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
耐药机制:
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在各种 耐药机制中占80%。
水解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
生理功能:参与细胞壁的合成 由染色体或质粒编码,为诱导型合成。 大部分G+菌和G-菌、分枝杆菌中都发现有
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
1980年,Amble以β-内酰胺酶的DNA碱基对 为依据,将其分为四类 :
菌产生的速度快,照此下去,有专家估 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后抗生素时代”
= 无药可用的时代
4月9日CCTV(新闻联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 尽管医生竭尽全力为这位患者试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 遏制不了病情的发展,最后上了万古霉素,可还是没有效果。 患者最终很快就死亡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死者家属的同意下,专家们对尸体 进行了医学解剖研究,然而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尸体解剖 发现他的体内存在着大量耐药菌感染,而目前使用的抗生素 对这些耐药菌是没有效的! 那么死者体内的那种致人死命的耐药菌又从何得来的呢? 原来,他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 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 天天吃,日积月累,导致体内形成大量多重耐药菌。
菌体崩解死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不同种细菌的作用取决于
抗生素通过外膜胞壁达到膜壁间隙的能力; 与靶酶PBPS结合的能力; 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稳定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lactamase inhibitor)
某些耐药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
可使β-内酰胺抗生素在发挥作用之前就被钝化。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亲和 性,使酶灭活是自杀型、不可逆的。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 活性,但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则可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
目前国内抗生素应用状况:
应用范围 应用类型 有疑问的应用
人类用
农业用
住院患者中67%~82% 20%-50%不需要 社区80%
治疗性?% 预防或促生长80% 40%-80%高度怀疑
WHO推荐:抗生素医院使用率为30% 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使用率22%~25% 中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在50%以内.
细菌产生钝化酶
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细菌降低通透性阻止或减少抗生素进入菌体 细菌增强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菌体的抗生
素泵出菌体外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钝化酶有两种: β内酰胺酶(水解酶)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活性分子;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 NH2基上,使抗生素不易与靶位结合。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微生物和其 他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叫做抗生素。
抗菌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 :
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 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化 学合成药物。
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上千种
认识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理解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 了解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形成的措施
主 要 内 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种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β —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菌素类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 糖肽类 合成抗真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Fra Baidu bibliotek
旧的抗菌药物在淘汰 新抗菌药物的开发速度在减慢
1941 青霉素
1943 链霉素
1960 甲氧苯青霉素(半合成)
1962 林可霉素
1945 头孢菌素
1950 四环素
1962 喹诺酮类(人工合成)
1970 青霉烯类
1952 红霉素
1956 万古霉素
1980 单环β-内酰胺类
2010 ??
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远没有耐药细
1948年后,陆续发现了许多抗生素,
抗生素时代开创了人类战胜细菌的新局面,
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人类寿命显著提高。
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20世纪 40年代仅为1%,20世纪末超过了90%。 全球关注的高耐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
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酸代谢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
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抑制肽聚糖的合成的不同阶段,导致细
菌细胞壁不能承受细胞内较高的渗透压,
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抗菌谱广:G+菌、G-菌,结核杆菌。
4、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RNA多聚酶的活性, 阻碍m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
DNA的复制。
磺胺类、甲氧苄啶、乙胺丁醇、异烟肼等,干
扰细菌叶酸合成,使细菌不能合成核酸。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A组:青霉素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羧苄青霉素 酶、非金属碳青霉烯酶等, B组:金属酶或碳青霉烯酶, C组:头孢菌素酶(AmpC酶),
2、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具有表面活性物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菌
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能使胞浆膜通透 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 氨基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 死亡。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30S亚 基发生不可逆结合,抑制蛋白合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带来的负效应:
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耐药菌感染问题成为人类在本世纪末 面临的新的挑战;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以及消 化不良等症状; 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忽视了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
则,降低了对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控制感染传播措施的
认识,造成了院内感染的流行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