的读法分为顺读和逆读两种方式。
- 顺读:从左到右按照每个数字的读法进行读取,例如组数“231”的顺读为“二百三十一”。
- 逆读:从右到左按照每个数字的读法进行读取,例如组数“231”的逆读为“一百三十二”。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顺序排列。
1. 数的大小比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利用数的位数和数位上的数字进行判断。
2. 数的顺序排列对一组组数进行顺序排列时,可以按照每个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第三单元数到100以内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到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数到100以内的读法在数到100以内时,可以按照十位和个位的规律进行读数。
例如,“10”可以读为“十”,“23”可以读为“二十三”。
2. 数到100以内的写法在数到100以内时,可以按照十位和个位的规律进行写数。
例如,“十”可以写为“10”,“二十三”可以写为“23”。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1. 100以内数的加法进行10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先将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将个位上的数相加。
2. 100以内数的减法进行100以内数的减法运算时,可以先将十位上的数相减,然后将个位上的数相减。
第五单元图形与物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常见图形和物体的特点和名称。
1. 常见图形的特点和名称常见的图形包括圆形、三角形、矩形和正方形等,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名称。
2. 常见物体的特点和名称常见的物体包括球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名称。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的内容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5af2bc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1.png)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