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图书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品牌策略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图书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品牌策略案例》

摘要:“十万”拥有海量读者,它几乎成了科普图书的标志,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科普图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根据这两个需求,科普图书也可概括为两大类,即“科学文化(学科学)”和“大众科学(用科学)”, 1 科普图书选题要精,转变科普图书观念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普及,读者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公民科技素养也有很大的提高。面对这样的变化,传统模式的科普图书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读者的需要,更谈不到发展。近几年出现的科普图书大滑坡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近几年科普图书市场情况,基本上可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科普图书领域中少见畅销书,热销品种也不多,科普图书总的品种数量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本文试图分析科普图书不景气的原因,从新的角度认识科普图书,寻找发展策略。传统科普图书的概念需要更新

1 传统科普图书科普图书是传统图书分类法中的一个门类,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又分为很多细类:初级、中级、高级;按照学科分为物理、化学、天文、军事等;按照功能分为手册、指南等;按照读者的接受水平分为儿童、青少年等;按照体裁分为百科全书、科学家传记甚至诗歌……科普图书拥有如此庞大的阵营,成就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图书。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但当时国民素质和科学素养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许多人保持着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的生活习惯。那个时候,教育人民识科学、用科学、重科学成了一个重要任务。在此大背景下,著名的《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简称“十万”)诞生了。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学科的科学知识,每个知识点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较短的篇幅进行了讲解。“十万”拥有海量读者,它几乎成了科普图书的标志,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科普图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既然读者认可,很多出版社和作者也始终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出版、创作,形成了僵化的“十万”模式。

然而,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普及,读者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公民科学素养也有很大的提高。面对这样的变化,传统模式的科普图书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读者的需要,更谈不到发展。近几年出现的科普图书大滑坡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2 从“需求”的角度来认识科普图书图书是商品,它就应该遵循商品的规律。如果一个读者需要一本科普图书,其目的无非是感兴趣、开阔眼界、学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修养)或求助于科学知识等,我们可以将这些“需求”概括为“学科学、用科学”。根据这两个

需求,科普图书也可概括为两大类,即“科学文化(学科学)”和“大众科学(用科学)”。

(1)科学文化读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会

形成多种文化,大众是文化的载体。科学文化图书可以引领价值取向和影响大众的生活态度。下面举几个例子。先说说著名的《时间简史》。为什么一本全世界只有几个人能看懂的

书,却有几百万人购买阅读呢?其实,人类一直在找寻霍金讲述的答案――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人,天性好奇,并有从众心理。于是,超级畅销书诞生了。霍金把大众的目光引过来,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科学。可以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了引领了社会文化潮流。

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也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雷切尔在作品里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调查结果、实验数据,表明环境恶化的后果。她用事实告诉大家,人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破坏环境,这样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的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不久,美国政府修改了环境法案,禁止大规模使用农药。可以说,从有了这本书开始,全世界人民才渐渐有了环保意识。另一位美国科普女作家汉娜・福尔摩斯的《尘埃的秘密身世》也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畅销作品。与前面两位作者不同,汉娜更善于讲故事,她的语言生动活泼,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如果细菌需要一枚结婚戒指,我们的主角便是那么大。”

以上的3本书并不属于一个门类,读者的理解难易度和兴趣点不同,它们的行文、立意、风格也大相径庭。但从读者“需要”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起到了科学普及的作用,影响读者的科学世界观,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应同属于科普图书中的科学文化类图书。(2)

大众科学读物大众科学读物与科学文化类读物不同,前者侧重于“讲科学”,后者侧重

于“用科学”。这类读物一般都从科学顾问的角度讲减肥、保健、健身、医疗、性、节能等话题,所有这些话题都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读者们相信科学并希望掌握科学的方法,从中获益。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科学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本类读物即为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我们分析一下亚马逊图书排行榜就不难发现,每个阶段排行榜的前20名里,至少6种是大众科学类读物。以上讨论了科普图书的分类,其目的不在于“科学地、严谨地”把科

普图书区分“纲目”,而是为了使大家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科普图书。可见,我们应从读者“需要”的角度来分析目标读者,不能再简单地用学科划分等传统方法认识科普图书,应该把眼界放开,从更高的层面把握科普图书、重新认识科普图书。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科普杂志的龙头老大《科学美国人》是如何定位自己和读者的?它有三个特

点或者说是要求:第一,它的正文几乎全部是由科学家自己撰写;第二,读者必须是大学文凭,最好是理科生,否则可能看不懂;第三,读者必须把科学当作一种纯粹的爱好,没有功利色彩,否则也不会喜欢这本杂志。如此苛刻的读者定位使《科学美国人》完全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这样精准的定位,使《科学美国人》能够长期地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现在,科普图书走向了“小众”。研究“小众”才

是它的生存发展之道。千万不要忽视或轻视“小众”的力量,因为“小众”是个相当稳定的集体。对于科学文化类图书的读者而言,这个“稳定”指的是读者个体是稳定的。这类读者知识丰富,涉猎广泛,十分识货,对于好的图书品牌保有良好的忠诚度,有长期的阅读需求。他们

选择图书时,并不局限于门类,而是根据兴趣和推荐。他们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专业网站(论坛)、专业杂志,还有依靠口耳相传。这部分读者是有效读者。因此,目前我们的科学文化图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与这些读者沟通,怎样使他们获得图书信息。由此可见,

所谓大众科学类图书读者“稳定”,指的便是这部分读者数量相对稳定。这一类书讲述科学方法,科学地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活质量是大众的一个总体需求,这个需求是长期的、持续的。所以,其市场份额非常稳定,并呈现“排浪性”。首先,这类图书的出版呈现“排浪性”。在国外,通过亚马逊排行榜可看出,每年都有相同题材的大众科学类图书轮番上榜。在国内,在《登上健康快车》产生巨大的影响后,后继相似的图书不断出现,如《无毒

一身轻》等。其次,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排浪性”。对于这类书,读者不是与生俱来就“需要”,当然也不是永远“需要”。当读者由于年龄、收入、环境、状态、学历等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需要”时,他们才加入读者群中的。其中最典型便是妇幼保健类图书。所以,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加入这个读者群,也会有人离开,总体数量是稳定的。因此,只有从需求人手,才能更好地把握科普图书。科普图书发展策略 1 科普图书选题要精,转变科普图书观念。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图书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应该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出发,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选题,调整科普选题结构,打破按门类选择选题的旧观念,给读者以足够的新鲜感和适当的刺激,形成多元化的科学文化图书空间。 2

科普图书的出版策略应该适当地调整。科普图书出版既不能单兵(单本书)作战,也不能军团(套书)作战。单本科普图书在庞大的图书市场中很容易被忽略,很多优秀的科普图书都犯了这个

错误。读者有时会惊奇地发现某本优秀的国外科普图书已经在国内出版了,但很难买到。

而军团作战的科普图书往往声势浩大,动辄10本一套,包含很多门类。有些套书为了成规模,盲目地扩大范围,这样就会引入一些水平不高的平庸作品。读者是不好欺骗的,低水准的书往往卖不出去,还会降低整套书的声誉,拖了大部队的后腿。再有,出版社一次发力后,人力、财力损耗,会有一个相当长的休息期,这就给了竞争对手一个渔利的机会。而且,军团战略给读者的影响是短暂的,不能使读者对品牌持续关注。我们应该将科普书成系列、成规模

地进行规划,做一个长期的计划,分期分批出版。这样做除了避开了前面说的几种尴尬局面,还有其他的优势。首先,因为作长线计划,所以可以根据出版期间市场和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计划或品种,使整个计划变得灵活。其次,出版计划能够可持续发展,自然而然地形成规模,非常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3 重点抓科普图书的修订与再版。与其他图书不同,由

于科技快速发展,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科普图书经常需要修订。通过修正资料、更新数据,增加和删减部分内容等修订手段,可以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还能给读者一种“权威感”。这种“权威感”在科普领域是很重要的,它能说明图书自身的分量与价值,提高与同类书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