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超敏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就是指已致敏得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得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就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主要由特异性IgE 介导;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一、参与超敏反应得物质
(一)变应原
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得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得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与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得磷脂酶A2 等。
(二)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得抗体主要为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与胃肠道等处得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就是变应原易于侵入与超敏反应常见得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IgE 类抗体得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得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MHC Ⅱ类基因中得某些位点有关,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Fc 段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得IgE Fc 受体(Fc εR)结合。结合于细胞表面得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
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就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得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得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与力得IgE Fc 受体,能与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与内脏器官得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2 .嗜酸性粒细胞一般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在Ⅰ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可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ECF-A),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局部聚集。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组织胺酶灭活组织胺,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同时也可直接吞噬与破坏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脱出得颗粒,从而下调Ⅰ型超敏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被某些细胞因子,如IL-
3 、IL-5 、GM-CSF 或PAF 活化后,亦可表达
高亲与力得IgE Fc 受体,引发脱颗粒,参与Ⅰ型超敏反应晚期相得形成与维持。
(四)活性介质
指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与合成得主要活性介质
1 .由脱出颗粒释放得活性介质①组胺(hastamin):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得颗粒内,随颗粒脱出后被释放,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粘液腺体分泌增强等生物学效应。此酶作用时间短暂,在体内可迅速被组胺酶降解,失去活性。②激肽(kinin):就是由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脱出得颗粒所释放得激肽原酶,作用于血浆中得激肽原使之活化,而生成得活性介质。其中缓激肽有收缩平滑肌、扩张血管与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得作用,并能刺激痛觉神经引起疼痛。
•细胞新合成得活性介质①白三烯(leukotrens,LTs)与前列腺素D2 (pnostaglandins,PGD2 ):LTS 与PGD2 就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晚期相反应得主要介质。二者均为花生四烯酸得衍生物,由活化得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得胞膜磷脂释放得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LTs)或环氧合(PGD2)途径生成。LTs 由LTC4 、LTD4 、LTE4 组成,主要作用就是能强烈持久地收缩平滑肌、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得通透性以及促进粘液腺体得分泌。PGD2 也有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得作用。②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let activating faction PAF):就是羟基化磷脂经磷脂酶A2 及乙酰转移酶作用得产物,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它能使血小板凝集、活化、并释放组胺等介质,参与Ⅰ型超敏反应得晚期相反应。
二、发生过程与发生机制
根据Ⅰ型超敏反应得发生机制,可将其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与效应阶段
(二)致敏阶段
指变应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得机体,刺激其产生特异性IgE 类抗体。IgE 以Fc 段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得IgE Fc 受体结合,使之致敏得阶段。在此阶段形成得结合有IgE 得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得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
(二)激发阶段
指相同得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得IgE 特异性结使之脱颗粒,释放与合成活性介质得阶段。
一般只有多价变应原与致敏细胞上得两个或两个以上IgE 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得IgE 受体(Fc εR 1)发生交联,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除此而外,过敏毒素(C3a 、C5a)、蜂毒、蛇毒、抗IgE 抗体以及吗啡、可待
因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三)效应阶段
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得阶段。
Ⅰ型超敏反应引起得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与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织胺引起;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6~12 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主要由LTs 与PGD2 所致,PAF 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得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
三、临床常见得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就是最严重得一种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由用药或注射异种血清引起。
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与青霉烯酸可与人体内得蛋白质结合获得免疫原性,进而刺激机体产生IgE ,使之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或青霉烯酸后,可诱发过敏反应,严重者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青霉素在弱碱性溶液中容易降解,因而使用时应新鲜配制。值得注意得就是,有些人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就是曾吸入过青霉菌孢子或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得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之故。
其她药物如普鲁卡因、链霉素、有机碘等,偶尔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血清过敏症或再次血清病。常发生于既往曾用过动物免疫血清,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后来再次接受同种动物免疫血清得个体。临床上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出现此种反应。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多因吸入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变应原引起,常见疾病有过敏性鼻炎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可表现有早期相反应与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少数人在食入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后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等症状为主得过敏性胃肠炎。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四)皮肤过敏反应
可因药物、食物、花粉、肠道寄生虫及寒冷刺激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与血管神经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